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潜规则之六:单位的树枝上,条条都带刺
无心可以成为让人原谅的理由吗?你又不是小孩子了。
从社会角度讲,童言无忌绝不是优点。即便所谓的秉笔直书,其中也往往包含着诸多特定策略。
你可以把你所在的单位看成一棵大树,并想象这棵树根深叶茂、欣欣向荣之类的,这都很正常。只要环境适宜,任何树木都能一直生长下去。
只是别忘了一点,这棵树的每根枝条上,都生着密密的刺,稍不留神,就会扎你一下,而你还没法说人家什么。因为很可能,你都找不到可以埋怨的对象。
只能怪自己不懂规矩。
这里是个舞台,每句台词都需斟酌掂量。如果你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你迟早会倒霉。如果你见人说鬼话,见鬼说人话,你马上就会倒霉。
这里是个赛场,1:0就决定成败,所以足球最象人生。
这里是个市场,虚虚实实,没有花样行不通,但你若是存心搞花样,又会谁都不理你。
在这里,除了面对所有人都要小心翼翼之外,还要注意的是,你甚至不要一下子展示过多才能,否则你为公司提供的许多特殊及额外的贡献,都将被视为理所当然,并且它们将影响你的本职工作,成为你受到攻击的借口。
你可以帮助别人,但是不能让被帮的人觉得理所应当。否则,对有关后果也不妨畅想一番。
总之,职场中红灯闪闪,公司里雷区遍布,员工切记要洁身自好,不可轻入危险区。
在我听到的一些关于民营公司的传说中,发现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那里都比较介意员工的一些小节,哪怕你觉得很无聊,但人家不那么认为。
曾有个跳过若干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告诉我说,他当初在一个小公司时,有天对出纳叫了一声孙姐,竟导致那女人到老板那里告他。
这太匪夷所思了,简直是我听到的最离奇的段子。
“你没得罪过她吧?”我问。
“没有,何况就算得罪过,叫她声姐,也不构成侵害呀。”他说。
“那她告你什么呢?”
“她说,我一开始根本没这么礼貌,是因为她发给我工资了,我才这么叫她的,所以可见我多么势利。”
“天哪。”我们一起仰天长叹。
案例14:听者有意,所以要杜绝有口无心
小窦工作以来,份内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交上去的报告让高层领导都对他很有好感,认为确属人才难得。
不过身边的人却对他有些微辞,对他进行最直接管理的上司,更是觉得他身上不成熟的地方太多。主要就是平日讲起话来不像写文章那么慎重,嘴比脑子快,随口乱说,结果时常弄得别人不舒服,自己还不明就里,事后面对别人的白眼时,往往感到很无辜。
比如有一次在餐厅吃饭,旁边另有一桌人在热热闹闹的碰杯,小窦便无奈的摇摇头,笑笑说:“一看就是内地小县城里来的。”
却见同桌的人没几个跟着笑。
其实不用仔细想也知道,他们中的大多数肯定都来自下面的小县城,甚至还是小县城下面的小村庄呢。
还有一次,看到报上登着人才市场里大学生求职的拥挤场面,众人皆唏嘘不已。小窦又说了,“其实这些人当中吧,有很多根本就是来自偏远省份那些不知名的三流大学,跑来凑凑热闹的。”
顿时同事中的好几位又不高兴了。他们当初的学校就是既偏远也不知名,甚至还有大专生呢。
更有一次,有位年轻女同事穿了件新衣服,正很开心的在别人的谈论声中展示,小窦又凑上去来了一句,“真是时尚靓丽,都可以跟电影上的陈白露媲美了。”
结果女同事直接就瞪他一眼,“你才陈白露呢!”
现场随即不欢而散。
评析:
小窦讲那些话时肯定是无心的,但无心可以成为让人原谅的理由吗?你又不是小孩子了。
“童言”可以无忌,因为儿童本身就还要靠别人照料。而你已是“成言”,应该自己照料自己了,所以就不能再一直无忌下去。
作为纷纭社会中的一个成员,我们更应“每日三省吾身”。
从社会角度讲,童言无忌绝不是优点。即便所谓的秉笔直书,其中也往往包含着诸多特定策略。
其实不单在工作场所,甚至在学校读书时,就该注意到讲话如何得体的问题。但很可惜,许多在校生对此都感到无所谓。他们的想法大约是,反正同学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一毕业就各奔东西了,即便给别人留点坏印象,将来也谁都见不到谁,没关系。
结果,这种看似自在的校园气氛便形成了一种纵容,让好多人把有口无心的坏毛病一直带到了社会上。
小窦讲那些话时肯定没有恶意,但你的话都是讲给别人听的,又怎能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乃至自尊呢?
这么简单的小道理,却是几乎所有人都不能始终恪守的基本原则。
可以说,谁都有过失言的时候,也都尝受过因此带来的苦果,譬如同事的不合作乃至刁难,上司的成见乃至刻意压制等等。
当这种苦果降临的时候,换个角度想想,还真不能全怪人家,不是吗?
