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创 文 学 新 风 尚 ,引 领 写 作 新 潮 流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 谈通州的丧葬习俗
  • 作者: 日期:2012/7/17 0:16:18 阅读:2465 次 [大 中 小]
  • 谈通州的丧葬习俗

    新中国建立前至1958年间,老人咽气前穿好寿衣,抬上“拍子”;寿衣穿单数,上身不能穿单褂子,不能缀纽扣或带子(只能钉毛边的布条儿代替),不能用缎子做寿衣,忌讳“褂子”、“扣子”、“带子”、“断子”谐音。不能用皮袄当装裹,说怕来世托生畜生。妇人逝世一般头戴“观音兜”,身穿夹裤、夹袄、棉裤、棉袄、氅衣、裙子,足穿纳莲花底的鞋。男人逝世一般头戴瓜皮小帽,身穿夹袄、夹裤、棉袄、棉裤、大棉袄、马褂,足穿布鞋(有功名的人按品级穿朝服、顶戴),“铺金”(黄色厚棉褥,取“后辈”谐音)、“盖银”(印有“往生咒”)黄色“陀罗经被”,头枕“莲花枕”。

    死后口内塞放一包茶叶,胸口压一块铁,腿腕系上“绊脚丝”,脸蒙一块黑布,请人看守不让猫入。午夜前死称“小三天”,后死称“大三天”。灵床头西脚东,下放烧纸用泥盆,盆底钻小孔。头前摆供品,烧四炷香(神三鬼四),放一盏“长命灯”,一尖碗“倒头饭”,上面插一双筷子。全家人跪灵床痛哭,烧“倒头纸”。农村人死后向五道庙或士地庙“报庙儿”,城里死了到冥衣铺,男人糊(纸)马,女人糊(纸)轿子,在门口西侧焚化。

    家人备办棺木,请知客主办丧事,请邻居将死讯通知亲友。家属、亲友着孝服,街坊吊祭死者。棺木富家多以上品杉木,选用十三根整料,不使铁钉,用榫卯攒成,通称“杉木十三圆儿”,其次为柏木、柳木、松木,榆、杨等木均可,桑、枣、杜、梨、槐人们忌讳,“四五六”为上乘寿材(棺材底厚四寸、帮厚五寸、盖厚六寸),次之为“三四五”,薄板制作称“薄皮儿材”。“匣子”称“狗碰头”。富户老人寿材生前制做,每年上大漆,棺材前脸画“五福捧寿”,后档画莲花图案。平民百姓死后农村多数请棺材匠“赶热活儿”;城里多数到棺材铺购买。人殓前家属、亲友往棺内扔钱、放麻纰子,拿掉遗体铁块,解去绊脚丝。六人抬(每人揪一个褥角,中间两个人用孝带兜中腰)。长子捧头,仰放入棺,用“灰包”把遗体(特别是头部)挤稳,用棉球蘸清水擦洗死者的双眼“搌眼光儿”,封棺大哭,吹鼓手奏哀乐。子女、侄子、侄女及儿媳侄媳等分跪棺柩两侧,男左女右。

    灵堂一般在北房正中堂屋(也有在院内另搭灵堂的)。停灵时摘四扇隔扇门,用专供灵堂停放灵柩的一高一矮两条木板凳(均长约一米多),高凳高约90厘米,放在门坎外支架前;矮凳高约60厘米,放在门坎内支架后。灵柩上披盖一条红色绣花“罩片”,下放死者生前枕头,两侧各铺供孝属陪灵(男左女右)跪着的白色拜垫。灵柩前上悬一幅白缎素花夹幔帐,下设两张供桌,桌系白色围桌,中间安放遗像(古时画“影”),桌上摆着供品、闷灯、倒头饭、香炉(烧四炷香)、蜡扦(点一对素白蜡)等。富有人家灵柩前搭一个与灵堂联成一体的“拜台”,拜台前脸搭一座用黑白相间布扎成的素花牌楼,牌楼两楹悬挂挽联。供桌旁放烧纸瓦盆,桌前铺放蓝、白两色拜垫各一块,供吊唁者参灵使用(蓝色拜垫供平辈使用;白色拜垫供晚辈使用)。拜台上两侧各放一条长板凳,供陪祭的知客及女宾哭灵时使用。拜台下设一班清音,吊唁者参灵时吹奏哀乐。

