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拉洋片
“拉洋片”又称“西洋镜”或“西洋景”,是旧时通州人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经常在万寿宫及民间庙会演出。
通州演出的拉洋片艺术非常有趣:一个大木箱,箱子上端画一些图画。箱内装有吊轮,吊有一张张有关故事、风景等大画片,吊画的绳子(有如现在拉窗帘的绳子)通向箱子外边,由艺人操作。洋片木箱有茶碗大小四个窗口,装有玻璃镜(凸镜),观看者通过玻璃镜(凸镜)看放大后的画面。操作画面的艺人最早是用白话介绍画面内容,到民国时期出现用演唱的方式介绍内容。拉洋片的就独自一人表演,连唱带敲打“家伙”,可以说是“手忙脚乱”。乐器有手鼓、镗锣、小拍钹,分三层固定在木架上,各系以线绳,以手拉脚踩,则会锣鼓齐鸣。每换一次画面,便敲打一次,作为“过门”。花上三、五分钱,便可坐在木板凳上,往里看上一回西洋景。箱内天地万物,气象万千。看山水,沃野千里,山重水复;看都市,熙来攘往,楼房林立。表演者还会把现代时事,信口编成即景即情的词儿,唱得绘声绘色,津津有味儿。
唱时艺人左手拉动木架的锣、鼓、镲进行伴奏,右手拉动画片的吊绳,一张一张地更换,口里唱着画片上的故事或风景。
(哎)你们再看(那),看上一(哟的)看(那);多么好(哎的)看(那),这个中国的四大名旦(那)我照在那个上边。(白)梅兰芳,梅老板,梅兰芳(的那个)梅老板(那),尚小云(那个)程砚秋,这个荀慧生(噢),这个中国的(那个)四大名旦(那),我照在(那个)上边。(哎),这一张你就照下来(呀),多么好(哎)看(那);这个北京城(啊)立下了(那个)理发馆(那)。看上一哟看(那),也有那个汽车,还有那个电车(呀),还有那个四轮儿这摩电车。这一张照下来(呀),那京西(那个)万寿山(那),照在(那个)上边(那)。后门(你就)外头那个玉石桥(哎),你们得看上一(哟)看(那),这三碑寺那个花园(哎),我照在那个上边。这一张照下来(呀),多么好(哎的)看(那);永定门(你就)外头(哇),这个前排的杜小栓儿(哎),这个(白)刀铡的杜小栓头(哎), 我照在那个上边。”
这段拉洋片是常富尧1987年采录的。唱于20世纪30年代。据演唱者述,杜小栓原在北京当厨师,因杀主子家的老爷、太太、小姐等7口,坐车逃到南京,在蒋介石手下当了兵。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他到北京被遇害家佣人看见告发,捕后被刀铡。
拉洋片的为吸引观众多挣钱,总是有新鲜词儿,也常换新片儿,永远为一般人所捧场。他们的唱词一段中最后一个字拉长音“嗳”。唱这个“嗳”字时,奇声怪调,脸上表情丰富,咧牙蹙眉,逗得你想笑。
拉洋片的奉袁天罡、李淳风为祖师。传说,唐朝时西域向皇上献美女,皇上纳为妃子。入宫数月,美女总是闷闷不乐。皇上设法戏逗,美人仍郁郁寡欢。询问文武百官,尽都束手无策。皇上忽然想到护国军师袁天罡、李淳风,他们能掐会算,能知过去和未来,他们一定知道美人不笑之故。两军师占算后同时启奏:美人不笑,乃思乡也。于是,把美人说到的家乡景物,画出图片,制成西洋景让美人看,美人看后终于笑了。由此,后人便把袁、李二人作为拉洋片的祖师爷。
拉洋片是清末由河北传入北京的。《都门杂咏》“西洋景”诗云:“西洋小景妙无穷,千里山川掌握中,可笑不分人老幼,纷纷镜里看春宫。”拉洋片初起形式比较简单,以布做墙围成直径约两丈的场地,内容二十至三十观众。有画挂于人前,画面高约二点五米,宽约三点三米,上绘各地山水兼人物,一张画成一卷。观众看完一张后,演员用绳索放下另一张。同时,用木棍指点画面并做解释。另有人打着锣鼓招揽观众。后来有了演唱,内容无非是《小寡妇上坟》、《刘大人私访》及苏杭二州的优美景致。真正使洋片发生变化的是北京天桥艺人“大金牙”。“大金牙”本名焦金池,因口中镶有两颗金牙,有“大金牙”之名,是民初天桥艺人中有名的“八怪”之一。“大金牙”将洋片箱进行了改造,“四开门”变成了“八开门”,底下有八个玻璃镜,能供八个人观看;洋片内容也焕然一新。他绘制的画片长1.5米,宽1米,内容主要取材于义和团、八国联军等历史故事及北京的名胜古迹,其代表作有《义和神拳》、《火烧圆明园》等。他面部表情丰富,眼神、口型、形体动作都很滑稽,成为“形象怪”;他的讽刺唱词非常幽默,唱腔的腔调高低变化较大,又带有浓厚的乡音,又成为“声音怪”。他用的画片多以民间故事为题材,如:《义和团打教堂》、《黄爱玉上坟》等。他唱做俱佳,雅俗共赏,曾灌制过《夸美人》、《大花鞋》、《妓女告状》三张唱片。由于“大金牙”演唱非常出色,有时不设画片箱,只凭演唱大片内容,同样招引观众喝彩叫绝。
洋片唱词为上下句,通常上句落仄声,下句落平声;上句起韵,下句入韵;一韵到底。唱词均以七言为基本,句前可加“三字头”,句式中或嵌字,每段唱词少则四句,多则七八十句。
因电影艺术的发展,拉洋片艺术逐渐衰微。建国初期,通州文化馆利用拉洋片艺术反对美国的细菌战,进行抗美援朝的宣传。他们制作了洋片箱,聘请了一个叫“小四”的相声演员模仿天桥的“大金牙”演唱洋片内容:“你往这里看呀,又一片!闹耗子瘟的故事画在了上边哪!美国佬,黑心肠,搞起了细菌战,哎——”,“呛,呛,齐,呛,呛!……”
现在,洋片艺术早已成为历史,您再想看拉洋片,只能在北京看些民俗文化表演,不过,这种民俗文化表演,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洋片,这不过是一些老人的回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