作 者:冯磊 来 源:深圳商报
据北京媒体报道:为期两天的中国网络文学节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在开幕式上,文学评论家白烨做了《近期青春文学之我见》的演讲报告,鉴于当下青春文学创作群体尚不为主流文坛重视的势态,他建议中国作家协会应该成立一个青春文学工作委员会,以加强作协与作者们的沟通与交流。
记得去年白烨和韩寒进行争论的时候,白烨对带着所谓“80后”标签的这个创作群体是批评多于赞赏的。可是仿佛一夜之间,这位所谓的评论家就改了口气,畅言“但阅读完此次参赛的作品,我发现青春文学经过这三年的发展与流变,其势如今更加汹汹,但是由于文学机制的缺失,使得这一群体始终无法进入主流文坛”。——这种转变之快,究竟是因为“80后”的进步神速,还是因为别的原因呢?作为旁观者,说实话,我们不得而知。
倒是白烨先生的这次发言,再一次提到了所谓的“主流文坛”。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实在无法理解究竟什么才是主流文坛。所谓的主流文坛,是不是今天仍然由作家协会和文联领导下的大小作家?如果主流文坛指的是这个,那么敢问:今天作协和文联所“培养”的作家们在当今的文化市场和文化影响力中能够占据多大的比例?换句话说,所谓“主流文坛”对所谓“主流作家”的培养究竟收到了多大的成效?
“80后”是否需要按照白烨先生的指示进入所谓“主流文坛”,个人是不敢妄语的。但是毫无疑问的一点是,今天“70后”和“80后”的一大批写作者们(说是写手也行,说是网络作家也可以),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点滴成就,其实正是因为他们一直游离于所谓的主流文坛之外。也正是因为他们一直没有以所谓文学家或者艺术家的特别身份进入生活,使得他们保持了宝贵的原生态生活的记忆。——苦难也罢,顺利也罢,他们没有因为所谓大人物的关注而受到更多的损失,并因此保留了个性中更加独特的东西。这种种财富,都是因为他们一直并非所谓的主流作家。
白烨先生在把“80后”批评得几乎一无是处之后,突然掉转头来要扮演所谓文学领路人或者忠厚长者的角色,这种试图要“圈养”文坛“80后”的做法来得似乎没有道理。无论“80后”的写手还是青年作家们,他们中的佼佼者,哪一个不是在现代生活的光怪陆离之中有滋有味地活着?别人有什么理由以这样那样的理由将他们引导到另外一种沉闷、忧郁甚至充满了争斗的生活中去?
作为一个写作者,他认为自己应该写作,那么他的写作生涯就应该继续下去。反之,无论什么原因,只要他自己认为应该结束所谓的作家生涯,那么他的写作就应该尽快结束为好。这一点,对于写作者而言,是最起码的自由。不用别人来说三道四,至于希望靠别人的“圈养”来养活自己写作的那批人,本身就是可怜虫,不值得尊敬和期待。事实告诉我们,被“圈养”起来的很多的所谓作家,无论人格上还是其作品,都乏善可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