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新华社苏州10月27日电(记者 郭奔胜 姚玉洁 陈瑶)一部反映革命青年爱情悲欢的电影《云水谣》,成为刚刚揭晓的第2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大赢家,共获8项提名,并最终摘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录音等三个奖项。
这部以宣传“主旋律”面貌出现的影片,讲述了台湾青年陈秋水作别爱人来到大陆,先后奔赴朝鲜战场和西藏,最后殉难于雪山的故事。两个相爱的人被无情的现实分隔两岸,这段终生不渝的爱情赚取了无数青年观众的眼泪,获得了4000多万元的票房。
《云水谣》可被视为一个转型的代表——中国“主旋律”电影正在改变以往的程式化政治说教方式和“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在《云水谣》中,甜美的台湾女明星徐若萱和大陆当红小生陈坤,为传统革命题材增添了青春偶像气息。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饶曙光说:“《云水谣》避免了枯燥的政治说教和道德神话,成功拓展了‘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空间和市场空间,对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生存和产业之路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以革命题材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基调的“主旋律”电影一直担当着中国电影的主角。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康健民说,2006年全国拍摄的330部电影中,“主旋律”电影占了很大比重。
在苏州举行的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主旋律”电影依然唱主调。入围金鸡奖提名的23部影片中,“主旋律”电影达17部。《我的长征》《天狗》《东京审判》《香巴拉信使》等“主旋律”电影,均获多项提名。本届电影节特设了国产新片推介首映活动,也是以“主旋律”影片为主。
“观众是决定‘主旋律’电影制作者热情高低的关键因素。”南京金陵工人影城经理欧阳冲说,从院线的角度来说,卖座的、赚钱的电影就是好电影,中国“主旋律”电影曾经出现官方叫好、观众不叫座的尴尬,无奈之下,一些“主旋律”电影只能成为库存电影,难以在市场上生存。
“主旋律”电影遇到的挑战不是投入不足,而是观众结构发生了变化。据北京新影联公司的统计显示,中国电影市场观众的平均年龄是21.7岁。他们属于“看碟的一代”,是习惯用“电驴”、BT到网上下载最新电影的一代,不管通过何种方式,他们总是有机会看到全世界最好看的电影。
“在以年轻观众为主导的电影消费市场中,‘主旋律’电影要想有理想的票房收入,必须改变刻板的表达形式,否则‘主旋律’电影只会离年轻观众越来越远。”康健民说。
中国的电影导演们开始尝试在“主旋律”电影中加入明星、商业和爱情元素。以“八一南昌起义”为题材的电影《八月一日》就大走明星路线,启用香港演员吕良伟扮演叶挺、李子雄扮演汪精卫。在重大历史题材影片中加入“明星”元素,吸引年轻观众,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电影人的努力得到了年轻人的正面回应。苏州大学学生孙娜说:“我并不排斥主旋律电影,《云水谣》包括《亮剑》《士兵突击》这样的影视作品我们都非常喜爱。”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陆绍阳表示,中国电影已经进入“需求机遇期”。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电影票房总收入26.6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14.42亿元,占55%的市场份额。2003-2006年,中国电影票房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这无疑为“主旋律”电影扩展空间提供了重要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