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创 文 学 新 风 尚 ,引 领 写 作 新 潮 流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 第三章 悲情岁月(9)
  • 作者: 荣宏君 日期:2010/12/25 1:24:45 阅读:511 次 [大 中 小]
  •     闭门治学

        自“三反”“五反”后,王世襄被开除出故宫博物院,1957年,王世襄再次受到冲击,他的学术道路也逐渐被边缘化。文物的大雅之堂对他紧闭,但是他却在生活中发现了诸多偏门中的学问,并填补了多个研究领域的空白。

        除却《髹饰录解说》的写作和对明清家具的研究,王世襄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油印刊出了《画学汇编》《清代匠作则例汇编》《雕刻集影》等。这些书籍的出版都是他一个人刻蜡纸、油印、整理成册的。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史部政书类中收有各种各样的“则例”,其中和建筑、工艺有关的,统称为“匠作则例”,多归入该类的考工部。“则”就是法则、准则或规则,“例”就是先例、成例或定例。而“匠作则例”就是把已完成的建筑和已制成的器物,开列其整体或部件的名称规格,包括制作要求、尺寸大小、限用工时、耗料数量以及重量、运费等,使它成为有案可查、有章可循的规则和定例。王世襄的《清代匠作则例汇编》这本书就是在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上

        收集整理的一部珍贵文献。

        在中国营造学社时,王世襄开始关注中国古建筑,在新中国成立后走街串巷的收藏中,他搜集清代匠作则例的手抄及少数官刊本,找出佛像和门神的工匠制作法式,作了整理介绍。这本书记录了古代雕塑和绘画的传统技法、工料等诸多资料,成为研究中国古建筑的一个很好补充。有人说,故宫开除王世襄,是王世襄的大不幸,也是王世襄的大幸,更是中国

        文化的大幸。幸与不幸,个中滋味,唯有王世襄自知。

        但有一点不可否认,正是由于王世襄的痴迷钻研,也正是由于王世襄儿时的贪玩成性,这两者的结合,成就了王世襄后来在偏门中的绝学。如果王世襄没有被故宫除名,那么世界上会多一个著名的故宫文博大家,可能就少了一位能集各种民俗学问于一身的大学者。

        也有人会说,没有王世襄,难道就没有其他的人为这些民俗、民间文化代言吗?还真很难说。试问,谁能像王世襄少年时期玩蛐蛐那般痴迷?谁能像王世襄青年时种葫芦那般投入?还有谁,会注意在民间收集养狗放鹰的秘诀?还有谁,能从儿时一直迷恋天空中的鸽哨一直到老也痴心不改?

        这些,唯有王世襄,唯有王世襄能在少年时期玩得痴迷成性,中年阶段钻研成痴,才能为我们后世留下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细细算下来,经过王世襄之手得以正名的中国器物、传统工艺不可胜计,明清家具、火绘葫芦、竹刻、漆器、鸽铃,乃至驯鹰、养狗、放鸽、养蝈蝈、斗蛐蛐,这些曾被认为偏门的民俗与艺术,都借由王世襄的系统整理分析,得以升堂入室,

        成为当代“显学”。它们不仅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更保持了传统民俗工艺的延续,甚至救活了包括明清家具制作在内的诸多产业。总是在收藏与研究中看似“剑走偏锋”的王世襄,却屡屡妙手回春,成为学界独一无二的权威。

        古籍整理专家程毅中曾经用“奇人”来形容王世襄。他评价王世襄说:“他玩物而得志,格物而致知,努力加兴趣,做成了许多绝学。这样的人才是很难复制培养的。王老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守护人。”①

        而王世襄的大半学术成就,都产生于被故宫开除后的人生低潮期。他被诬陷过,坐过牢,带过右派帽子,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下,从一个衣食无忧的京城顽主转而成为一无所有,且不被社会所承认的一介布衣,而这些,都没能挡住他旺盛的生命力与执著的研究精神。或许,正如他在《自珍集》自序中所说:

        大凡遭受极不公正待遇者,可能自寻短见,可能铤而走险,罪名同为“自绝于人民”,故万万不可。我则与荃猷相濡以沫,共同决定坚守自珍。自珍者,更加严于律己,规规矩矩,堂堂正正做人,惟仅此虽可独善其身,却无补于世,终将虚度此生。故更当平心静气,不亢不卑,对一己作客观之剖析,以期发现有何对国家、对人民有益之工作而尚能胜任者,全力以赴,不辞十倍之艰苦、辛劳,达到妥善完成之目的。自信行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当可得到世人公正、正确之理解与承认。②

        他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遭到那个时代不公正的批判,被命运无情地边缘化,然而,他却从未与自己钟爱的生活有稍许分离。社会把他剥离成一种异类,他却没有在逆境中自怨自艾。他对政治风云反应愚钝,却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情有独钟。他呼吁保

        全中国古典家具、竹刻、葫芦等传统文化,并身体力行地投入到资料的调查和优秀家具的

        保护工作之中去,并把这些研究成果转变为一部部专著。在那个人人噤口的时代,王世襄

        经历了无数的退稿、白眼甚至批判,却依然执拗地坚持,一个人在灯下默默耕耘。没有人

        能够说得清,那些小小的器物中何以能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或许,在这些常人看似不起眼

        的玩艺儿中,承载着王世襄对民族文化的无比挚爱,对未来生活的坚定信心。最终,许多

        断裂的传统经由王世襄之手衔接、复活了,他收藏的鸽哨、竹刻、葫芦像藤蔓一样爬满芳

        嘉园的每个角落,这些有趣的器物,在王世襄的心血浇灌和不懈耕耘下,终将盛开为中国

        文化版图大花园中一朵朵瑰丽的奇葩。

        王世襄先生辛勤耕耘所取得的这些丰硕成果,得到学界的一致赞扬,他的好友、著名学者启功先生在王世襄《说葫芦》一书序中写道:

        他注解过唯一的一部讲漆工的书《髹饰录》。我们知道,注艺术书注词句易,注艺术难。王先生这部《髹饰录解说》不但开辟了艺术书注解的先河,同时也是许多古书注解所不能及

        的……但我要郑重地告诉读者:王世襄先生所著的哪怕是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内容讲的哪怕是区区一种小玩具,他所倾注的心血精力,都不减于对《髹饰录》的注解。①

  • 上一节、第三章 悲情岁月(8)   [ 返回主目录 ]   下一节、第三章 悲情岁月(10)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杂志约稿
   

人人文学

运河杂志

人民文学

新诗百年

中国网络作协

大悟山

新书推荐

中国诗人

中华女子

文学评论
友情链接: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中国艺术品交易平台
中国人人网艺术频道   人人论坛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微信:18001145010   QQ 1009068986 创作群195592079(已满) 中国网络作家联盟群136849320 ;
  • 版权所有:  『 网络作家网』 网络支持: 中网协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