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延闿母亲李氏,是河北省宛平县人,早年父母双亡,与其弟相依为命,原在谭府做丫鬟。1871年谭钟麟赴任陕西布政使时,元配陈氏患病不能随任,见李氏聪明贤惠,就收作小老婆。母亲的孤儿生活以及嫁到谭家做小的艰难处境,对谭延闿一生的生活情趣、性格品质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谭延闿对其母亲也非常孝敬,不敢有半点违拗之举。谭延闿有一别号名“慈卫”,并专门著有《慈卫室诗草》,其立意所现,首先就是孝子情深。1926年,谭延闿寓居广州,专门写了一些《儿时杂忆》诗,其中一首如下: 相逢姊弟叹无家,雪涕亲斟饭后茶; 说与痴儿知外氏,长辛店北路三叉。 此诗写照的,乃是李氏夫人嫁入谭家之后第一次拜谒“先墓”时谭延闿的亲身见闻与感受。 1892年,谭钟麟从北京去福州赴任闽浙总督时,十三岁的谭延闿陪着母亲李氏顺道到长辛店拜谒先人之墓,谭延闿这时才知道母亲家是长辛店人。当时,李氏父母双亡,唯一亲弟李安清的生活还是贫寒交加(根据谭母自忆,其父“病革时,思勺水饮且不可得,仅一布衣以殓”,其家寒怆可知),这次跟已经生得贵子的姐姐相认相聚后,方始随同谭家“南迁湘潭”,为之“置田宅娶室”的自然也是谭家。可惜的是,这位薄命的舅父五年后就病殁湘潭,死时无子。 因为湘人礼法隆重家风谨严,谭钟麟性格严厉,又因谭延闿亲母乃寒门侧室,根据坊间传说,李氏夫人在谭家身份卑微,每逢全家用餐时,只能侍立桌旁为人添菜添饭,自己不可同桌而食。直到她所生之长子谭延闿高中会元光耀乡土后,母因子贵,这才由其夫谭钟麟破格开恩,李氏夫人饭时可入正厅就座用餐。 据谭延闿亲自执笔的《太夫人行述》记载,其父谭钟麟“性严毅,意有不可则盛怒呵叱,家人常懔懔”。因此,谭延闿在母亲逝后针对母亲“承事三十年,小心谨慎,至老不懈”的描述,与其说是表彰,还不如说是悲哭。谭母死时,谭延闿已有功名在身,且正二度督湘,可谓富贵双全,但按照族中规矩,其母灵柩仍只能从族祠旁门抬出。谭延闿不惜以孝子贵官身份伏于娘亲灵柩之上,自称“延闿已死,抬我出殡”,方才保得母亲从正门出葬的礼遇。 正是这样一种出身尴尬的惨淡经历,赋予了谭延闿善于自保、察言观色、善测风向、圆滑机智的精神气质,更赋予了他不屈不挠、立建功业、光耀门庭的内在压力。也许是出于替身世凄凉的母亲鸣不平的心理,谭延闿一生不少豪举,例如其被称为“从事教育之始”的以校董身份资助长沙明德学校,就是自称“以太夫人命”而行。他每次寄信给明德学校的校长胡元倓,也均署名“慈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