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的入侵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缓和国内各种矛盾,清廷颁布上谕,提出改革“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的口号,并在1901~1905年间,先后颁布了三十多项实施“新政”的命令。 新政初期,清政府提出的许多改革措施主要是在“军政财政”方面,“学校科举”同其他方面的改革一样,只是陪衬。但自1902年7月,刘坤一、张之洞会衔呈递“变法三疏”后,清政府的看法大有改观。张之洞、刘坤一认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不弱于兵而弱于志气。人才之贫,由于见闻不广,学业不实;志气之弱,由于苟安者无履危救亡之远谋,自足者无发愤好学之果力。保邦致治,非人无由。” 如何“兴学育才”?他们建议:改革科举制度,设文武学堂,对科举“取士之法”进行“改弦易辙”,提倡并奖励出国留学。他们还指出“非育才不能图存,非兴学不能育才,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游学不能助兴学之所不足。”在“变法三疏”的影响下,清廷终于确定了“兴学育才”的方针,并开始实施了包括统一全国学制、创设新式学堂、进行书院改革等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措施。 统一全国学制是从1902年张百熙拟定《钦定学堂章程》开始的。张百熙,字冶秋,著名教育家,1847年生于湖南长沙。早年他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1874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工部、刑部、吏部尚书。1902年初,开始兼任管学大臣,并主持京师大学堂。 上任之初,张百熙就将原美国籍总教习丁良韪辞去,改聘著名学者吴汝纶为总教习。据传,开始吴汝纶坚辞不就,张百熙亲自到吴的住所跪拜说:“吾为全国求人师,当为全国师徒拜请也。先生不出,如中国何?”吴汝纶被其诚意所感动,终于同意任总教习职。 张百熙还以管学大臣的名义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厅及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2年他以管学大臣名义拟定了《京师大学堂章程》、《考送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以及《蒙学堂章程》等共六个章程进呈清政府,被清政府以《钦定学堂章程》之名颁布,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