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理论研究 >> 小说研究 >> 阿舍:《苦秋》点评
  • 阿舍:《苦秋》点评
  • 来源:原创 作者: 何不言 日期:2009/4/5 2 阅读:2899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苦秋》是对带有伊斯兰教色彩的西北民间伦理的一次诗意书写。小说中,作家把死与生的轮转、救人与自我救赎的共进,凝聚于“好女子”马尔焉的一次“献身”。在村人的逻辑中,是马尔焉与母亲克死了父亲,如今又将克死亲爱的哥哥。未婚的马尔焉决定怀胎,用胎儿做治疗哥哥血癌的良药。或许我们不能以现代观念来审视这种“落后”、“封闭”的伦理观而作出简单的判断否定,因为在小说内部,这种原始、自足而略带粗暴的乡村伦理与逻辑,正是以它反诗意的力量成就了小说诗意的美学效果。

        在伊斯兰教的文化语境中,“好女子”马尔焉的献身带有令人敬畏的神圣色彩。马尔焉的名字来自圣人马尔焉。在她还是四十天大的女婴时,听到拜阿訇念到圣人马尔焉的名字,便仿佛被撞疼了,哭喊起来。拜阿訇往女婴耳边吹了口气,女婴旋即止住了哭声,似乎她的生命已在冥冥之中注入了圣人马尔焉之灵。以此为原点,藉着民间伦理这一驱动力,阿舍在小说中开始了探寻人性、信仰与终极价值的旅程。马尔焉的伊斯兰教信仰内化为现实的生存态度,她的价值取向不在于未知的彼岸世界,而在于此在,在于对现实生命的拯救。在现实中,马尔焉的宗教信仰与乡村伦理紧密相扣,共同促成了她的“献身”。这个看似波澜不兴实则惊心动魄的的现实场景,带出了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

        现居银川的维吾尔族女作家阿舍,身上带着的是真正的民间姿态。民间,在这里不仅是一个作者身份或作品题材上的概念,更是对土地的虔诚与直面土地幽暗处的勇气。《苦秋》不是民间传奇,不是寓言,它包含了粗砺土地上幸福与苦难复杂交错的生存秘密。阿舍在叙述中保持的优雅姿态,使小说没有往渲染、夸大苦难的方向滑行。通篇的行文,如小说中的果园一般弥漫着甘冽的“果香”。在语言的严肃性被消解得支离破碎的当下,我们尤其需要像阿舍这样对语言保持虔敬的作家。因为虔敬,语言得以在与作者纯粹、深厚的情感的相互进入中碰撞出光芒。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光芒,实质是作家内心的光芒,折射的是对纯正的文学性的坚守。

        阿舍出生于70年代,多年勤于写作,但鲜有作品发表。她以往的创作以散文居多,《大家》2007年第6期 “写作者专辑”曾刊发其作品,并引发《大家》编辑关于“跨文体”写作的讨论。《苦秋》亦兼备了小说与散文的气质:弱化的矛盾冲突、闲散的叙述笔调、贯穿全文的抒情气息等等,使《苦秋》逸出了小说的界线,一种宽舒之美自然形成的同时,故事的力量也不免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特别是最后一段中的风景描写与对结局的明晰交代,稀释了马尔焉尴尬献身的戏剧性张力,缺乏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

        (《苦秋》,短篇,《西湖》2008年第10期)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