    子女及其他丧属在一定时期内为死者戴孝俗称穿孝。最重的孝服是毛边粗白布的孝袍,布条代替纽袢,胸前、背后披一块白色粗冷布,腰间系一条粗白布的孝带,搭肩(男左女右——指死者),系根粗麻绳垂臀部;头戴粗白布孝帽,外罩白色硬纸板特制的“斩衰冠”,冠前三制钱上缀三个白色棉球。鞋绷一层粗白布,留一条黑后跟;妇女围一条宽约5厘米粗白布或白纸折叠的孝箍,上面缀三个制钱、三个白色棉球,面蒙一块粗白冷布,其它服饰与男孝服相同。称为“披麻戴孝”。一等级丧服是儿子、儿媳、末出嫁女儿为父母,或替父承重的嫡孙,以及妻为丈夫穿戴的孝服。儿子为庶母或改嫁母,丈夫为妻子所穿的孝服,用粗白布缝制,但把边缝齐。侄儿给伯父母、叔父母或末出嫁姑姑所穿孝服,孝帽上缀一个蓝色棉球,肩上绷一个蓝色葫芦形布片,白鞋缀蓝后跟;儿子给同居继父、出嫁的女儿给父母白鞋黑后跟;或孙辈给祖父母,孝帽上缀一个涂有红色的棉球、肩上缀一个红色葫芦形布片、白鞋红后跟;以及兄弟之间、末嫁姐妹之间、妾为丈夫的妻所穿的孝服。曾孙、曾孙女为曾祖父母所穿的孝服,白鞋绷双道红后跟,肩头缀两个红色葫芦布片。

    幡儿有“平幡儿”、“灯笼幡儿”、“白布带子”:“平幡儿”云头中间剪透成轱辘钱,儿子用白色、侄子是蓝色、孙子是红色。云头下连三根竖纸条,中央宽纸条写“西方接引”或“西方正路”四字。另一面如父殁写:“仙逝显考讳某某某府君”,如母殁写:“仙逝显妣某府某太君”,下款写“孝男某某某”。三条纸带下连着一个透地云头,云头下边粘着四根等宽、等长的白色纸条。挂在一根五尺五寸长,顶端带有一个弯钩、裹着白纸的秫秸杆上。“灯笼幡儿”,白纸折叠直径约30厘米圆球状,下垂白纸条作“穗”,挂在五尺五寸高、裹着白纸的秫秸杆上。“白布带子”,上端折一个十字扣,挂在竹竿或秫秸杆上。后两种多属承重人打的,并不多用。

    杠夫、执事依事主贫富而定。最少的把尸体用席卷,一个人挟着埋到乱葬岗;用两人抬叫“穿心杠”,四个人抬叫“四人一提(dī)溜”(棺材前后拴两道杠绳,前面两人抬一短杠,后面两人抬一根短杠,搭起来棺材在杠下);八人抬叫“高捧”(两根中号杠捆成杠架,把棺材绑在杠架上,前后各用两根短杠绑在中杠上);十六个人抬叫“亮牌儿”,(长杠、短杠绑成杠架,棺材抬起来不扣棺罩,只盖覆一条罩片)。富户人家二十四人杠、三十二人杠、四十八人杠、六十四人杠。杠夫身穿墨绿地白花对襟大褂,头戴黑帽上缀一根竖立的红色帽缨。杠头穿便装腰系孝带。

    执事有“三半堂”、“五半堂”。“四人一提溜”雇个“闹丧鼓”。豪门大户增添旗锣伞扇(大纛旗、飞龙旗、飞虎旗、飞豹旗,开道锣,各种形制的伞、绿扇等),金瓜、钺斧、朝天镫,肃静牌、回避牌等;有“魂轿”(绿色轿围、内放亡人灵位),“影亭”(亭上安放亡人的影像或大照片),“雪柳”(约60厘米长的竹筒内插着若干条裹着白纸穗儿的竹条),“小拿儿”(身穿孝衣,肩挎一个长方木盘,上面分别放着香炉或文房四宝、古玩、器皿等。边走边喊:“啊!”“唉!”反复哼着低沉哀声)。八面大鼓(围白色素花鼓衣);抬号和弯号,丧鼓(八面小鼓,一人背一面,手擎一把小圆伞,后面一人敲鼓,一人打钹);这些人都穿白色绣花袄。

