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短篇小说 >> 百字短篇 >> 哲理短文精选(3)
  • 哲理短文精选(3)
  • 作者: 秋忆 日期:2008/1/23 阅读:1718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过七桥与拓扑学
    18世纪,俄国的哥尼斯堡有一条小河叫勒格尔河,河有两条支流,一条叫新河,一条叫旧河,它们在市中心汇合,在合流的地方中间有一座小岛,在小岛和两条支流上建有七座桥。哥尼斯堡的居民有个传统习惯,星期天沿着城市的河岸和小岛散步,同时试图找一条路线,可经过所有七桥但又不重复经过任意一座桥。这就成了著名的“七桥问题”。
    当时,正在哥尼斯堡的瑞士著名数学家欧拉对“七桥问题”产生了兴趣。数学家考虑问题往往是化繁为简,欧拉首先把被河流隔开的小岛和三块陆地看成四个点,把每座桥看成一条线。这样一来,七桥问题就抽象为四个点和七条线组成的几何图形,这样的几何图形在数学上叫网络。于是,“一个人能否无重复地一次走遍七座桥最后回到起点”就变成“从四个点中某一个点出发,能否一笔把这个网络画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一笔画。
    欧拉进一步研究发现,网络能否一笔画出来的关键在于这些点。这些点有两类,如果从一点引出的线是奇数条,就把这个点叫奇点;如果从一点引出的线是偶数条,就把这个点叫偶点。网络中奇点的数是零或二,这个网络就能一笔画出来。
    由于七桥问题中的四个点都是奇点,按欧拉的规律,这个网络是一笔画不出来的。也就是说想一次无重复地走过所有七座桥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本就不存在这样一条路线。
    欧拉将七桥问题转化为一个网络问题,从而完成了从实际到数学模型的转化,开创了数学上的新分支———拓扑学。
    这段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许多重要的科学理论都来源于生活,这些理论反过来又可以帮助我们去完成实践。
    摘自《视野》2001年第10期作者宋森


    孩子们绕开了什么
    雨后初晴,幼儿园的阿姨带着一队天真烂漫的孩子走在小马路上。路上有许多小水洼,阿姨绕开水洼走,孩子们于是也跟着绕开水洼走。看着这一支走成了“S”型的队伍,一个心理学家却发出了深深的喟叹,他禁不住要问:我们到底要带着孩子们绕开什么我有个朋友编写小学语文乡土教材,他让我推介一些诗歌给他。我说:先给你读一首诗,看可不可以入选。
    “我姐姐/不学好/想到什么说什么/喜欢什么做什么/一点不在乎/十岁上/她把刀塞在/皮腰带上/梦想成为/白马王子/扮成玩偶小马/她染起长长头发/一直拖到膝下/吸引了当地最佳精英//妈妈哭泣为她祈祷/30岁上她离了婚/剪去长长卷发/蹲在马车上/告诉我:上帝创造了人/然后又后悔/我跟她不同/一直学好———而现在/我正尽力/争取达到自己的/坏标准/最后/我和她沆瀣一气/喜欢起她的怒气、长靴/我们交谈/我们抽烟/我们嘲笑每一个人/一对坏姐妹。”
    朋友万分惊讶地望着我说:你疯了吗这叫什么诗我说:我没有疯,这是选入英国语文教材里的诗,这首诗的题目是《姐妹俩》。读懂了这殊途同归的姐妹俩,你就读懂了人的心灵史,读懂了这个诡谲多变的大千世界———不是吗在雨后泥泞的道路上,有谁,能够踏过那些水洼,不在意弄湿了鞋子甚或弄脏了裤子,昂首前行,带出一支不变形的队伍
    摘自《深圳青年》2001年2月上半月作者张丽钧
    好走的都是下坡路
    一位农民朋友曾给我讲述了一段他自己的故事。
    那天,我拖着沉甸甸的板车疲惫地来到了山脚下。望着前面那一段长长的上坡路,我不禁畏而却步。心想,今天靠自己一个人绝对拉不上去了,肯定得有人帮一把才行正在为难之际,正巧过来了一个热心的路人。他看出了我的窘境,对我说:“没关系,我来帮你。”说着,便利落地卷起袖子,拉开一副推车的架势。于是,我就咬紧牙使劲地拉车。在热心人“加油,加油”的鼓劲声中,我们终于将车拉到了坡顶。当我感谢热心人的鼎力相助时,没想到他却说:“你用不着感谢我。这两天我的腰扭伤了,根本就不能用劲。我只是喊喊‘加油’而已。能将这趟车拉上去,全靠的是你自己。”
    农民朋友的故事不禁使我联想到,人生之路不也同样是如此一位名人曾说:“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人生之路并非一马平川,并非无须费劲就能轻松前行。许多时候,正是由于我们放弃了努力,便白白地错失了成功的良机。结果便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    
    摘自《思维与智慧》2001年第9期   张石平


