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通州的婚嫁习俗
解放前,婚姻由父母包办,媒人保媒,讲究门当户对。掺杂不少迷信因素,如“犯相”说,相生相克。相生:“骏马绵羊寿命长,老鼠黄牛两兴旺、兔犬联姻儿孙广,蛟龙金鸡更久长,猪虎匹配称佳偶,蛇猴成双福满堂”;相克(即犯相):“白马忌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鸡猴不到头,金鸡怕玉犬,龙兔泪交流。”请江湖术士算卦“合婚”,如不“犯相”、“妨”父母可订亲。放小定。男方择吉日请媒人代送女方首饰,如戒指(镏子)、耳环、手镯等。双方商定的行嫁月,男方请江湖术士“择(zhái)日子”,上半月下半月各选一天,送请女方确定,叫“要日子”,女方选定后答复男方,叫“给日子”,忌讳结婚日新娘来“例假”,“红马上床,家败人亡”。
临近婚期放大定,与“通信过礼”一并举行,故也叫“过礼”或“过大帖”。贫苦人家遵礼如仪,男家送女家一些首饰、衣服;官绅富户讲究,有钱人家可多达几十抬,一般八至十抬(但必须双数以取吉利)。所谓“抬”是专门经营此行业铺店租赁过礼专用“食盒”。每抬四层套在高约三尺的提梁内,食盒及提梁表面涂绘红色油漆彩画,两人一抬。头一抬放“龙凤大帖”(装在拜匣内)。是当年公认、合法的婚姻文书,相当今天政府颁发的“结婚证书”。龙凤大帖红纸叠制而成,大小约有27×13厘米,装在红色封套里。封套正面绘有金色龙凤图案,中央贴一纸签(男红女绿),写“龙凤呈祥”四字。第二抬放“过礼大贴”。内容包括:通知迎娶期;合婚时推出的喜神方位;娶亲和送亲宜用什么“命”的人,忌哪些属相等;其它各抬分装首饰、衣服、龙凤喜饼、喜果子(枣儿、栗子等)、喜蛋,有钱人家还有鹅、茶、酒等。
喜事要在自己家里办,搭喜棚,忌讳“借娶”。通州城厢有西海子李家、西大街连家、东关隋家、下关夏家棚铺专操此业。搭棚用杉篙、竹竿绑骨架,用弯针(专用)、连儿绳把芦席一领领绷在骨架里侧。夏天搭凉棚,比较高大,在棚壁上部(房檐以上)、棚顶装置用绳索牵动的“卷帘”,卷起可通风,拉严可遮光;冬季搭暖棚,多在棚出入口搭设“避风阁”,棚内垒砌大火池取暖。讲究喜棚在棚壁上部周围镶红框方形玻璃窗,玻璃四角画彩色蝙蝠图案(取“福”字谐音),正中画大红双喜字(聘闺女为单喜字)。更讲究的四周搭廊子、棚顶搭两层或三层楼形、安装挂檐,门楼口搭彩牌楼。夜间棚内悬挂汽灯。门口张贴“喜”字喜联。喜房“四白落地”,窗户贴窗花,门框贴喜联,挂上新门帘(红色,缀一副红腿带子,缝上几枚制钱,取“带子”之意)、新窗帘,屋内摆放陪送嫁妆,炕上放“全口人”缝做的妆新被褥,屋内正中设天地桌,桌前面挂红色绣花“围桌”,两旁椅子铺上红色绣花“椅帔”。桌上供奉“百份”(俗称天地爷),摆设一只香炉,一对蜡扦(上插一对红蜡、下压敬神钱粮),放一个斗,里面插一张弓、三支箭、一个秤杆,及“宝瓶”、马鞍子、火盆、苹果等。
