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风云人物》杂志创始人、总编辑梁宝仓
秦腔,首先是陕西人的方言,秦人的语言;其次才是秦腔剧本的文学。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艺术就是这样的。大美之所在,大爱,是含泪播种的。
——梁宝仓在《秦腔千字文》首发式上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
他是《风云人物》创始人。
《风云人物》杂志到今年11月整整12岁了,这十二年来一本前卫的人物杂志已名满华夏,凡有华人的地方,一定都知道中国有本《风云人物》杂志,她的总编辑就是创刊人、著名学者、作家梁宝仓。
他是一位传奇式作家,杰出办刊人。年轻时曾在一家国有大企业创刊办报,当主编。几十年坚持创作,每日笔耕不倦,从不间断。散文、报告文学、小说等总计达数百万字之巨,尤其是近十年,影响力及其深远。
他一生阅历丰富,青年时曾被《中国乡镇企业报》、《中国烟草》借调到北京做编辑、搞策划。他的长篇小说《黑儿》与中国四大名著一起被国家希望书库指定为全国青少年读写大赛读本,并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的高度赞扬,称他为转世纪的“高宝玉”。
搞文学是他的一种情结,青年时代的追求最后居然闯入了文学的殿堂。他没有刻意加入什么协会、组织,却无意中契合了国家希望书库,荣获了这里的最高奖,并成为国家希望书库常务编委。
我是个普通人,但我也要做一番事业
当我们采访梁宝仓时,他正在给来客挥笔书法。说明采访意图后,送走最后一拨客人,他放下手中的笔。
——“梁老师,您办刊这么忙,怎么还要搞书法?”
——“弄书法,混口饭吃。”
世俗的坦诚道来一阵笑声,轻松的开场白。一口气谈起了他的“十年风云,十年风雨。”
他总喜欢时刻在思考人生的意义,时常在工作室,怕出去,哪怕是别人邀请旅游。一直以来,特别是这几年,用他的话说,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不再有多少时间可以再消耗了,要珍惜好自己一分一秒的时间,要留 “雪沉”在人间。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无论是显赫一时的名流,还是沉默的芸芸众生,抑或负重时代落差的先知,终将作别这个爱恨交加的世界。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点燃了一代人豪情的诗句,已经成为世纪经典。
有名家评论,他是一个痴人的作家、突发奇想者、思想行动者。一个人把《风云人物》连续写了十几年,梁宝仓对此并不完全认可,只认为这也是多年的情结和无奈。当然,成绩是在各界朋友参与和帮助下出的结果。“我虽是个普通人,但我也要做一番事业,自己的事虽小,对自己来说就不是小事。”多么豪情的语言。
所谓惊天动地,不敢当,不敢梦想。名人更是如此,要多好的命才能做到这一步啊!譬如陕西文学界来说,就贾平凹、陈忠实那么几个人。记得有句古语:“名人一人成名万骨毁,名人要能做到惊天动地,那可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我想都不敢想,期望就更不会了,我只是想做点小事而已,对未来我不十分憧憬,但并不能说明我悲观。”梁宝仓如是说。那多年青春的棱角磨光了,快成和创立的鹅卵石。虽然庆幸被调入大城市,在省文联混上班,享受处级待遇,坎坷曲折,业余时间创作了《风云人物》杂志,起初混饭都是问题。
沸腾之后,归于平静。
守着“价值秩序”是我生存状态的底线
“不了解他的人”,很佩服。
“不理解他的人”,很纳闷。
“不认识他的人”,很崇拜。
说来也怪,开始那些年,他似乎找不到价值的感觉,过的挺苦的,恰似一个苦行僧。为了维持名人的人格于不坠,花大量时间去学习、去研究。周围的朋友们都很“佩服”他——一个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几乎每天工作到深夜,没有属于自己支配空余时间的名人。平时除了学习研究外,还有大量需要处理的稿件、自己的创作。在读书、在思考、在写作,根本不敢停止一步,一停下来就会有被社会淘汰的感觉,到时候就会成为人云亦云的“名人”。他带有很大压力说:“没有自己事业的学问,是件很悲哀的事情。”
