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理论研究 >> 网络研究 >> 文学三问题
  • 文学三问题
  • 来源:原创 作者: 石头 日期:2008/11/9 阅读:1330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学三问题


    渭南 田岸


                              一、文学的困惑

        文学是用语言作为物质手段塑造形象的艺术。文学作为艺术的一个种类,当然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形象性与审美性是文学艺术最突出的特征。

        如今的文学面临着一种困惑,连文学这个古老的命题和突出特征似乎也需要我们重新审视。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文学正在发生变化,文学的概念走向泛化。经典意义上的纯文学和严肃文学正走向衰微,呈现出严重的荒漠化景象。文学阵地在缩小,文学期刊大面积萎缩。仅存的少数刊物为了生存,也纷纷转型,有的“改换门庭”,开始脱离纯正的文学情趣和审美追求,渐渐蜕变为时尚类杂志或大量刊发闲适和无关痛痒的文字。在传统文学不景气的同时,文学却从各种非文学领域冒了出来。广告、酒令、菜谱、情感纪事、玄幻故事以及手机短信等却都开始出现了文学的身影。相当多的广告开始利用文学的想象和描写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不得不承认,这些非文学领域的文学活动虽然文学内涵精神稀薄,但不论是发展势头还是受关注的程度却都超过了传统文学。

        文学泛化的动力来自市场商业这只手。一旦被商业俘虏,文学就成了弱女子只能任听商业的摆布。商业已经日渐明显地左右作家的笔。越来越多的作家和写作者已经放弃自身的职责去关照人生关照社会,开始向商业功利和市场效应邀功,开始不再坚守文学创作品位,不再把写作视为生存方式和精神的必须。在这个背景下,开始出现了一批文化商人。文化商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包装文学、策划炒作并进行营销,文学被当成一种产业来经营。制造生产、出版营销、读者消费成为典型的一条龙组织形式。文学之所以被精明的文化商用来作为打造明星的平台,当然是畅销书利润的回报。这几年,许多文学概念、美女作家、低龄创作、行走文学、甚至短信文学等象流星划过,让人眼花缭乱,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创造了商业意义上的巨大成功。2004年《幅斯布》中国名人排行榜把一名“80后”的明星作家以160万元的收入列在93位,这与其说是文学的胜利,还不如说是商业操作的胜利。商业利润成了文学生产者和营销者的指南针。在这根商业的链条上,文学精神的展现从根本上发生了逆变,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大大减弱。

        读者的阅读也开始发生变化。“实用性”、“趣味性”越来越成为当下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人们阅读小说和诗歌的目的有的是为了工作,更多的是为了娱乐,和进酒吧喝咖啡、进迪斯厅去蹦达、进麦当劳吃汉布包一样,文学成了商业社会普遍消费方式的一种,已经很少有人为思考生活、追求真理而进行阅读了。作家不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和其他360行一样,是一个行当或一种手艺。无怪乎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学是干吗的?”。许多把文学当作“用具”或“一种消费”的回答,披露了现代许多人对文学或观赏文学的态度、立场和观念。就连许多作家对“文学依然神圣”这一名言也发生严重动摇。

        文学还依然神圣吗?如何使文学依然神圣,这是文学界自身首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文学批评的尴尬

       文学批评在当下确实面临着尴尬的处境。文学批评失去了学界的认同,文学批评也面临着作者和读者的质疑,就是不少文学批评家本身也对文学批评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产生了怀疑。

        我们的文学批评今天面对着一个罕有的复杂的艺术现实。一方面是一些评论家和批评家对生活审美判断发生了退化、弱化,使创作与批评的关系处于各执一词的状态和局面中。文学批评的语话软弱,艺术视野狭隘,缺乏新的理论,从而导致文学精神存在的不平衡,造成了对现实的失语。另一方面,文学批评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批评家作风浮躁,缺乏求真求实精神。文学批评缺失了批评。固然文学批评不是一味寻疵,但也不是一味去说好,而应该是在寻疵中求美。当前各种文学讨论会上和媒体上所见的批评家的文字,相当多的是肆意吹捧或盲目唱合,一些很一般的作品竞也好评如潮。即使有点批评,也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应景点击。更有些批评家成了专门赶场子的“红包评论家”,成了专门为粗制滥造的伪文学吆喝的“广告书评家”,成了“小圈子文学”的代言人,成了热衷于时髦语题的“泡沫文学制造商”。这些缺乏求实精神的文学批评,给文学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它可能遮蔽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它可能误导读者和社会,它可能再次导致批评的萎缩,削弱文学的影响力,从而也使批评家的艺术声望受损。

