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的池莉
池莉可以说是写了多少年就红了多少年,至今已成为中国文坛一个无可回避的坚实有力的存在。据有人说“走红”对作家来说是个贬义词。但真正的好作家可以说是无一不曾走红的。被疯狂盗版的鲁迅和钱钟书就不说了,就是卡夫卡、博尔赫斯和米兰·昆德拉,在某种空间和时段也是红得发紫的。池莉一红多年,可见她的文章是具有相当持久的魅力的。
有人说池莉的走红是因为影视,说她是在她的作品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之后才红起来的。这种说法显然值得商榷。事实上从九十年代初池莉作品的单行本问世,她的书就一直畅销。1995年《池莉文集》四卷在江苏出版,至今已经五年,几乎每年都要加印,已经印到第十印达8万余套;随后印行的文集五、六两卷也连续加印到了第十印。这都是池莉的影视热播以前的事。她的《来来往往》在《十月》杂志刊出之后立刻就风行一时,被多家报刊转载和热评,单行本出版后一口气发行到近15万册,并有多种盗版行世,这也都是电视剧《来来往往》播出之前的事。
池莉单行本的畅销并不奇怪,她文集的畅销和长销才是一件文坛的异事也是佳话。文集是厚厚的七大本书,其中有她的成功之作也有她初出茅庐时的习作,有些作品仅从时段上看于今已隔着20余年岁月,似已时过境迁,却不知为什么仍为现在的读者所喜欢;而7本书拿在手中沉甸甸的,码洋不低,价值不菲,掏钱去买是要下狠心的,可就是一茬一茬不断地有人买。池莉从前的拥趸已届中年,现在又有新的十八九岁二十多岁的新拥趸成长了起来。朋友远别,夫妻新婚,过圣诞过元旦过新年,一套《池莉文集》已经成了既时尚又高雅的纪念品。甚至有单位或者企业将《池莉文集》作为接待那些知识阶层尊贵客人的最好礼品,每有客人来便人手一套,既有分量又显品位。很多人是因为池莉才开始读小说的,很多放弃读小说的人是因为池莉才重新捧起书本的,小说并没有消失,作家并没有被人轻视,书本永远具有影视所无法替代的魅力,这个观点在池莉这里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印证。
作品一直畅销的池莉却说,自己还没有资格成为畅销小说家,她认为对比台湾等地区,中国内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为市场需要、为商品经济写作的小说家。
朴实的池莉
池莉生来注定是要当作家的,她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悟性很高,而且在表达上具有一种天赋。尤为难得的是其生活和创作心态朴实平和,不浮躁,不虚夸。从池莉的成名作《烦恼人生》开始,她就将自己的笔触锁定在中国最广大的民众身上,她就打定主意要在自己的小说中最准确地描绘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使之成为人们认识当今社会的范本。文学当然都或多或少地反映着人们的生存状态,但描写中国广大民众的生存状态为创作宗旨的作家却无疑以池莉为最。池莉毫不犹豫地丢掉了“文人腔调”,热情而真诚地贴近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最底层,用她智慧的眼睛透视着人生百态,写出了一批开当代文学风气之先的优秀作品。随着她的一部又一部深厚凝重闪耀着思想光芒的小说问世,她笔下徐徐展开了一幅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浮世绘”,一卷人物辐辏情致鲜活的《清明上河图》。当下中国人的一衣一食,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无不被池莉刻画得须眉毕现,入木三分;而与平面的画图不同的是,池莉的笔触在勾画人物形体的同时又直抵人心深处,深刻地快刀割肉地揭示着人性的那些最本质的东西,让有的人痛快淋漓,有的人恨之入骨。如鲁迅先生那样,池莉坚持“直面人生”的写作,并在这条并不为文人看好的道路上走出了新意也走出了深刻。
她从不讳言写作只是一种谋生的职业,即使在盛名之下也一如既往,坦然告白自己就是一个普通市民,创作本身就是将身边发生的故事写出来给大家看,所以在池莉的作品中,没有故弄玄虚的情节,莫名其妙晦涩难懂的话语,更不玩华而不实的写作技巧。当然,作为作家,池莉不可能不讲创作的艺术,但一切都服从于作品的本身,藏而不露,熨贴自然。这是池莉的追求,也形成了其独特的平民创作风格。正因如此,池莉的作品才受到了普通读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