酒席由饭庄派厨师到事主家操作,或请专门兜揽红白喜事酒席“跑大棚的”承包。事主提出酒席档次(最低档次是四盘菜吃面,好一点是八碟菜吃面,依次是十二个面菜,八碟八碗,八碟八碗四大件,三吃三炒、四干四鲜四冷荤、整鱼、整鸡、整鸭、整肘子,以及燕翅席——即海参、鱼肚、燕窝、鱼翅等),承包者拉菜单,主客双方协议价格,定妥后婚期前几天承包者盘灶落作(lào zūo)儿,包工包料(主食和酒除外),按事主预定桌数,备足主料、调料,提供杯碟碗筷;桌椅板凳由事主租赁。花轿、执事到轿子房预定。轿子房开单列执事名称,双方协商确定。娶亲的执事分锣三对、锣七对、锣九对等。锣三对有开道锣一对,打执事身穿号坎,肩扛锣旗(上写“开道“二字),旗杆悬挂一面铜锣,边走边敲,起开道的作用;一对绿扇,大约20×60厘米的绿色扇形木牌,镶在木柄上,直立扛肩头。一对花伞,伞顶直径约120厘米、上套150厘米长的彩色绣花伞罩,用一根约三米高的伞杆支撑。锣七对在锣三对基础上加四对执事,如肃静牌、回避牌和青纛旗、飞虎旗各一对。加上飞龙旗、飞凤旗各一对,是锣九对。此外有八面大鼓、一对唢呐、一对号、一对弯号、一对抬号(一人提着一人吹),有钱人家可添笙、管、笛、箫,若干“金执事”:春秋刀、两刃刀、三尖刀、雁翅刀四对“铁器”,金瓜(包括立瓜、躺瓜)、钺斧、朝天镫等。还可增添四对戳灯,一对宫灯(提着的);一个“日照”(在轿旁遮光用)。
结婚前一日,女方办喜事称“花妆”,亲友前来祝贺,馈送各种衣料、首饰等礼品“添箱”,若送礼金,装在红色封套里,封签写“奁敬××元”。男方在清晨送到女方家一份礼,称“早催妆”;傍晚前,女方将嫁妆送至男方家称“晚嫁妆”。嫁妆因女方家境贫富有天壤之别,一般陪送十六抬,多则二十四抬、三十二抬、四十八抬,还有更多的(必须是双数);贫户人家陪送十二抬、八抬、六抬甚至更少,但最少也要陪送一个“马子”(用木板攒的便桶)和一盏灯。嫁妆有五件大瓷器(一只掸瓶、一对罇、一对罐),一对帽筒、一对茶叶罐儿、一对花瓶,以及彩西瓜、点心缸儿、果盘、冰盘等瓷器;有一架座钟(先有“和尚头”后有“飞马”),一架貌镜、一对盆景。茶具(包括茶壶、茶碗、铜茶盘等)、盥漱梳理用具(包括镜支儿或梳头盒、洗脸盆、漱口盂儿、胰子碗儿、胭脂缸儿、粉缸儿、肥籽儿碗、梳子、拢子、篦子、抿子等);讲究陪樟木箱子,多者四只少则一对,一只轿箱(比箱子小,盛鞋袜及小件衣物用)、一对摘头匣(比轿箱小,放首饰头花用)、一只拜匣(比摘头匣小而扁)。有钱人家陪送皮棉单夹纱,内衣鞋袜无一不有;穷人家陪一两件而已,甚至仅穿婆家嫁衣过门。富户陪送金银翡翠珍珠宝石。陪被褥多者两铺两盖(被褥各两床),少则一铺一盖或两床棉被不等。豪门富户陪送高档家具,如花梨包厢的顶箱竖柜、紫檀条案、铁梨八仙桌、红木太师椅等。更有甚者竟陪送良田若干顷(抬着一块土坯压着地契);铺店几爿(抬着商店匾额);房产几处(抬着用瓦压着房契)。官宦人家陪送使唤丫头、老妈子等贴身奴仆。还有“全脚嫁妆”,那就是除上述内容外,凡生活使用的如火炉、锅、碗、盆、勺等器皿一应俱全。
