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写给运河文化节的,但密云县正月十五庙会出事,为安全起见,通州暂停搞大型集会了,因此也就改了题目。运河文化是个大题目。大得就像一千余年、三千余华里的滚滚大运河,掬一捧水都是一首好诗。运河文化体现在运河沿线从古至今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在连卖小吃的、蹬三轮的、耍风车的都懂得向外人述说运河文化了,何况文化人呢?
正好我们有这么一块园地,任你播种,任你耕耘,眼瞅着长出一片片好景致来。
这期《运河》是改版后的第二期。第一期改得怎样,欢迎批评;这一期"运河流域"开篇《捧着爱情的鲜花走向坟墓》,是中国"情爱小说家"张宝玺洋洋洒洒笔下的又一篇力作。特别是它的结尾处出人意料,鲜花与坟墓--灿烂的一闪,惊心的一颤。
张同吾的《放牧灵魂》一组散文,以诗人的语言,哲学的思考,带我们进入以色列民族沉重的历史与昂扬的现实;同时那平民视角的《真想当'板儿爷'》,又可看出这位诗人兼评论家多彩的内心世界。
特别想向读者推介的是新人董文海的小说《清明雨》。在这里,手法、语言似乎都不重要了,当然我们不是不要艺术;而我们看好它的是它那紧贴现实,写出普通农民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民主意识火山般爆发的振奋!多年来中国文艺思想的探索,向内、向外写作主体、阅读受众的体验、历练纷繁,然而离开了我们脚下的土地,离开了社会金字塔的底层,象牙塔内、深闺绣阁中的小"我",怎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认可?我们提倡深刻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
王风的小说《春去春又归》是浪漫主义的新山歌;彭乐山的组诗《口韵无声》是神经纤细的瞬间感觉;熊元义的评论《当前文艺批评的走向》不仅把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历程予以理性的爬梳,而且直接呐喊--"关注平民、关注基层";于腾龙的回忆录《我家与通州解放》则写出了民间版本的"安平事件"。
按历史风俗,运河该是举办开漕节的日子了, 《运河》第二期也出版了。"谁不说俺家乡好",好; "我的家乡并不美",也许更现实主义。褒贬是买主。任人评说。不过,自己千万不能丢了好心气儿。
2004年2月16日于土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