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人们对未来有所企盼,但同时又对未来充满恐惧;在一个变化剧烈的世界中有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人们希望驾驭它。到20世纪后半,未来学应运而生。对未来学家的评价首先在于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或仅仅处于萌芽状态的东西能否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托夫勒做到了这点。他的这本书在1980年出版,而20世纪后二十年正是按照这个蓝图来实现的。
[51] 波伏瓦《第二性》
女性占人类的一半,但研究与思考女性问题的著作却少得可怜;英译本《第二性》1953年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尽管时隔半个多世纪,女性主义和谈论女性的书出版无数,但是没有一本书像这本书一样,使人感受到如此浓郁的学者气息。
[52] 纪德《伪币制造者》
在大众文化如此昌盛的今天,纪德的书不会出现在休闲读者之中。但是,文化也是两极分化的,在高雅文化发展而且存在发展土壤的地方,纪德不会消失,相反,会维持着他那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作品很观念化。在本书中,他试图成为真的人,但什么是真的?
[53] 萨义德《知识分子的代表》
尽管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著作难以产生,但我们还是选择了萨义德的这本书。因为我们也许可以从思想自由和知识分子看到文明的未来。在书中,萨义德提出的问题令人深思,1987年贾可比的《最后的知识分子》出版,以后是否还有知识分子?
[54] 莫诺《偶然与必然》
生命科学存在着许多谜!至今我们还对生物体的精巧别致莫名其妙,我们还不知人是不是一台机器,也不知生物进化是不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也不知道生死界究竟在何处?而这本书阐述就是法国生物学家莫诺对生物进化的哲学思考。
[55] 萧伯纳《人与超人》
萧伯纳是仅次于莎士比亚的英国(爱尔兰)剧作家,在世界戏剧史上大致也处于同等地位。他的大部分剧本可以称之为“思想剧”,而其中顶尖之作可以说是《人与超人》,该剧真正表现了萧伯纳自己特有的哲学——生命力哲学。
[56] 西蒙《人工物的科学》
近二百年实验科学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一个人工的世界;而制造人工物就是发明、仿造、改进、组合直至本书所说的设计。尽管现在设计科学已成为一个专业领域,但未来需要的恰巧是西蒙这样的博家而不是狭窄领域的专家。只有他们才能设计出未来人工物的世界。
[57] 泰勒《原始文化》
“文化”一词在媒体上的运用真是泛滥成灾,可是没什么人对它哪怕有最粗略的界定;是泰勒给他的研究对象“文化”以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他的《原始文化》被公认为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表面上看,它是纯学理的研究;然而,自然语言与原始思维对于21世纪人工智能的探讨有着重要意义。
[58] 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
数学在近代科学产生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许多人也知道,也说,但并不理解。其实,欧洲人领先也就三百年,可为什么老跟不上呢?中国怎么拿个诺贝尔这么困难?这可以说是“新李约瑟疑难”。其实,照怀特海那样研究一下这三百年的历史,就会有八九不离十的答案。
[59] 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
格劳秀斯的伟大著作已经问世将近四百年了。今天战争与和平仍是世界的头号问题。格劳秀斯已经考虑到对于战犯、损害和战费不加追究以换取有保障的和平。遗憾的是,人们似乎并没有从历史中学会足够的智慧,来处理战争的后果。
[60] 埃柯《玫瑰的名字》
随着技术的进步,过去靠指纹破不了的案今天可用DNA破案了;但是,心灵的事情就说不准了。符号表达是极为复杂的一件事,符号技术远没有基因鉴定那么方便。但是,符号学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难以想像的世界。埃柯的小说神奇之处就在于此。
[61] 笛卡尔《方法谈》
什么是科学精神,到现在仍然是众说纷纭。但是,科学精神一定会导致科学发展,其起点必定是求知的欲望。笛卡尔在《方法谈》一书中一开始就讲述他从学校出来后的二十年的探索过程,而且在探索过程中开创出自己独特的理论与方法。这就是笛卡尔哲学体系,其核心是认识论。正是笛卡尔把哲学扭转到了正确的方向。
[62] 培根《论学术的进展》
