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像奖建立之初,之所以叫“金像奖”,目的是想做成东方“奥斯卡”的。这一简单的模仿的思想后来竟成为华语电影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奖项。无论美国的奥斯卡,还是香港的金像奖,如何在通俗文化中探索出一条电影艺术的道路,成为两者颁奖的潜在艺术理想。这一理想虽然
没有明确的成为颁奖原则,但一直是影响该奖项的心理坐标。何止如此,综观香港电影史上数次的繁荣和衰落,起起伏伏,莫不都在这一俗的理想状态的周围打转。
近年,从《少林足球》、《金鸡》、《忘不了》等影片,可以看出香港电影对市民生活的切入手段。香港电影人亦注重电影对香港市民的生活关注。如何让电影更接近市民的心理,无非是纯粹商业的电影如《无间道》、《千机变》的警匪、魔幻的商业电影,或者可以贴近市民生活的《金鸡》、《大只佬》和《忘不了》。而不惜破坏偶像形象的刘德华和张柏芝正是通过对人物内心的人性刻画,赢得多数评委的胜任,获得23届金像奖的影帝、影后。在惟妙惟肖的演技和动人心弦的情节方面,两人深刻的完成了影片中人物的心理塑造。
《大只佬》的民间佛学思想
《大只佬》巧妙的把佛学思想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电影故事传达给观众。而这种思想已经融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成为通俗文化的骨和血。香港电影正是通过这种与通俗文化的结合,让电影和市民生活融合在一起。这也是香港电影文化的一部分。影片《大只佬》让刘德华扮演的人物分裂为人的内心的两面,通过善恶之争然后进入顿悟的境界。这种佛学思想对中国人来讲并不精深,相反而是最浅显易懂的佛学思想,但影片的独到之处在于把这种思想通过编剧的故事讲述出来。一如佛经里的各种佛学故事,故事浅显而又禅机深刻。
说实话,2003年在华人男演员中,刘德华独占《无间道》2、3集和《大只佬》的男主角,成为本年度最风光的男演员。从这几部影片的影响力和艺术性来讲,刘德华是获得金像奖影帝最佳人选。然而,《无间道》2、3集出人意料的在入选金像奖方面输于《大只佬》。《大只佬》获得13项金像奖提名,成为提名的最大赢家。而结果也是《大只佬》成为最后的最大赢家,集最佳影片、编剧、男演员等大奖于一身。这固然与《无间道》系列的后劲乏力有关,更主要的是与《大只佬》对通俗文化的提升和表现有关。《大只佬》让一个简单的佛学思想成为感人的电影故事,这也是佛学的精妙所在。
偶像与市民生活的贴近
刘德华和张柏芝是香港娱乐业偶像的代表。两个人今次在影片中各以偶像之外的形象获得影帝、影后的奖项,特别对于首次获奖的张柏芝,也算是终有所成吧。在《大只佬》里,刘德华身穿几十斤重的肌肉造型,演绎了一个得道和尚的顿悟之路,在内心的爱与仇之间由挣扎到悟道,表现出一名演员的敬业精神。在拍摄期间,每天装卸身上的那些几十斤“肌肉”服装,已经让刘德华累出一身臭汗。而人物内心的刻画更为他添加了几份表演的难度。在这样的功成名就的敬业演员面前,每一位评委都不能为之感动。
张柏芝虽在几位金像奖入选女演员中年龄显小,但她近些年努力的成绩也颇让人注目。特别是在本次金像奖评选中,最佳女演员有她两部影片入围,分别是《大只佬》和《忘不了》。她以两部影片的最佳女演员身份和其他3位女演员角逐影后,优势明显可见。而两部影片中不施粉黛、朴素打扮更为她争得不少分。《大只佬》中一人两个角色已经是对一个演员的很大挑战,而《忘不了》中对一位成熟女性的顽强心理表现更显地道。影后奖项花落她家也是不见波澜的了。
俗文化的香港电影和金像奖
香港电影对通俗文化的理解别有独到之处。影片内容虽然通俗易懂,但在影片形式上颇多创意,这也是香港电影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这表面看来虽然简单,但实际做起来却有不少难度。一方面在选题上,能够让观众理解而又具有商业通俗色彩的精彩故事,就已经比较困难的编剧。如前年的《少林足球》和去年的《无间道》,都是于波澜不惊处另有创意,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少林足球》在无厘头搞笑之间巧妙的把市民生活的现实展现出来。《无间道》却在通俗警匪片里挖掘出诡异惊险来。这也是两部影片能够分别获得金像奖的原因。《大只佬》也是这种具有表现内涵的通俗文化电影。主题的通俗易懂和故事的别出心裁,是《大只佬》能够获得以通俗文化为主体的香港金像奖的青睐的原因。
这种俗文化已经成为香港电影的一部分,黑帮片、警匪片、武侠片、神怪片等已经成为香港电影的主流电影。而这些电影反映的文化精髓又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电影文化不是香港电影人有意追求,而是融合了香港(中国)文化和市民生活,出于商业需要而为之。这样的电影固然是俗文化的,但也是植根于市民生活的文化,也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当然,这样文化的电影也在俗文化之中进行提升,试图凝练成更为艺术但又可被市民接受的电影,从《少林足球》、《无间道》到《大只佬》无不如此。这也是香港金像奖颁给这些影片奖项的理由,因为它们从俗文化里脱胎而来,又深深植根于这些文化。从老式的黄飞鸿到庙街的古惑仔,从街头妓女到卧底警察,这些俗文化从没间断的影响着香港电影,也影响着香港金像奖。(文:孙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