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影视创作 >> 影视艺术 >> 电影,不该成了奢侈品
  • 电影,不该成了奢侈品
  •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安然 日期:2008/6/8 9 阅读:3008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清恬 绘

        1982年,你只需要花1毛钱,就能一睹中国“大片”《少林寺》的真功夫;2007年,《变形金刚》在大城市的院线上映时,80元至120元的价格让人恍如隔世。

        电影与普通百姓生活的疏离,越来越深刻地警醒着关爱电影的人们。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电影不该成为奢侈品。

        西丁:警惕电影票价上的“富人心态”

        有一种为电影票价高辩护的观点值得商榷:高票价的合理在于目标消费者的稳定性,就是说,不管票价多高,想看电影的人还是会买票去看;不管票价多低,不想看的人还是不会进电影院。后一句话我同意,但前一句未免有点牵强和霸道。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说法下的潜台词:来看电影的都是看得起的,看不起电影的人,何必管他。

        此观点站在利益的角度,透露出的是当下存在的“富人心态”。

        其实为高票价辩护的理性态度,还是应该从市场规律出发:影院设施好、档次高,自然票价高;电影投入大、期望值高,自然票价高;高票价影院就是为小众服务的……这些都可以接受。我们应当承认高票价有一定的商业合理性,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电影票价普遍偏高已是不争的事实。与此相伴而生的是,市场必须给消费者提供可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否则,其合理性便不复存在,因为它符合了商业伦理,却违背了社会公平的原则。

        尽管电影在大众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已今非昔比,但电影和电影院作为精神文化传播的载体仍然具有的大众文化特质,这就决定了它在遵循商业规律之外,还应该照顾和满足大众的审美需要和承受能力。

        在电影票价上,既要遵循商业伦理,也应兼顾社会关怀,而做到这一点并不需要特别的牺牲。事实上,现在推出的周二半价、早场半价、学生价、二轮降价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放低了门槛,让更多的人走进了影院,并且改变了票房收益下滑的局面。这样的“双赢”,何乐而不为?

        周宁:从“放电影给大家看”到“抢市场”

        电影票的价格节节攀升,说起来,这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是相一致的,但是总好像有点过度,使得电影渐渐脱离普通消费,而走向了奢侈消费。

        其实,看一看媒体这些年来对电影的报道,也许就能明白为什么电影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对于电影的舆论多是与其主题相关,讲述电影背后的意义,反映电影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而后,随着与国际电影业的日益接轨,市场化的氛围越来越浓郁,一部好的电影,媒体和舆论关心的不仅是主题、情节、拍摄,还把聚光灯对准了名演员、名导演、他们的报酬以及更为重要的所谓“票房收入”。

        随之而来的便是各部电影之间票房收入的攀比。为了拍出一部高质量的“大片”,导演四处筹资,为的是能够请到“明星大腕”,能够搭建起豪华的场景,能够使用价格昂贵的高新技术……这样自然就加大了电影的拍摄成本,票价当然“水涨船高”。

        在对票房增长的狂热追求中,原本单纯的“放电影给大家看”这一艺术展现活动,被逐步推向了“做市场、抢市场”的商业活动。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商业大潮下的电影业也不乏艺术水平颇高、文化意义深远的成功之作,但同样也造就了不少专门为赚钱而拍摄的所谓“大片”。被商业浸泡着的电影业该何去何从?这也许还要靠电影自身的发展来选择。

        曹柳莺:观众,请别置身事外

        虚高的电影票价让人困惑,个中缘由众说纷纭,我却以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观众。

        过去看电影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找乐呗。只要邻里街坊呼啦聚在一块白花花的布前,灯光一暗,管他看的是喜剧还是悲剧。那时候,电影是一种消遣,一种单纯的快乐和激动。对于观众来说,上电影院等同于饭后百步,无非是稍稍浪漫一点,能给人一些小小的幸福感,和身份扯不上关系。

        而如今呢?我们走进电影院,似乎能看懂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噱头。有些观众带着吃快餐、看选秀节目的浮躁心态看电影,追求的仅仅是简单的感官刺激。有名导演、名演员、所谓的大场面,大家就一拥而上;一些耗资上亿的国产影片虽然遭到行业内外骂声一片,但票房还是一路走高,直至开创国产电影的票房新纪录;一场场比春节联欢晚会更隆重的首映礼,数千元乃至上万元的惊人高价票照样被一抢而空。

        很难说,到底是观众先低俗了,还是电影先“奢侈”了。可如此局面,真的不是热爱电影的人们愿意面对的。

        所以,不要总是怪这怪那,偶尔也该反思作为观众的我们的责任,别成了电影迈入“文化奢侈品”行列的又一个推手。

        森森:让老百姓平等地享受精神大餐

        一位美国朋友在北京、上海等几个城市逗留数月,得出一个精辟的结论:如今的中国有看碟文化而没有看电影文化。这位把看电影视为再平常不过的娱乐方式的小伙子,在北京甚至因为某场电影只卖出他那一张票而被“请”到别的放映厅看其他电影。

        前些日子,他在一家影院观看了《变形金刚》,票价是100元人民币,而在美国上映时的票价也就8美元左右,即使单从价格来看都已经高于美国了。

        高昂的电影票价似乎与电影的消费观念相悖———自1895年诞生之日始,它就属于大众。美国最初兴建的影院,俗称“镍币影院”,一张入场券的价格即一枚5美分的硬币。此后,世界各国在电影票价的定位上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准则:单张电影票的合理价格,约相当于本国城市普通劳动者平均月收入的1/200至1/100。