男方(指富户)“亮轿”,把花轿、执事陈列门前,向亲戚邻居炫耀。让吹鼓手在新房里吹打几通,叫“响房”。响房的同时,请全口人装宝瓶,装粮食、喜果子、戒指等,边装边说“早生贵子,圆圆满满”,装满后用红布蒙瓶口,用五彩线系牢,“响房”后不许任何人随便出入洞房。不少人家采用“倒响房”——迎娶当天宝轿回到男家,拜堂前“响房”。
结婚日,男方备花轿,花轿称“八抬大轿”(四人抬的称“四人小轿”)。里放嫁衣(俗称“凤冠”、“霞披”)、棉被、一个压轿苹果(取平安之意)。娶亲人须双数,是不犯相的全口人,两家协商,女方安排同等数量送亲人接待。娶亲妇女押轿到女家迎亲(接亲)。娶亲人携带一拜匣,内放“把(bà)儿镜”(铜质、圆形、带把儿,婚礼专用物),一个红封套,内装份礼,封签写“喜敬若干元”。娶亲人早年多坐轿车,后改乘人力车(俗称洋车)。此外,有一个“提溜茶壶的”的儿童,提一把专用的锡壶,里面灌满清水,外边挂一个包着喜果子的红纸包。有一个提溜灯笼的人。发轿前请全口人用灯或点燃的香在轿内照一照,叫“照轿”。花轿到女家,女方送亲人在门口迎接,互致寒暄、道喜,让至客厅摆茶点招待。娶亲人把礼金转交女家。同时“偷”女方准备新人吃子孙饺子、长寿面用的碗筷,后来演变成茶房把碗筷“交”给娶亲人带回男家。“提溜茶壶的”将壶水倒女家水缸,换女家水缸水;挂包喜钱的红纸包,后随着宝轿提回男家,男家照数陪挂喜钱红包,两项喜钱均归提溜茶壶的男孩所有。花轿撤掉轿杆,掀去轿顶,抬进院中,对准屋门等待新人上轿。吹鼓手在院中吹打;新娘在屋内“上头”,两位妇女给新娘梳洗打扮,把轿子里的棉被铺在炕上,棉被上放一把椅子,新娘坐在椅子上“有倚有靠”。梳头时单理一绺头发,梳一个小髽鬏(zhuājiū)别在纂或元头里面,穿好嫁衣,蒙上盖头,足穿“踩轿鞋”。腰别“把儿镜”,手握苹果,蒙上盖头,“上头的”搀扶踩红毡,迈水筲坐进花轿。新娘哭(说不哭不发家),放轿帘抬出大门,安上轿顶、轿杆起轿。届进鸣锣开道,鼓乐齐扬,新娘近人跟随宝轿,手扶轿杆“押轿”。另一人手端捧盒,装“随身饭”(一对大个饺子、一对合子,一对面筋,用红头绳系好)。送亲人携带同样拜匣,装同等数量“份礼”,乘坐轿车或人力车跟在迎亲队后。轿回男方家不走来时路,过桥要往河中扔钱。沿途遇庙、坟、桥用红毡遮挡宝轿,以避妖邪。宝轿到男家,闭门燃放鞭炮崩煞气。宝轿落地,撤掉轿杆、轿顶,抬到喜房堵门停下。娶亲人招待送亲人。送亲人亲翁道喜,送上份礼,男家摆茶点、酒席招待。新娘下轿前由搀亲太太关照,将“把儿镜”翻过来挡前胸,新郎虚射三箭。搀亲太太把宝瓶递给新娘抱好,搀扶下轿,茶房高声赞礼,院内鼓乐齐鸣,新娘踩红毡,迈马鞍(寓意平安),宝瓶放在天地桌,上香,新郎新娘拜天地,入洞房。新郎用秤杆揭新娘盖头,饮“合卺酒”,吃“随身饭”。洞房外有人问:“生不生?”新郎回答:“生!”此称““坐帐”。随后双双拜见家长、亲友,“定名分”、“认大小”,受拜者给拜钱。午间款待亲友。下午新娘开脸。晚上请全福人铺喜床,一个男孩子到洞房里躺在铺好的妆新被上“滚床”。新人安歇前吃“子孙饺子”,“长寿面”。年轻亲朋闹洞房至午夜。三天不分大小。
