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上旬,各议员陆续到长沙。10月8日,召集预备会议,谭延闿以过半数票当选为议长。在咨议局成立大会上,谭延闿在致辞中表现出一种全新的姿态:“咨议局所宜注重之事:一在和衷共济;二在化除畛域;三在言行相顾,而归结于官民合力、去从前上下相隔之弊。”认为“惟公可以去私,惟公可以医隔”。他特别强调说:“议员代表全省人民所议,而与人民之利害相反,是不足谓之为舆论,即不得谓之公;若议员所议者而为人民之所利、利于民者,未必不害于官,官乃欲牺牲人民以护其私,是不足谓之公诸舆论,即不得谓之公。” 1909年10月,各省咨议局同时开幕。立宪派的许多代表人物都成了咨议局的议员,取得了合法活动的讲坛。但是,咨议局并不是什么立法机构,而只是当时所谓“预备立宪”的过渡形式的议事局。它的议案生效与否,丝毫没有法律保障。将要成立的资政院的性质和作用,也与咨议局类似,而清王朝对它的控制则更为严密。两者与立宪派本来的愿望和要求相差甚远。那时,光绪、慈禧相继去世,执掌朝政的摄政王载沣,为稳固自己的地位,正极力标榜开明,多次重申坚持立宪的宗旨。立宪派认为这是个很有利的时机,先后发起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 1911年5月8日,预备立宪的关键之幕揭晓,清廷组织的内阁正式出笼。结果十三名内阁成员中,皇族占了七人,各省立宪派大失所望,决定赴京举行咨议局联合会会议。于是,一个以要求撤销“皇族内阁”为主题的请愿运动迅速兴起。5月中旬,谭延闿、周煦埏从长沙火速赶到北京,随即被各省咨议局议长推举为大会执行主席。会议连日着重讨论如何请愿撤销皇族内阁的问题,到会者三十五人,代表十四个省的咨议局,先后组织过两次上书请愿。6月10日,谭延闿主持下的各省咨议局联合会向都察院呈递了《亲贵不宜充内阁总理,请实行内阁官制章程,另简大员组织》一折,请求代奏。该奏折指出:“立宪国家,重内阁之组织,尤重总理大臣之任命。其最要之公理,在不令组织内阁之总理归于亲贵尊严之皇族。此非薄待皇族,谓其无组织内阁之能力,实皇族内阁与君主立宪政体有不能相容之性质.势不得不然也……有政策之冲突,即发生推倒之事实。组织内阁之总理大臣,于君主无亲族之关系,倒一内阁,不过倒一某总理内阁,君主毫不受其影响。组织内阁之总理大臣,为密隶于君主皇族,倒一内阁,即为倒一皇族内阁。皇族缘内阁而推倒,使臣民之心理忘皇族之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