        中国的影院却破坏了这个规矩。一些大城市的“高票价”,算起来已相当于城市普通劳动者工薪平均月收入的1/20,甚至1/10,堪称世界上电影票最昂贵的国家之一。

        再看看别人是怎么看电影的。在美国、印度这样的本土电影大国,普通百姓能毫无经济压力地每天看一场电影。如果路过电影院,看见喜欢的电影,就能情趣盎然进去看。

        我们的老百姓能做到吗?恐怕很难。有人私下说,只有看盗版碟的时候才会有轻松的感觉。盗版碟违法,侵害了很多人的利益,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但与此同时,看碟文化盛行、盗版碟获得很多同情,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何以如此?电影市场门槛太高恐怕正是罪魁之一。

        期待有一天,我们的普通百姓不再需要靠“看碟”与电影亲密接触,而能在路过影院时,带着轻松而惬意的心情走进去,看上一部喜欢的电影,享受一顿精神大餐。

      王琦:关怀电影,而不仅仅是指责

        电影票贵了,不是一个单纯的现象,与之相随的是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影本身并不是物质生活的必需品,它是存在于精神生活范畴的。

        这些年来,高速增长的经济,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而人们精神生活的空泛则成了这个时代的弊病。电影远了,话剧远了,戏曲远了,然而我们真的需要这些精神文化的传导者,来填补这个空缺,来丰厚我们的思想。

        虽然,当下电影界时常出现“叫座不叫好”、“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但是我们还是很难想像,如果这个时代没有电影,我们的生活将是何等空虚。所以,请更多地关怀电影,而不仅仅是一味指责。

        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要让大众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而不是以高票价来限制甚至剥夺大众的这一精神享受。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有关部门应该给电影票价定价机制予以规范约束,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消费得起,真正享受到现代电影业发展带来的更多精神愉悦和充实,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现实要求。

        电影从来不是也不应该变成奢侈品,它是我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对精神充实的追求。当所有的光亮隐去,当幕布缓缓拉起,逃离了纷杂的现实世界,躲在温暖的电影院里,享受一次视觉的盛宴,这种生活是何等的惬意。

       思引:何不削弱仪式意义,真正服务于民

        我很少去电影院,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喜好电影;我喜欢看电影,但这同样不意味着我非得去电影院才行。电影和电影院,在商业运作上,如今无疑是越发紧密的,然而就闲暇娱乐而言,却是松散的。

        近年来,对电影和电影院的热议声此起彼伏,大家尤其关注飞涨的电影票价:有纵向比较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今天的电影票价和观众人数;有横向对比的,从欧美到日韩等地的平均票价与所占人均月收入比例等等。总之,都在力图说明,电影票价的上扬,使电影院越来越留不住人,成了我国电影发展的一大瓶颈。

        这些说法固然具有合理性,却多半忽视了处于市场中的电影和电影院所具有的内在关系和象征意义。

        电影,已不再强烈依靠影院来发挥其娱乐休闲功能;影院,也不再主要凭借电影来吸引观众。在家中,你可以惬意地躺在床上,任意掌控影片进程;通过网络,你能欣赏经典老片,也能在短期内一睹最新大片的风采;至于影片播放品质,高清电影的横空出世,较之影院,其清晰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传统的电影播放模式优势的弱化是不争的事实。此外,除了去影院,现今娱乐活动日趋丰富。电影院面临着挑战,遂开始增加辅助设施和邀请明星捧场,显现了仪式和纪念碑式的意义。在影片首映式上,此种意义往往尤为夺目。同时,随着票价高攀,又似乎使常进影院含有了某种“身份”的象征。值得注意的是,在前期宣传包装中,这种仪式通常已提前上演,开启了“奢侈”的序幕。

        电影和电影院内在的裂缝和外在的象征,其根本原因在于电影产业化所面临的困顿。也许,空着不少座位的影院,因着高票价,反倒赢利更多。但又为何不削弱纪念碑式的意义,细分市场,照顾不同的偏好?或许赢利少了,却能更好地服务于民。

      龚理越:出问题的不止是票价

        无论如何,当大众的注意力过分集中到票价上时,电影业内部存在的其他问题就容易被忽视。从2000年的5元票价到如今的周二半价,电影业界还在动着简单地拿票价开刀的脑筋,围着票价喋喋不休,希冀以此来解决中国电影产业深层次的问题。其实,出了问题的不止是票价,还有电影产业本身。

        在美国,电影产业的主要收入来自于版权交易和其他延伸产品,票房收入只占总收入的30%不到。当年《泰坦尼克》的全球票房收入为7亿美元,但其电影附属产品包括影碟、唱片甚至船模的销售收入则达到15亿美元。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这些可谓天方夜谭。我们的电影至今还走着几乎完全依靠票房收入回收成本的老路。

        另外,中国电影界还存在着“捞一把”的赌徒心理。把几百万元、几千万元扔进去,就有可能激起千层浪,广受瞩目,暴富、成为所谓的“文化名人”,又能认识很多俊男靓女,多好!影视行业就是一个名利场。大家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根本拍不出让观众买账、深入人心的优秀电影,而铺张、奢华之风倒是愈刮愈盛。

        电影,曾经是老百姓业余文化生活的最爱,也曾风光红火了几十年。然而如今,中国的电影却渐渐演化为一种奢侈消费,原本属于大众化娱乐、大众化消费的电影,结果几乎成了贵族享受的代名词。

        前些日子,杭州超低票价引来众多市民热情抢票,不知这番场景能否警醒中国电影人。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