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外国文学 >> 欧洲文学 >> 奈保尔的自我放逐与写作(刘苇)
  • 奈保尔的自我放逐与写作(刘苇)
  • 来源:原创 作者: 路遥 日期:2008/6/15 阅读:1017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奈保尔的自我放逐意识是明确的,这源自他对生于斯的岛屿的根深蒂固的不满,他从小就对海岸线外的浩瀚世界无限向往。

        通常而言,我们总是通过作家的书信了解他们内心真切的想法。书信,是向家人和朋友吐露心声的场所。而作家的作品,往往是作家们运用想象和虚构的地方,他们在品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将一点点“事”发扬到极致的状态。书信,则真实不加虚饰。作家们的书信是提供作家个人生活轨迹的“影册”,也是窥探作家精神内部风景的窗口。他们不同时期的书信正好是他们精神的写照。

        从这意义上来看《奈保尔家书》,它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并非表面上的单纯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它还真实反映了一名作家在成长过程中精神演变的图像。通过一封封家书,保尔不自觉地流露了自的那种初到陌生之地的谨慎与渴望成功的急切心情;自卑与自傲在内心中摇摆不停——完全取决于当时外界的偶发因素;面对性或社团不知采取怎样合适的方式进行交流;以及由最初的无法正确自我评价到信心的逐步确立。

        这个初离家乡的年轻人,在给父亲和姐姐的信中,流露出的是一种在异乡的羞涩之情和努力向上的形象那时,他是虔诚的,无论是对待世界还是对待文学前辈。他在给姐姐的信中写道:“我决定,来年我要掌握19世纪小说……我接下来读的是简·奥斯丁。了颂扬她,我读她很多作品。”又如:“下个学期,我将给《卫报》写一些文章,并努力在这儿发表我写的些故事。我说的是‘一些’。事实上,我只写了两篇;不过,我一直忙着在写一个长篇。我已经写了八章左右——跟任何一本企鹅版的书一样……”。

        像“企鹅版的书一样”,这里表露了奈保尔的梦想和企望获得别承认的热望。但不多久,他内在的骄躁不安情绪开始显露出来:“我发现长期不写之后,下笔变得困难重重……其中的评论性文字非常糟糕。”这是他在信中回忆写论文时的情景但当这篇他自己不甚满意的论文意外获得好评时,他在同一封信中又沾沾自喜道:“我的论文犹如一瓶上好的香槟那样备受欢迎。”

        他一方面想要融入当地社团,另一方面却又看不起他们:“我最终找到了已经明确下来的属于我自己的朋友圈子。找到这样的友谊真让人开心。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是绝聪明的……”和“我已经和这世界和平相处。这种和平让我感到耻辱,但我正在努力学着承受”。可以看出,奈保尔是一个极度敏感的人,他怀有巨大的抱负,可是当抱负一时无法实现时,种种焦虑和矛盾就会郁结在胸,在潜意识中产生对那些已成名作家的痛恨之情。而那时,他明白自己还是一个无名之辈,他清楚必须狂傲之心压在意识深处。无疑这会在他内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也许,一旦当他功成名就,就会释放那些压抑已久的意识,对那些他以前并不以为然的前辈进行抨击,一吐郁结多年的愤恨之情。

        远大的志向还使奈保尔从小就对特立尼达岛屿落后、贫穷、闭塞的环境不满,他领悟到在狭小岛上不可能有所发展,心想要走出小岛去广大世界施展才华。他通过努力获得了牛津大学的奖学金,为梦想实现的可能打开了一条通道。当他到达伦敦后,在一个全的环境里跃跃欲试,仿佛积蓄多年的意愿就可实现。他一边忙于学业,一边大量阅读,一边从事写作练习,希望尽快证明和确立自己的价值。他交替感受着小小的成功或挫败带来的欣喜与苦痛,而当这些情绪困扰着他时,慰藉则是来自远方家乡的书信。有一点他是幸运的,他很早就确立了自己的志向:写作。为此,他可以专心致志地投入进去,使他能较长时间地忍受住孤独,这一点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尤为重要。

        奈保尔自我放逐意识是明确的。这源自他对生于斯的岛屿的根深蒂固的痛恨。他从小就海岸线外的浩瀚世界无限向往。而当他来到英国——白人世界里,他的肤色,包括他的印度裔血统令他非常自卑。他在英国觉得自己是一个陌生人,而后对印度的寻访则让他更增添了无根之感。印度是的种属地,已非他的家乡。他在之后出版的《印度三部曲》中流露出的全是失望和忧伤之情,甚他将印度三部曲的第一本书命名为《幽暗国度》(An Area of Darkness)。这种尴尬处境有点类似昆德拉《无知》中的约瑟夫:他在新的居住地找不到归宿感,却又只能以游客的身份回访故里。