四百年来,尽管人们早已享受近现代科学所带来的种种福利,然而人们的头脑不一定比古时更少教条、偏见、迷信以及愚昧和疯狂的古怪思想。而培根的伟大贡献正在于列举了四种使人陷于这类错误的“偶象”(idol)或幻象。
[63]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以经济学家知名,还荣获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他的政治哲学更有创见,更有影响。哈耶克的思想总有点不合时宜,但从长期来看又显得十分深刻。他是位彻头彻尾的自由主义者。他的真知灼见不能因意识形态的关系而被我们舍弃。
[64] 奥威尔《1984年》
在20世纪反乌托邦、反集权主义的作品中,谁又能比奥威尔写得更好呢?在他那里,既有卡夫卡的个人处境,又有A.赫胥黎的科技统治,同时还有柯斯特勒的现实主义。《1984年》是一个警世之作,就像马尔萨斯和卡逊的著作一样。
[65] 卡夫卡《审判》
卡夫卡的不朽在于他提出的问题远比他解答的多得多。在《城堡》中他谈到“提问题是主要的”。实际上这就是科学与人生的真谛。思想来源于对问题的探索,探索过程也许比拾取现成答案更有意义。
[66] C.P.斯诺《两种文化》
斯诺两种文化的论点很简单:科学家应该读过莎士比亚,而文学家应该懂得热力学第二定律讲什么。不幸的是,这种情况越来越难以实现了。到了21世纪初,除了高喊“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口号之外,什么也没有了,一维的人降为零维的人。然而沿着本书界定的思想史的轨迹走下去,是可能升维,升到三维四维,甚至成为“超人”的。
[67] 帕斯卡《思想录》
世界上的问题,特别是人的问题,不确定性或者偶然性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实际上,帕斯卡尔以概率的方法对于决定论的世界观提出挑战,不管这种决定论是上帝的决定论还是科学的决定论。这种方法到20世纪发展成为一套随机的决策理论。
[68] 尼赫鲁《印度的发现》
印度同中国一样也是现在世界四大文化之一,但我们对印度却知之甚少。话说回来,要想了解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是了解其历史。尽管印度的历史支离破碎,缺环甚多;但《印度的发现》就是了解印度历史的最好的入门书。
[69]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无疑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作为大文豪,他的作品足以为他争取到不朽的地位,但作为一个伟大的人,他并不满足。他生命最后三十年就是在对人生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中度过的。我们选《战争与和平》,是因为从中可直接看到他的历史思想。历史虽已过去,但无法用刀斧砍去,它依然影响我们的现在,也影响我们的未来。
[70] 鲁迅《阿Q正传》
要在中国作家中选出一位思想家可不容易,特立独行不是中国人的精神。稍稍离经叛道,不是棒杀,默杀,就是捧杀。无疑,每一套杀法,鲁迅都经过,只是什么时候干什么,随时代的潮涨潮落决定。但是,近百年来中国首屈一指的作家还是鲁迅,而《阿Q正传》是其代表作。
[71]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进入21世纪,世界上有五个经济大国,而日本是惟一入围的东方国家,也是最快达到这一步的国家。本书完成于二战刚刚结束时,作者对日本的民族性做了很好的概括。时隔五六十年,书中的观点基本上没过时。我们可以把这点称之为“民族性”的稳定性。无疑,日本过去是、将来也会是一个有影响的民族。
[72] 加西亚·马尔科斯《百年孤独》
对大多数人来说,拉丁美洲仍是个神秘的地区。马尔科斯在这本书中用马孔多来凝缩整个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愚昧闭塞和混乱是百年不变的内因,而美国佬、独裁者则是外因。那么“孤独”又是什么意思,作者说“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他暗示了出路,但结论令人沮丧:经历了百年,又回到原位,这似乎就是拉丁美洲的命运。
[73] 康拉德《黑暗的心》
非洲大陆是地理概念,我们所知甚少的那部分通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此书说的就是这块地方。黑暗的心有两种含义,一是黑非洲的心脏地带,当时的比属刚果;一是文明人即殖民者来到之后,从外到里进行掠夺,并从精神上进行腐蚀的罪恶行径。黑非洲不是倒退,就是仍然停滞在那里。人口不断地增长,永远伴随饥荒与贫困,其前景令人忧虑。
[74] 冯特《民族心理学》
长期以来,对心灵的研究一直是哲学甚至神学的领地,至今心理学是否是科学仍有很多争议。冯特的主要贡献就在于倡导用科学方法研究心理。1879年,他在莱比锡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实验心理学正式诞生,也标志着作为科学的心理学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