    猴子与狗
    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猴子和一只狗,每天他带着狗和猴子到大街上跑步,狗跑得很快,人在中间追着,而他的后面又拖着那只蹒跚追赶的猴子,猴子不得不用手和脚一起跑,手脚都跑出了伤痕,结疤再磨破,再长出新的皮。
    日子久了以后,猴子也跑得快了,几乎能追上前面的狗。
    那人为了方便起见,每天给狗和猴子吃同样的食物,餐食有时只是两根香蕉,猴子吃香蕉吃得快,有时来抢狗的香蕉,狗为了保护香蕉,常连皮一起吞进肚里。
    日子久了以后,狗也学会了剥香蕉,几乎和猴子同样速度地吃完香蕉。
    那人很得意,因为他把猴子训练得像狗,把狗训练得像猴子,可是猴子到底不是狗,狗也不是猴子。到最后,他养的不是一只猴子和一只狗,而是两只“猴子与狗”。
    摘自《视野》2001年第5期作者林清玄


    忽略年龄
    有一位80岁的老人,他很喜欢下棋,每天必到老年俱乐部和棋友下几个小时,然后再慢慢散步回家,日子过得闲适和安逸。
    有一次,他的棋友病了,没法和他下棋。管理员为他安排了另外的棋友,他觉得不适应,放弃了。老人心情沮丧地准备回家。管理员说:“你可以试着换一种娱乐办法,譬如去欣赏绘画。”在管理员的建议下,他来到了俱乐部的画室。管理员说:“先生,您可以在这里试画。”老人听了哈哈大笑:“您说什么,让我在这里作画,我可是从来没有摸过画笔。”“那有什么关系,你可以试着画一幅,说不定你觉得这十分有意思。”管理员鼓励他说。于是,老人来到画架前,平生第一次摆弄起了画笔和颜料。他在画室里呆了一下午,觉得真的很有意思。他决定学画。81岁的时候,他到学校去上绘画课,开始积累绘画知识。他把自己的时间全部倾注在绘画上,这位老人就是哈里•莱伯曼。
    1977年,洛杉矶一家颇有名望的艺术陈列室举办了一次主题为“哈里•莱伯曼101岁”的画展。哈里•莱伯曼的作品被许多收藏家高价收藏,他的作品富有活力和想象力,运笔、意境俱佳,得到了评论界高度的评价。哈里•莱伯曼创造了世界画坛上两个奇迹,一是高龄学画,二是画有所成,在101岁的时候,还能看到那么多人看他的画。
    一个人只要专注于一件事,年龄对于他来说,往往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摘自《黄金时代》2001年第11期作者流沙


    黄金台上论得失
    《战国策•燕策》记载,燕昭王即位于兵败国辱之际,为了增强实力,与强齐抗衡,便同谋臣郭隗商讨网罗贤才。郭隗讲了一个“重金买马骨”的故事。他奉劝燕昭王说:“大王要想招纳贤士,不妨先把我当作一副马骨,优礼相等,那样,四方贤达之士一看连我这样的庸愚之材都得到了重视,他们就会闻风而至。”昭王于是拜郭隗为师,还在易水边上建筑高台,置黄金其上,称为“黄金台”,用以招揽贤士。
    于是,燕昭王尊贤爱士的名声很快传遍四方,“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大批贤才纷纷来归,为燕所用。从此,国力大增,很快地富强起来,黄金台招士的事也被传为千古美谈。后来,李白、陈子昂等诗人都曾在诗中咏叹过“黄金台”。这些诗句的共同特点,是表达了对于燕昭王重视贤才的向往和对当时社会压抑人才的愤慨。但是,有些诗人则在肯定昭王重视人才的同时,对他以高名和重利收买人才的做法,提出了批评。近代民主革命家、著名女诗人秋瑾写过一道《黄金台怀古》:
    蓟州城筑燕王台,招士以财亦可哀。
    多少贤才成底事,黄金便可广招徕
    这位女革命家站在更高的角度,指出统治阶级用金钱去网罗知识分子为自己效命,而一些知识分子也就真的受其招徕,相率来归。这样可悲可怜的“时贤”,即使再多,又能成就什么事业呢出语冷隽,令人心折。
    摘自2001年9月25日《今晚报》作者王充闾