        内心漂泊是作家写作的出发点。不管身处何处,作为作家,他的意识必须与当下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才能促使他对时代做出清醒的判断,才能产生创作的动力。错位感,正是作家和艺术家创作的源泉。作家只有处在这样的悖论中方能所作为。这一点,恰是奈保尔的一种幸运。因为他正是以自觉的自我放逐方式不自觉地达到了这种游离状态,从而使他的作品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另一方面,漂泊的生存处境,也已成为作家的生活方式之一。从但丁时代起即已如此。作家与时代总是处于一种紧张关系之中,作家必须忠实于自己,书写自己内心中最真切的声音,这样总要与时代发生冲突,从而迫使他们迁徙。到了19、20世纪,自愿放逐或流亡几乎已成了作家的一种身份标签。这样的命运笼罩在许许多多作家身上,令普鲁斯特成了一个鲜有的特例。流亡与放逐——不管是被迫还是自愿,不仅成为现代作家写作的动力,也已构成了现代性作品的一个母题。

        然而,问题在于,世上的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找到一个纯粹的安顿之所。灵魂,总要处于漂泊之中——不管情愿如此还是被迫如此 ;尤其是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真正的安顿其实就在漂泊里 ;也只有处在这样一种内在的紧张之中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也许,奈保尔并非十分明白这一点,但这对他来说无关紧要。因为他已身处其中。这是命运的使然,也是命运的必然。


    小传

    英国作家奈保尔(Vidiadhar·Surajprasad·Naipaul),1932年生于靠近特立尼达西班牙港的chaguanas。他家是来自北印度的移民,祖父供职于一家甘蔗种植园,父亲是一名记者。

    1950年,18岁的奈保尔获政府奖学金,来到英国牛津大学专攻文学。大学期间,他的小说屡屡遭到退稿。父亲的帮助和鼓励使得他矢志不移的坚持创作。1953年,他的第一部小说 出版了。这年,他的父亲去世。奈波尔出版的《父子之间》收入了两人的?词樾拧?953年成为自由赚稿人。1954年-1956年,担任BBC“加勒比之声的栏目主持人”。

    1990年,他得到英国皇室的封爵,1993年,成为英国戴维-柯翰文学奖的首位获奖者,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奈保尔的作品主要由长篇小说和短篇故事构成,也包括一些记实性作品。他是一位世界主义作家,他认为这源于自己无根的状态。他对于特立尼达文化和精神的贫乏感到悲哀,他感到与印度的疏离,也不能认同与支持英格兰这个前殖民势力的传统价值。另外,他还批评印度尼西亚、伊朗、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非阿拉伯国家中的穆斯林原教旨主义……总之,阴郁、苦涩、辛酸、对社会黑暗毫不妥协,这就是奈保尔的风格。

    主要作品

    [小说]

    《神秘的按摩师》(1957)
    《埃尔韦垃的选举权》(1958)
    《米古埃尔街》(1959,获毛姆奖)
    《比斯瓦斯有其屋》(1961)
    《斯通先生与骑士伴侣》(1963,获霍桑登奖)
    《效颦者》(1967,W.H.史密斯奖)
    《黄金国的失落》(1969)
    《在一个自由国家里》(1971,获布克奖)
    《游击队员》(1975)
    《河湾》(1979)
    《到达之谜》(1987)
    《世途》(1994)
    《半生》(2001)

    [非小说]

    《中间通道》(1962)
    《黑暗地区:印度亲历》(1964)
    《过分拥挤的奴隶市场》(1972)
    《印度:受伤的文明》(1977)
    《刚果日志》(1980)
    《伊娃·庇隆归来》(1980)
    《在信徒中间:在伊斯兰地区的旅行》(1981)
    《寻找中心》(1984)
    《南方转弯》(A Turn in the South,198)
    《印度:百万反叛》(1990)
    《选择无家可归》(1994)《孟买》(1994)
    《难以置信》(1998)
    《父子之间》(1999)

    作者:刘苇   感谢读者推荐

 相关文章
 波兰战后文学创作简述    916 次 2008/6/15
 圣经诗选 传道书    1544 次 2008/6/16
 匈牙利文学    1066 次 2008/6/15
 蚂蚁 (博里斯·维昂)    916 次 2008/6/9
 马克斯·弗里施 能干的法贝尔(1957)(马庆发)    1033 次 2008/6/15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