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在线 >> 人人访谈 >> 人民网网友八问文化部长:“低俗”如何界定?
  • 人民网网友八问文化部长:“低俗”如何界定?
  •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作者: 无厘头 日期:2009/3/23 阅读:1242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民网北京3月9日电    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强国博客联合中国文化报、文化传播网联合推出“我有问题问文化部长”大型征集活动。您对中国的文化有什么建议,您最想问文化部长的问题是什么……欢迎广大网友提出问题和发表建言。以下为人民网网友提问摘要编选,期待文化部官员、部长和文化专家共同解答、回复网友所关心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言!

        ■问题一: 这几年,国家出台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然而,县、市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队伍建设没有得到加强。文化馆(站)普遍存在干部缺编,业务干部断层,文化站干部素质偏低、个人待遇没有妥善解决等问题,致使农村文化工作队伍难有作为。希望文化部能够联合相关主管部门,尽早出台加强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性文件,充分调动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网友

        ■问题二:开展网络"扫黄"及清除低俗网站行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们对此拍手称快。但是,群众最担心的是雷声大、雨点小,整治不彻底,或今天整治、明天反弹。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建立科学持久的预警机制,将网络垃圾彻底清除出去,还广大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一片净土。另外,能否对"低俗"做个准确清晰的界定?目前这个问题是争议的焦点,文化部最有权威来解释。--网友

        ■问题三:拉动内需,是不是应该把文化事业考虑在内?现在大家物质生活都比以前富裕,精神文化需求更强烈,文化消费也有一定的潜力,只是缺少进行文化消费的场所,希望中央财政投入在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上有所倾斜。--网友"爱国"

        ■问题四:我是一名来自甘肃岷县的学生。岷县被评为联合国民歌考察基地,但是现在岷县“花儿”面临消失的危险。希望蔡部长能关注,以保护好这一特色文化。——网友

        ■问题五:为了切实从根本上改变基层文化事业面临的窘境,建议争取设立“文化彩票”,像福利彩票、体育彩票那样运营,让大众的钱来办大家的事。这样既可以减轻财政的负担,还可以增加劳动就业岗位,何乐而不为呢?——山东基层文化干部

        ■问题六:廉政文化与廉政教育是不能分割的。如何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就注入在教育过程中,是值得研究和实践的问题。首先是师资建设要大力加强,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所以,除了办廉政文化画展外,还要对廉政教育进行宣传和讨论才好。——网友

        ■问题七: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人遗址”是国务院1996年确定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是由于区划的分割,1996年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被人为地破坏在一旁,1996年立碑日期也被改为2006年,与10米之隔并没任何政府部门署名的被称作是“侯家窑遗址”的石碑形成了明显对比,显示了一些地方部门对国家法律的无视和开发上的随意性。——网友“骆驼草”

        ■问题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阮荣平联合提出以下四个问题:文化部一直承担我国国人的文化产品供给问题。我们近年来一直关注我国农村的文化产品供给研究,走访了不少地区,发现我国整体来看农村文化供给贫乏。虽然近年来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的文化公共产品投入。不可讳言的是,与庞大的农村文化需求相比,这种供给还属杯水车薪。同时,目前已经供给的文化产品还存在这样与那样的问题,急需进行机制设计,让惠民工程真正地施惠于民。

        问题1:近年来的农村信仰大规模流失,折射出我国农村精神文化供给匮乏,文化部在未来如何提供文化精神产品供给,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来构建党在农村的精神文化关怀机制呢?