名人不出成果,压力很大,甚至不亚于官员没有政绩。当年的他曾是热血沸腾,为走文学之路,放弃了不少仕途机遇。回过头来看,几十年除写几本书外,好像什么都没有做,他笑着说,也许有人会说我“名人”没有经济头脑,办刊物没有挣到钱。从中学到参加工作,他都喜欢到图书馆看书,欧洲古典文学和俄罗斯文学对他的影响最深,它们对梁宝仓不仅意味着一种文学素养,更是一种人生成长。
他有激情而不偏激,得益于那些古典的人文启蒙。那种启蒙影响了他的事业,也影响到后来《风云人物》杂志把启蒙作为一种定位。
虽然他认为,几十年来,到今天好像什么都没有做。但是,也不妨说他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足足准备了几十年。
今年是他办刊第十二年,在办刊过程中,他始终不忘“启蒙”二字,就在别人谈起杂志的辉煌时,他也很幽默地自嘲:我是在“月光晒谷”。其实,他很明白,中国要实现现代文明是漫长的,要靠两个东西才能实现:一个是经济发展,一个是民族素质的提高——启蒙。中央新一代领导人高瞻远瞩,在竭力奉行“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为中国走上现代文明社会奠定基础,十七大的召开不仅是对全党全民进行新的启蒙,而且要让知识分子精神回归。今后,他们将启蒙思想贯穿于《风云人物》的整体发展中,作为办刊的灵魂、宗旨。他说,我在人前,不给别人讲大道理,更不悉心讲权言之语,因为我至少还是中共党员。这就是一名忠诚共产党员的豪言壮语。在位谋其事,我所能做的,只能是记录和呈现我之所见,用心、用力竭尽所能地围绕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去践行,让读者看到主流的启蒙。
生活中还是有幸福的时刻
当提及到对幸福的理解时,他很坦然地讲:幸福是一种感觉。一个时期、一个阶段、一段时光,理解的不同,感受就不同。比如现在和起初办杂志就有很大区别的感受,那时候刚起步,无人理解,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就感觉到很痛苦……而现在就和当初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境况。幸福是另外一回事,幸福是爬过山顶的那种喜悦与欢乐。
近几年来,到处被别人邀请做报告、讲学,甚至参加各类大的活动、笔友会的梁宝仓,简直就是忙中有忙,他却说:“虽苦而乐。”被邀请为不少院校客座,陕西省委党校系统研究员,还有参加全国著名书画家公益巡展等活动。观众、听众、学生围着他合影,都想沾点名人的光,这种感觉对淡泊名利的他无所谓。对文化人来说,是激动的、高兴的、奔腾的,是发自内心地对他尊敬,为什么他能做到这一步呢?我想或许是他这么多年文化蕴含积累的一种爆发。文化人在这些时刻受到别人的重视,这是对他们的唯一回报,辛苦没有白费,学术、艺术,受到人们的关注,是一种幸福。去年,他接到比尔•盖茨基金会的特别邀请通知,赴美国参加国际展,他很兴奋。这一切的背后,没有乞求,没有交易,没有伪装,但谁曾想过他这些辉煌的背后究竟含着他多少年以来的辛酸和伤痛,多少年来的储备修炼,一幅原创性作品《秦腔千字文》书法长卷问世后,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与热评,值得高兴,更值得自豪。
除了办刊外,业余时间搞书法,这是十几年来梁宝仓的生活方式和现状。十几年后的今天,梁宝仓已潜心于国家希望书库基金会的爱心慈善活动。他和陕西乃至全国热爱秦腔事业的朋友们,一起参与中国秦腔基金的公益慈善事业。
梁宝仓将自己的书法长卷《秦腔千字文》无偿捐给希望书库基金会,今后他将倾心用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把自己的书法作品全部捐给中国秦腔基金,把爱心奉献给自己一生喜爱的秦腔艺术事业!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