    死后三天“接三(送三)”,请僧、道举办佛事。和尚穿青袍(不披袈裟),奏打击乐,由正座(和尚掌班)率领众僧唪诵经咒。一遍经后,丧属举着幡儿拿烧活(男的用轿车或马;女的用轿子),吹鼓手吹吹打打去五道庙“叫魂儿”。回来后和尚念经。第三遍经念完,孝子跪灵,众僧法器齐鸣,家属举哀。鼓乐前导,烧活放在空场中间,孝属下跪,僧侣唪经,烧活一并焚化。“点主”、竖“灵牌”、送库(烧活儿)。夜晚放焰口。白日定位棺圹,委人掘就。新坟叫“打坑”;已经埋有灵枢叫“开山”。夫妻棺木男左女右,一夫多妻者第一妻子挨丈夫,其余顺延。开山请故妻娘家人到坟地看亡人灵柩。已婚青年病故暂不埋“正穴”,妻子没再嫁死后一同埋入正穴并骨。大门外设“门吹儿”,亲朋来吊唁,门吹儿吹打起来(来女宾吹长号)通知事主。丧家请男、女知客、拦祭人、陪祭人(多为本族晚辈),立即出迎。吊唁亲朋到灵前参灵,茶房高喊:“上香了,免礼吧您哪!”参灵者把香炉里的香拿起来,举一举再插好表示“上香”。参灵时陪祭人陪着磕头。跪在灵柩两侧守灵男女孝属,要给参灵者磕头道谢,茶房高喊:“还礼啦您哪!”参灵者向丧属躬身还礼。吊唁女宾进门后,在知客的搀扶下边哭边走,到了灵堂平(长)辈坐在长凳上哭,晚辈跪在灵前哭,陪祭人也要陪着哭,拦祭人劝止后参灵。参灵后由丧属“撒孝”(如姑爷给漂白布孝袍、本族晚辈给粗白布孝袍、远族或近亲给白布孝带子、一般亲朋给一朵小白纸花),“撒孝”时孝属用茶盘托着孝袍或孝带、纸花,磕个丧头再把“孝”递上去。来宾接过“孝”后,由知客陪到房间休息,等候坐席。

    辞灵搛罐儿在出殡的前一天(有的丧家在出殡当天,即出堂前搛罐)。焰食罐和供菜一并摆好,丧属和近亲依次向灵柩磕头(表示辞别),搛几样供菜放入焰食罐里,搛罐儿的筷子逐个相传,不许放下,把焰食罐儿放满、按实,拿一个苹果堵上罐口,烙好一张饼(所以老年间日常生活中忌讳只烙一张饼),孝属、亲友每人咬一口饼边,用这张咬了边儿的饼蒙在罐口上,盖一块红布,用五色线扎紧,摆在灵前,最后把搛罐用的筷子折断。全体孝属举哀。辞灵之后,孝子用斧头把棺材盖尚未下销的楔子揳三下,边揳边说:“爸爸(妈),躲钉!”再由杠夫把楔子揳实,叫“封灵”。

    下午出殡(马驹桥地区上午)孝属依次跪灵前,亲友一一参拜。杠头敲打“响尺”“叫齐儿”,几个杠夫到灵前把棺材捆好叫“圈活绳儿”,男孝属拿起各自的“幡儿”,拄着“哭丧棒”,大儿媳(或死者妻或长孙媳)抱罐儿。杠头敲击响尺,灵柩徐徐抬出,孝属和亲友齐声举哀“出堂”。丧家门道狭窄或有影壁等障碍物,杠夫“摘肩”:一个杠夫钻到棺材下面驮着,前后两个杠夫捧着棺材;上、下台阶用摘肩办法,灵柩四平八稳。抬出门外,锣、鼓、唢呐齐奏哀乐。丧属由内亲搀扶,面朝灵柩倒退而出。小杠把灵柩抬到宽敞地方,换大杠(贫穷人家用小杠一直抬到坟地)。扣棺罩(红色绣花、四边垂穗)。孝属依次跪灵柩前,杠头高喊:“孝子请盆子”!敲打响尺,大杠抬起刹那间,承重人把“盆儿”高高举起(父殁用左手,母殁用右手),用力往砖上猛摔(忌讳一次摔不碎)。孝属被内亲搀起,举哀。大杠抬起,撒纸钱。杠夫喊加钱(起灵前丧家把赏加钱名单和钱数告诉杠头)。杠头面向杠夫拉着长声喊:“杠——夫!”众杠夫齐声回答:“哎!”杠头喊:“本家赏钱。”杠夫再回答:“×+吊!”接着还要喊姑太太、舅老爷赏多少吊。习惯上喊加钱以一当十,赏一吊(制钱)喊十吊,十吊喊百吊。大殡进行中每逢道口、茶桌、路祭都要撒买路钱、喊加钱。起杠后把死者生前枕头谷秕子倒出来,同枕头套一并在门外烧掉。“落忙的”拆丧棚,摘挽联、幛子,撕白纸、打扫庭院房间,