一个人事情做得再好,只要你人做得不好,你也就完了。
案例15:慎重转达别人的话
小范在公司的办公室工作。这天有客户来洽谈业务,牵涉到的部门有技术、生产、销售等好几个,都由小范牵头逐一落实完毕。
到了晚上该请客户吃饭的时候了,需要有人陪着,按惯例这几个部门的领导都可以一起出席。小范便先给技术部李经理打招呼,李经理却推托说,让王经理他们陪着去就行了,我就不用去了。
小范接着又跟生产部王经理联系,王经理本能的也要推托一下,小范便为难的说,“你还是去吧,李经理说了,你要去他就不用去了。”
王经理不由一楞,嗯?什么叫我去他就不用去了?难道就我差这一顿饭吗?于是便以很坚决的态度加以推辞,我确实有事,真的不能去,反正也不是我一个部门的客户。
后来还是销售部的刘经理出面打圆场,把李王两位一同拉了过去,才算让事情有了个了解。
但小范一个人留在办公室里,发愣了好一会。
评析:
别人讲出的一句话,在他的口头上可以那么说,你却不见得可以完全照原话转达。
因为即便你转达过去的每个字都没错,仍可能没将原来的讲话者所希望表达的心情、气氛如实复制下来。
所以,凡是当我们转达别人的所谓“原话”时,其实都带有了自己理解的成份。这种理解若是正确的,便足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使转达的效果更加理想。反之,却可能会导致横生枝节的烦恼。
自古来人们总要求那些跑腿办事人员要机灵,说白了也就是要求他们必须会用脑子去说话办事,而不仅是象应声虫一样照原样学话,连内在关系都搞不明白。
在现实工作中,还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有的中层干部,在领会了上级的意图后,可以根据自己部门的具体情况加以灵活变通,然后传达到本部门,便能使该意图得以准确顺利的贯彻。
但也有的干部,只会拿一份文件或会议记录,回到部门里原封不动的念一遍,然后便宣布,“这是上级的指示,大家照办行动吧。”结果便往往搞得怨声载道,人人都埋怨上层领导不了解民意,瞎指挥乱管理,这活没法干了。回头这样的干部还能把这些意见再反映到上面去,向领导要答案。结果造成全局工作的被动,他还很无辜的样子,感到自己全是在进行如实的上传下达,是在做老实人。
现实中的后一种人不但数量多多,而且还能几十年下来,都感觉不到自己的工作方法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这是最令人遗憾的。
案例16:做新人的,勤快点有错吗?
小汤与小滕都是公司的新人。小汤来自一所二流学校,小滕则来自一所名校。
刚开始,小滕处处透着一股聪明劲,很吸引领导的注意。
但很快大家就发现了他的一个毛病,太懒,一碰到烦琐且没有挑战性的工作,就打不起精神,谁都能按时完成的小事,到他那里也难于上青天,结果领导就不时要敲打他一下。这样没过多久,他竟以不适应工作环境为由辞职了。
小汤则完全相反,平日勤快极了,无论谁招呼他帮忙,他都是随叫随到。群众对他的评价当然不会差。
但问题是,由于他所在的部门是新成立的,事情不是很多,而其他部门的主管却常来找他做事,有的是通过他的主管借,有的更是私下里找到他,这就不免令他有些尴尬。他很担心这样会给自己的主管造成不好的印象,但又不知该怎么拒绝其他人的要求。
评析:
做为新人,勤快点肯定没错。所以,小滕的眼高手低无疑是一大忌,恐怕他即便换到了新的单位,也一样会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小汤看上去似乎倒霉了一点,其实他的问题有点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一般说来,新人多做些不同类型的事,倒没什么大不了的,客观上也有尽快熟悉环境的效果。尽管,那些使唤他的人有些可能很值得分析,现实中的单位里,的确有些不甚厚道的老人儿,因为新来的人好支使,就随意打发你干这干那。不过总体上,那些人恐怕多数还是看他比较单纯,希望跟他尝试着有一些愉快的合作(他们老人儿之间太知根知底,彼此都已经很失望了),所以他只要表现得不但勤快能干,而且心态健康,倒也可能快速建立起今后的人脉。
但由此所带来的无奈,还是在所难免。别人终归不能完全站在你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最起码,你的其他同事就会有想法:你一个新来的,干嘛这么卖力?大家都会觉得心知肚明。
为了报答公司付给你的薪水吗?没人会相信。
但你这么努力,老板能看到吗?
恐怕暂时看不到。能看到只会是你的主管。
只是主管除了给你些口头的激励之外,其它什么都不会给你,因为新人卖力些是应该的。
但一旦哪一天,你稍有消极不卖力的表现,那便会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就算你依旧能做好你的本职工作,依然会给同事们一个坏印象,觉得你当初的表现都是假的。
同时,倘若你总把很多时间用在助人为乐上面,你的主管还会有会有别的想法。毕竟你在工作时间内,应该是属于归他调动的资源,所以,凡事都从他那儿过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尤其那些私下找你的,你更要先推到主管那里,这样一是尊重了主管的决策权,二也是省得自己只顾墙内开花墙外香了,最终出力不讨好。
即便如此,小汤仍须再多注意一点,就是要能理解主管的心态。
要知道,假如你事到临头了才将问题一下子推到主管面前,他碍于面子,也断难一口回绝其他同僚的请求。结果就会让你见到这样一种局面:主管口头很同意,但脸色却很难看。
于是你心中一定会委屈莫名:我这是招谁惹谁了?
但问题的发生岂不还是跟你有关吗?谁让你丝毫不做处理,将将事情一下子推给主管呢?
所以,工作要做到前面,你最好事先就私下里问问主管的真实想法。
可以想见,他多半会希望,你将帮别人忙活的事控制在适当范围之内——这是成熟老到的主管。
当然也可能有另一种痛快粗放的反应:“别理他们,咱们自己的事还干不完呢。”这倒也是实话实说的姿态。
总之在这种前提下,下次你就可以自己先找点小借口,适当控制来自其他主管的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