        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批评的沉寂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媒体批评的兴盛。许多新的创作现象和艺术思潮的概括和归纳已不再属于文艺批评家的专利,而是由新闻媒体来完成的。在传统文学批评报刊严重萎缩、许多文学批评家纷纷转行退隐的情况下,一些新闻传媒主动承担了连接文艺与受众的中介职责,搭建了广大文化受众与文艺创作者间的桥梁,这是值得称道的。特别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批评对文艺作品的广为流布与传播的作用更不可小看。但是媒体批评与文学批评相比其缺陷是明显的。媒体批评作为新闻旗帜下的文化衍生物,在大多数情况下会更多的着眼于传播的快捷和时效,往往进行的是印象式的通俗评述,普遍缺乏文学性思考和文学精神。尽管反映快,却也比较浅显。这就造成了媒体批评与生俱来的弱点,也最容易把即兴式的表述与文艺界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心态相结合,着意渲染文艺领域最浮浅最华而不实的东西。如前多年媒体炒作过的“陕军东征”,稍有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文化可以传承,可以播化,可以互相交融和互相影响,但不可以征服和征讨。文学亦是如此。在世界历史上,1096年至1291年西欧封建主和天主教会企图以基督教宗教文化征服伊斯兰文化而对穆斯林中东地区进行了八次十字军东征,最后以失败告终。从此以后,“十字军东征”就成为一个臭名远扬的名词。现在,我们个别人仍然对“陕军东征”这个名词津津乐道,这实在是一种缺乏廓大的文化视野和宽广的文化胸怀的一种表现。媒体批评习惯于把某些不健康不成熟的文艺现象演化成为浅薄的时尚的娱乐与炒作,从而强化并加剧文坛的浮躁,导致对人民大众审美的误导。

        究竟我们如何应对现实的问题,该如何走出文学批评的尴尬处境?

                        三、传统文学遭遇网络文学

        在当今的商品经济时代,“数字化”已经迅猛地深入到社会的主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文学作为折射生活基础的精神世界的一面,其形式和内容正在发生变化。文学将必然大量地体现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特征。在这个背景下,网络文学出现了,而且发展非常迅速。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文学的出现和发展是有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人类现象。它应该是人类传统文化的一种延伸。

        问题是网络文学来得似乎太迅速了。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产生的传统文学在遭遇网络文学时,在交融和包容方面出现了问题。

        一方面,传统文学目前有自身的问题。商品经济使传统文学泛化,文学作品日益商品化、“卡通化”、“快餐化”,文学部分成为商品经济的操作工具。许多文学人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正在失去文学创作的判断力,人文精神日渐缺失(这里的人文精神是指对普通人的命运、生存状态、心灵道德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的最大关怀和终极关注)。传统文学出现了一定的危机,面临着一种困惑。在遭遇网络文学时,传统文学界仍然难以放下矜持,或者说对这股潜在的不断发展的力量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或缺乏一定的心理准备。人们对网络文学也存在着价值判断上的分歧。事实上,传统文学目前仍然拒绝着网络文学,还刻意划出一种界限以企“楚河汉界”泾渭分明。

        另一方面,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力量,必然要在改变人类生活品质的同时也正在引发着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和价值观念发生深层嬗变。随着这种嬗变,网络文学正日益浸透和深入到大众特别青年一代人中。对文学而言,网络的出现引发了写作方式、表达方式和文学观念的种种变化。它确实触动了既定的社会人文基础,也开创了一些新的人文问题。由于网络文学是种最大众化、最直白、最私人化的文学,显然它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如淡漠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作品的精神品味和艺术质量良莠不齐等等。网络文学是计算机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先天带有工具主义、操作主义和实用主义烙印。它的语境和厚重的东方文化语境存在着一种障碍。网络文学中语言的时尚化和工具化与传统中国文学语话格格不入,这实际上也造成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在新时代交融的困难。就网络和网站而言,当前还处于网络人办文化这个阶段。网络人即使小有文采,但仍属工程技术人员或小文人的范畴。虽然也有少数作家正互动在网质和纸质媒介间,从宏观上讲,这并没改变网络缺乏文化力的表现。

        这两方面导致了当今文化中一些严重的消极现象。事物主次似乎发生了倒置。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精神并没有很好地借助网络整体充分展示,也没有很好地摄取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而网络的商品主义、消费主义和操作主义的特征却过多地侵入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本身,文学的审美主题和审美对象发生巨大变化,致传统文化产生深层解构,人们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准有变向狭窄和浅薄的趋势。

        如何让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逐渐走向交融,这是当今文学界不可回避和必然要解决的又一个问题。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文学三问题    1330 次 2008/11/9
 中国网络文学十年祭(下)    9924 次 2008/2/17
 网络时代的文学常识    1356 次 2008/2/2
 陈村:文学生态在恶化,网络比写作更好玩    1489 次 2010/7/19
 新世纪五年来网络诗歌述评    1404 次 2008/1/24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