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
车子向滇西北疾驰,心里惦念着两个古城,大理、丽江。
曾经读武侠小说,当侠士们不想再打打杀杀了,便要到大理去,不知那是个什么所在。是看中了莽莽苍山幽幽洱海吗?是看中了蝴蝶泉的深僻吗?是看中了三塔的震慑力吗?原来这里是宁静和谐的南诏国。坐在洱海的游轮上,你用不着欣赏山水,看看金花妹妹的绣花包头就将大理尽收眼底了。
船头,白族姑娘那绣花包头就是大理四大名景。微风吹来,耳边雪白的缨穗随风飘飘洒洒,显现了下关的风;包头上绚丽多彩的花朵,代表了上关的花;顶端这白茸茸的丝头,远远看去就像苍山的雪;整个包头的形状就如洱海上的弯月一样的明丽动人。
如果在农历十五月明之夜泛舟洱海,其月格外的亮、格外的圆,其景令人心醉:水中,月圆如轮,浮光摇金;天空,玉镜高悬,清辉灿灿,从洱海中浴出。看着,看着,水天辉映,你竟分不清是天月掉海,还是海月升天。洱海月为什么如此明亮?科学的依据是:洱海水质特别纯净,透明度相当高;洱海海面尘埃较少,空气清新,使得水天相映,月光更加明亮。此外,洁白无瑕的苍山雪倒映在洱海中,与冰清玉洁的洱海月交相辉映,构成银苍玉洱的奇观。
洱海和苍山之间的坝子,是一个狭长形的冲积平原。南诏国时,在这一狭长地带北南两边各筑一座小城,扼守要冲,保卫王都的安全。北边的称龙首关,又称上关;南边的称龙尾关,即今下关。所谓上关花,是指上关“十里香奇树”,其花大如莲,年开数百朵,香气溢四方。后来,此花绝迹了。前些年,据说有人在苍山森林中又找到了它。下关风指西洱河谷吹入下关的风,终年不止,尤以冬春为盛。它几乎每天都在怒号,扫街穿巷,撩衣揭帽,使下关得到了“风城”的雅号。
白族人爱美,更爱自己的家乡,他们把山山水水绣在一顶包头上。难怪从他们的村落穿过时,家家门楣上都镶嵌着“风花雪月”字样的对联。“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这是有代表性的一联。
大理古城一砖一石长满历史的苔藓,镶嵌着白族的追求。
“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大理古城已有1200年的历史,现存的大理古城是明朝初年复建。清一色的青瓦坡顶屋面,弹石与麻石相结合铺砌的街巷路面保存完好。建筑吸收了中原汉式民居以庭院为中心的组合方式,结合本地区气候、本民族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创造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走马转角楼等基本的平面形式;背靠苍山,面向洱海。安详恬淡。朴素而宁静,街边流淌着清澈的溪流,淌过青石铺就的小路一直通往小巷的深处,弹奏着一曲曲民风醇厚的小夜曲。
同是古城,丽江又铭刻着纳西族的文化。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始建于宋元,盛于明清,被誉为“东方威尼斯”。它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因为古代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如果筑城墙,就犹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不吉利,他便按其印玺开头而建。小城是巧妙利用地形和流水的杰作,西有狮子山,北有旬山、金虹山,背西北面向东南,避开了雪山寒气,夏日西晒,接引东南暖风,藏风聚气,占尽地利之便,有“中国最科学的古建筑群布局”之誉。四方街为古城中心,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直通东南西北四郊,又从主街岔出许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往来畅便。街道全用五彩石铺砌,平坦洁净,晴不扬尘,雨不积水。几乎每条街道一侧都伴有潺潺流水。水边杨柳垂丝,柳下小桥座座,形成“家家流水,户户垂扬”的独特风貌。
我找到四方街已是万家灯火,正好遇上这里焰火晚会。四方街广场,焰火熊熊,纳西族男女和中外游客,围着篝火载歌载舞,自娱自乐。街边的小溪漂着河灯,小桥两边的木楼上青年男女畅饮对歌,今天似乎是他们的什么节日。我们自然游兴不减,街街巷巷直转到灯火阑珊时。
两座古城几乎在同一时代兴盛起来,又各具特色,完好地保存至今。白族和纳西族人保存下来的不仅是两座古城,是悠长的民族文化。设想如果在城市化建设中他们都拆掉盖起洋楼,谁还千里走单骑。丽江和大理都有新城,那在全国到处都可以见到。曾经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不知其书名的内涵,看多了新建的城市,你就懂得,那楼房就是避风雨的房子,无论高矮,没了性格,没了文化。如同黄鹤楼,虽又用水泥堆起来了,可能永远不会被烧毁,可怎么看怎么别扭,复建没有和文化链接上。年代越久,看它越恶心。就像大理三塔,北京西客站、国家音乐厅。据古建修复的工匠们说,他们拆掉旧建筑是每块砖,每根木条、每片瓦都要编上号,里里外外都要照了像,这样重建时还对不上。北京饭店重建时,不会这么费力,一包炸药,齐活。
大理、丽江,风花雪月。
200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