    豪门富户开道锣为前导,有引路王、打道鬼、磕头虫、喷钱兽、喷烟兽等“烧活”在前,后面是各种执事、响器、魂轿、影亭等,如有僧道番尼送殡,走大杠前边。然后就是男孝属按血缘亲疏,辈分大小,疏者前亲者后,晚辈前长辈后,承重人最后,依次走在大杠前面,不时倒退回顾后边的灵柩。大杠走的极慢,杠夫双脚擦着地皮儿,挪着碎步缓缓前进,送殡亲友随在大杠后边默默送行。再后就是女丧属坐的围着白色轿围的轿子,排列顺序正好与男丧属相反,承重(抱罐儿)儿媳是头轿,其他儿媳依次后排(轿顶罩白色网子),后面是女儿(轿顶罩黑色网子),再后是侄媳(罩蓝色网子)、孙媳(罩红色网子);轿子后面是轿车(后改用人力车,农村多用马车),如果女孝属不坐轿子,或男孝属老弱病残者,多坐白色车围轿车,送到坟地的近亲挚友和账房先生、管事的、阴阳先生等人坐蓝色车围轿车。

    大殡经过途中,有亲朋摆茶桌,孝子磕丧头道谢。吹鼓手必表演一次。有亲友路祭,大殡到路祭棚前停下,把亡人的影像或照片“请”下来,安放在棚内供桌后面椅子上,请僧道唪经,主祭人叩首拜祭,孝属还礼答谢。祭奠完毕把影像还回影亭。

    大殡到坟地,灵柩下肩落地,墓穴里浮土清净,摆供品,孝属跪灵,僧众唪经,鼓乐大作。阴阳先生往墓穴里铺纸钱,杠夫用两根短杠把灵柩缓缓系下墓穴(杠绳不解、短杠不撤),阴阳先生罗盘测定山向,杠夫用杠绳前后左右移灵柩,准确止。请事主查验。孝属点头后解除杠绳撤去短杠。焰食罐儿放在棺木前脸儿处,孝子抓土撒在柩上,其余依次抓土撒入墓穴,烧纸举哀,堆坟头,插魂幡,脱孝服;花圈、挽联、烧活等焚化,孝属抓一把土(俗称财土)归,不许回头,将土放在炕席下。喝“回灵酒”谢知客,把亡人影像捧回屋中悬挂起来,捧回神主供在祖先桌上,烧香叩拜。“忌门”三天。三天后圆坟,穿戴孝袍、孝帽(妇女换戴各种各样白布孝箍),天没亮先到坟地攒坟头(把新坟培高,拍圆拍整齐)。秫秸秆插(横三竖四、上三下四)“墓门”,围着坟头转三个圈,嘴里叨念着:“爸爸(妈妈)放心吧!”“墓门”中脊(红线)拴制钱,将一只碗放在坟前,有人当夜抢拿此碗。回家不许回头,碰见熟人不许说话。天亮后去坟地烧纸上供,供品埋在死人脚下(指坟丘方向)。亡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五七”烧伞,农村女人戴孝箍子、白腿带子、白裤腿儿;六十天烧船、追祭。此后有“周年”、“三周年”、“十周年”等祭祀活动。

    回族葬俗不同,咽气前请门头师念一遍经,死后停灵床,请若干教长念《古兰经》,亲友也请教长为死者传经称“送经礼”,由教长写一张“祈恕辞”要孝子捧着,教长高坐朗诵,然后放在灵床下备随葬。停灵不过三天。出葬前信仰虔诚者给死者“洗埋台”(洗身),再用白布裹尸称“可帆”。尔后用“埋台匣”抬到清真寺内站礼。出殡时不论相识与否,碰上就抬一肩儿。墓穴为长方形砖砌,将尸体放人穴中以土坯封好,教长念经。坟冢为方形,单人葬冢顶一方头(单骨朵儿),双人葬为双方头(双骨朵儿)。葬后回家念“回头经”,七天之内每晚念“炕头经”。七天、四十天、百日、周年都请教长念经。

    新中国建立后,丧俗渐有变化。城内孝属戴黑布箍、白胸花、送花圈、开追悼会。取消坟头,60年代实行火化。但火化后骨灰盒再放进大棺木内,不再报庙、送三,但有戴孝帽、系白带接三、焚纸、烧活、人殓、封灵、出殡等仪式,一度取消吹鼓手。上个世纪80年代始,乡间除火化和保持一些旧俗外,棺木取消但吹鼓手再兴,并且吹唱现代流行歌曲,西洋乐器出现,甚至外加表演。

  • 上一节、谈通州的婚嫁习俗   [ 返回主目录 ]   下一节、谈通州的祝寿习俗
本文共有评论 1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杂志约稿
   

人人文学

运河杂志

人民文学

新诗百年

中国网络作协

大悟山

新书推荐

中国诗人

中华女子

文学评论
友情链接: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中国艺术品交易平台
中国人人网艺术频道   人人论坛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微信:18001145010   QQ 1009068986 创作群195592079(已满) 中国网络作家联盟群136849320 ;
  • 版权所有:  『 网络作家网』 网络支持: 中网协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