    回  报
    有一回,日本歌伎大师勘弥扮演古代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正当他要上场时,一个门生提醒他说:“师傅,您的草鞋带松了。”他回了一声“谢谢你呀”,然后立刻蹲下,系紧了鞋带。当他走到门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处时,却又蹲下,把刚才系紧的带子又弄松。
    显然,他是想以松垮的草鞋带子来表达一个长途旅行者的疲惫。
    有位记者到后台采访,亲眼看到了这一幕,他问勘弥:“您该当场教那位门生,他还不懂演戏的真谛。”勘弥答:“要教导门生演戏的技能,机会多的是。在今天的场合,最要紧的是要以感谢之心去接受别人的亲切,并给予回报。”
    摘自《视野》2001年第10期


    简单的道理
    有位朋友,从医30年,朋友说,我从医这么多年,得出一条经验:看医生的人都是病号。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记得,那是五年前的事了,主管文教卫生的副市长不留神把脚给扭了,院长把我叫去给副市长诊断,我仔细看了患部,让其拍了X片,诊断结果是肌腱扭伤,决定常规治疗,打针配合理疗,一个星期想必是可以治愈的。但我受院长嘱咐的影响:这是我们副市长,要格外照顾,要用最好的药,获得最好的疗效。在我脑子里,对我眼前的病号,突然以副市长对待了,所以又增加了一道昂贵的进口药———辅助治疗药物D,但我只想在副市长面前露一手,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细节,即做一次诸如肝功能之类的测试。万万没想到副市长服D药后,成了为数不多的根本不适合服用D的人之一,副市长险些要了性命。这个教训,就是我把看医生的人没有当成病号,而是当成副市长了。
    朋友的经验是30年的从医实践得出来的,看似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可不易啊。不仅仅是从医,做其他的事情,道理亦然矣。
    摘自《大家参考》2001年第4期上半月刊


    建筑大师与中学生
    美国一海滨城市,又一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这是设计师约翰先生的精心之作。汤姆是位在校的中学生,一天,他来到约翰设计的大楼下,对主楼轻薄的构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汤姆一回家就从电脑里调出了该楼的资料,在惊叹之余,他突然发现,这幢大楼的迎风面,正好落在三角形的棱边上,但强风碰上棱边,势必会改变方向而产生旋转,这时单薄的墙体,正好是受力最大的区域。他把自己的发现写了封信,寄给了约翰先生。
    收信后约翰用电脑进行了风动的模拟测试,结果汤姆的推测完全正确。
    约翰不愧为一流的设计师,在短期内,他居然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当一块重达数十吨的预制构件吊上楼顶时,约翰悬着的心也随之落地了。他独到的方法,不仅一举解决了大楼的安危,还翻开了建筑史上防风抗风划时代的一页。
    汤姆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可贵的是,他却偏要不自量力地去思考大厦的设计。作为大师的约翰,完全可以因自己的“面子”,将汤姆的信置之脑后,但正是那种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使他翻开了建筑史的崭新篇章。这种现代人格的完美结合,时常能创造奇迹。因为许多时候,社会的进步正是靠这种魅力推动的。    
    摘自《知识窗》2001年第10期作者津远


    禁锢带来的幻觉
    据说一个西班牙中学生一天中看到的女人面孔比一个阿富汗老头一生中看到的还要多。又据说,保护外国女记者的阿富汗士兵和警察天天能看到女人面孔,时常高兴地笑,好像是观看一次次变相的色情节目。
    看到脸就像看到了色情节目,这决不是夸张的说法。有心理专家指出,有些事情,过分的禁锢会适得其反。比如在性的问题上,一味地禁锢,神秘化,带来的问题就是许多人患上性错乱和性幻觉。鲁迅就说过大意如此的话:封建卫道士的想象力特别丰富,一见到女人的膀子,就想到了裸体,进而想到其他。
    眼下的地铁,似乎是个内衣发布会,到处是内衣广告。那些半裸的女体,挺拔健美,曲线玲珑,可人们来去匆匆,我还没看到哪个人在这些女体广告面前流连忘返的。社会开放了,禁锢少了,大多数人在精神上反而健康起来。
    摘自2001年1月22日《上海经济报》作者冷云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吴德龙 私法    1757 次 2012/5/22
 渴望    1765 次 2008/5/23
 嘻嘻哈哈人物篇    1692 次 2011/5/16
 哲理短文精选(2)    2061 次 2008/1/23
 送礼    1424 次 2013/9/12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