        近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一股“信教热”。据《瞭望》(2007)记者在我国中西部的一份调查显示,在我国中西部部分农村地区,各种地下宗教、邪教力量和民间迷信活动正在快速扩张和“复兴”,一些地方农村兴起寺庙“修建热”和农民“信教热”,正在出现一种“信仰流失”。针对江苏(张厚军,2005;江苏省社科院课题组:晁国庆,2005)、河北(闵淑范、韩松青,2002;傅国钧,2002)、西南山区(徐世强,2003)、河南(赵社民,2004)、湖北(宫哲兵、周冶陶,1999)、辽宁(贾玉斌,2004;徐海燕,2005)东南沿海农村(闵伟宁,2001)等地的调查表明,农村地下宗教活动泛滥,封建迷信活动猖獗是当前一个带有倾向性的社会现象(郝锦花等,2006)。地下宗教、邪教力量和民间迷信只是我国农村“信仰流失”一种,属于普化宗教的范围(杨庆堃,2007),而相对普化宗教,制度宗教也是“信仰流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仅以基督教为例,在国家正规宗教部门所统计的2000万宗教信仰人数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数以亿计的信仰人数(于建嵘,2008),ECONOMIST(2008)引用PEW的SURVEY的估计为1.3亿各种基督教。如果加上这一部分的统计,农村信仰流失规模将会更大。

        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精神文化供给机制的匮乏,文化部在未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把党的精神文化关怀产品送到农村?

        问题2:不少地区电影下乡工程出现“伤财却不慰民”现象,如何让电影下乡真正地施惠于农民?

        电影下乡已经历时多年,总投资也业已亿计。农村电影放映国家“2131工程” “十五”期间共投入1.15亿元,2007年开始启动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积极推进农村数字放映活动 。本次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暨数字化试点资金共计1.268亿元(其中中央资金7381万元,地方配套5299万元)。

        但是我们在河南省s县的调查却发现,农民对电影下乡工程并不是特别满意,尽管当问及其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娱乐活动时,大多数人将放电影作为首选,但是当问及对目前放电影的参与时,其参与率不到50%。这说明农民渴望看电影,但是他们所期盼的并不是现在所放的电影。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电影供给和农民需对的对接呢?是不是需要建立电影下乡的反馈机制呢?

        问题3:如何才能让文化大院“文化”起来?

        虽然目前很多农村建立的文化大院,并且花费还很多,据此背负巨债的村庄也不在少数。同样是在河南省s县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个文化大院建立的费用平均以数十万计,在没有村集体收入的时候,很多村庄都是负债建院。但是大多数文化大院只不过是村委会办公的地点,文化大院里空空如也,很难找到什么文化娱乐活动设施,更难找到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人。甚至很多农民压根就不知道文化大院为何物。根据我们在河南省s县对307户农户所做的调查,当农户问卷中问及“您村内有没有文化大院?”一项时,8个农户没有回答该问题,7个农户回答“不清楚”,两项加起来占整个样本的4.8%;有87户农户回答“本村有文化大院”,占比28.20%,有205个农户回答“本村没有文化大院”,占整个样本的66.8%。其中,在87个知道“本村有文化大院”的农户当中,去过文化大院的只有57个,占总样本的18.6%。

        那么如何才能让文化大院活起来呢?对于文化大院以后的发展和规划,我们政府是如何打算的呢?

        问题4:如何让民间文化团体“活”起来?

        在农村精神文化供给匮乏的当下,民间文化团体在农村文化供给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农村群众其文化供给的参与也非常高,仅以收费型的文化供给为例,这种文化供给形式主要存在与农村红白喜事时所雇请的演出队,如戏班、唢呐班等。我们的调查显示,农村群众对这一部分演出是十分喜欢的,无论从农民参与的比率来看,还是从每次参与的时间来看,农民群众对的参与性都是很高的(参与比率将近60%,每次参与的时间2-3小时)。

        但是由于经费等问题的限制,民间文化团体往往不能专业化,这不但影响到了其演出的数量,同时也影响到其文化供给的质量,从而使得目前农村民间的文化供给开始沉寂甚至萎缩起来。另外,威胁其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外出务工机会的增加,这无疑增加了其从事文化演出的机会成本,当下很多时候这样的机会成本是大于其从事文艺演出所得收益的,以至于很多从事文艺表演的演员开始外出打工,这样民间文化团体更是陷入一中凋零的状态。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呢?(作者郑风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阮荣平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