第二天,新娘拿出陪嫁的点心匣,沏上陪嫁的好茶叶,请家长和亲戚用茶点,叫“开箱”。本家全口人打开陪送箱子翻物品称“翻子孙”。婚后三天“接回门”,新婚夫妻至女家。行前新娘给公婆磕头,携带男家准备的礼物和“踩轿鞋”。到了娘家给新姑爷引见,给岳父家及亲戚长辈磕头参拜,同时接受晚辈见礼,彼此馈赠拜钱。摆茶点。午宴新姑爷、新姑奶奶各摆一席,请老姑爷陪新姑爷,席间辈分不论大小,新姑爷必须坐首位。酒宴开始上饺子让新姑爷咬一口,说是“把嘴捏上,以后不挑礼”。菜上齐后上汤,赏汤钱。上一碗面条让新姑爷吃几根,取寓意长久。当日归;新婚一个月内不许空房。回婆家给婆婆带一盒点心,谚语说:“儿媳妇走一走,婆婆空着口。”请婆婆吃点心堵一堵嘴。婚后第九天叫女方父母并亲友携礼至新郎家称“瞧单九”,第十八天称“瞧双九”。携带礼品有“两盒儿”、“四盒儿”、“八盒儿”之分,一般包括一刀猪肉(不要零块)、一捧盒(或一落斗)白面、点心匣儿、果品、茶叶、酒等。男家要预备酒席招待来客。瞧“单九”的亲戚理所当然的要瞧“双九”。只要瞧九的就算认亲了,往后遇到红白喜事就有走动。结婚满月后,新娘回娘家住一月称“住对月”。婚后的第一个春节,住“新正月”。过破五(即正月初五)新婚夫妇双双回娘家,娘家亲戚、本家(近族)邀请款待。来年的春节须执礼到请过的亲戚家,叫“回拜年”。喜事过后摆几桌较为丰盛的酒席款待知客“谢知”。
回族婚礼习俗与汉族大同小异。不同者:双方父母初次见面时要念一句“赞主赞圣词”(赞颂真主和穆圣的话);下轿后要请两位教长写阿文婚书“宜扎布”;午饭后女方新亲看新房时,请阿訇诵“喜邦克”,男方需送往女家整鸡整鱼谓之“回桌”。
新中国建立后,一般男女双方有介绍人,恋爱期间称“搞对象”。结婚前到乡镇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便为夫妻,择日举行婚礼仪式,入新房。通州城内程序一改旧俗,手续办妥后,在结婚典礼上有主婚人、证婚人,新人戴红花,双方家长、亲友欢聚一堂,吃罢午饭即告毕。但乡间在1958年以前,基本沿袭旧俗程序。以后,迎亲要新郎亲去,花轿及仪仗消失。70年代,女方向男方提出“三转一提拉”(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半导体收音机)要求,接亲用自行车或手扶拖拉机。80年代,男方用新式家具布置新房,女方陪嫁电视、电扇、自行车等,娶亲用轿车。90年代,进行婚前检查,城内讲究旅行结婚,乡间置办组合柜、席梦思床、拍摄婚照、租穿婚纱等。结婚典礼仪式上,一般是主婚人当众读结婚证书,然后新婚夫妇按次序要向男方家长、亲友鞠躬,夫妻对躬并谈恋爱过程或感想体会,男方家长向新婚夫妇提要求希望。午饭宴请亲友,晚上闹新房。21世纪前后,城内婚礼亦有婚庆公司主持者。农村仍有大操大办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