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苍凉久远的石窟
石窟,藏语称“扎康”或“扎布拉康”,就是指用人工在石崖上开凿成的寺庙建筑,里面凿刻出塑像、壁画等石刻艺术组成的洞窟。藏传佛教石窟建造渊源于印度,随着佛教的传入,雕造石窟技术也随之传入藏地。藏区石窟形成时间跨度比较长,最早的石窟始建于公元前1千年左右,当时许多苯教大师就居在石窟中修炼,当然那时的石窟和佛教传入的石窟有所区别。因为最早的石窟中没有建造神龛和绘画石刻,相当一部分是天然形成的石洞或人工开凿的简陋石窟。公元8世纪至9世纪问是石窟建造兴盛时期,一直延续到公元14世纪。
藏传佛教石窟主要以塑造佛像为主要目的。由此,石窟和寺院雕刻艺术有着同一性。藏族石窟艺术有三个基本要素:即融建筑居室、佛像雕塑、石刻壁画于一体。不同的规模和不同的建筑艺术是为了适应或满足不同的雕塑、壁画的需要。藏族石窟大体上有自然洞穴佛殿窟,人工开凿石窟和半自然半人工建造型石窟三种。
藏族石窟分布较广,几乎遍及全藏区,特别是卫藏和安多地区的比较集中。位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石窟首推第一,该石窟始建于公元538年左右。后来大吐蕃国经营安多时期先后开凿40多窟佛寺、石窟,并塑造了许多菩萨像和吐蕃赞布像以及各种壁画。这里藏有藏族在吐蕃时期形成的各种文献档案资料和各类精品文物珍宝,后来大都被外国人盗走流失海外。
仅次于敦煌莫高窟的有位于甘肃今永靖县境内的降巴炳灵寺石窟,意为十万弥勒锡居洲。这个石窟始建于公元420年,有1500多年的历史,历经各朝代不断开凿营建,形成具有藏汉两种风格的著名石窟。现存西秦、北魏、北周、隋等各带窟共183个,石雕像694尊,壁画9万平方米。特别是公元8一9世纪,藏族僧人在这里建造了无数雕像和壁画。
今青海省海北门源县的岗龙沟石窟,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克图乡巴哈村,始建于吐蕃时期。石窟开凿于东西长100米、高15米的红砂石崖上,共有大小石窟13处。但多空无一物或坍塌。现存释迦窟及石塔窟较好。释迦窟内为一石造释迦牟尼坐像一尊,高1.2米、宽1.8米。石塔窟内的石质佛塔,莲花座,覆钵式塔身,并开有眼光门,塔腹中空,塔顶为十三天相轮。各石窟尚存有小型佛塔及佛像,都为线雕。附近刻有藏经文和六字真言。
今青海西宁市北部的北祥寺是安多地区历史悠久的一座石窟寺。它始建于公元200年左右。后来藏汉高僧大德和信徒们经过长期不断地陆续开凿,最后发展成藏区较大的具有“九窟十八洞”的大石窟寺。窟内不仅有佛教各类佛塑像,还有精美的壁画。后遭到严重破坏,现部分得以修复。
安多地区除上述三座外,许多石窟分布各地,仅甘肃境内藏汉合建或由藏憎所建大小石窟就有50余座。他们时间跨度自公元360年至18世纪间逐年开凿营建。
卫藏地区石窟很多,据初步统计有20余处。东嘎、皮央石窟群、拉萨市查拉路甫石窟、日喀则地区今岗巴县乃加切木石窟、阿里日土县丁穷拉康石窟等。距药王山东麓高距地面20余米处的查拉路甫石窟在西藏石窟中占有重要地位。查拉路甫石窟开凿于公元600年左右松赞干布时期,与大昭寺遥遥相对。查拉路甫石窟依山而凿,为支梯式窟,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27平方米。窟内有71尊佛像,除两尊为泥塑外,其余为石雕像,均为高浮雕,分布在中心柱四面的南、西、北壁上。这个石窟中除塑有释迦牟尼、弥勒、金刚力士,三世佛和印度僧人等菩萨塑像外,还塑有藏族著名历史人物松赞干布、吞米桑布扎、噶尔东赞、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莲花生、宁玛派代表人物素琼西绕扎西等。这充分说明这个石窟开凿和续建时代跨度的长久性。造像雕刻的栩栩如生,颇为传神。尤其是那头戴塔式尖帽,浓眉大眼,留有八字胡须,表情严肃的藏王松赞干布更是如此。另外,紧靠在松赞干布右侧的是饰高发髻,垂耳坠、戴手镯,上穿交领右袄窄衫,外斜批络衣,下着竖纹长裙,左手平放胸前,右手自然下垂,形态优雅,落落大方的文成公主。这些造像多接近印度曼陀罗艺术,并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地方特色。
阿里地区的东嘎、皮央石窟群,是西藏目前发现的最大一处佛教石窟遗址,也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面积最大的洞窟遗址群。这里的古建筑遗存面积浩大,东西沿山体绵延约一公里以上,其恢宏程度绝不亚于阿里的古格王城遗址。东嘎、皮央石窟的类型包括供佛礼拜的礼佛窟、修行起居的僧房窟、堆放杂物的仓库窟以及安置高僧骨殖的灵塔窟等。其中,礼佛窟中残存着大量绘制精美的壁画,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东嘎、皮央石窟的木构建筑已毁,窟顶采用的是覆斗式样式,覆斗和四面覆坡建筑和壁画相结合,形成巨大的坛城。石窟无中心柱,而是以中心佛龛来代替中心柱,其上供奉主尊,正面和两侧石壁开龛立泥塑佛像,石窟内雕塑较少,多绘精美壁画。
日喀则地区今岗巴县乃加切木石窟创建于公元8世纪左右。该石窟有5座洞穴,洞口皆向南,距地面高约10余米。洞窟东西两壁共有4组5佛造像。每组主佛跏趺坐在莲台上,主佛上下左右各有一尊小佛像。诸佛上身多裸露或裸右臂着贴身僧衣,戴项链、臂钏、手镯。下身穿紧身长裤,跣足。每组佛的莲花座、手印、身饰彩绘颜色均不同。正面窟壁上的身饰金彩的佛像为大日如来佛。东壁北侧的雕像主佛的须弥座为双象须弥座,佛像上身赤裸,胸前斜结一带,左手禅定印,右手指地印,身饰黄彩,应为宝生佛。东壁南侧的雕像主佛的须弥座为双马须弥座,佛身上穿裸右肩贴身衣,左手禅定印,右手与愿印,身饰蓝彩,应为阿佛。西北侧的雕像主佛的须弥座为一对类似金翅鸟王的小矮人抬举的须弥座,佛像裸上身,胸前斜系带,左手禅定印,身饰绿彩,应为不空成就佛。西壁南侧的雕像主佛的须弥座为双孔雀须弥座,佛像裸上身,胸前斜系带,双交至腹前,手作禅定印,身饰红彩,应为阿弥陀佛。乃加切木石窟寺是继拉萨查拉路甫石窟寺之后,在西藏发现的第二座石窟寺,它的发现进一步扩大了我国石窟寺遗址的分布范围,丰富了西藏石窟艺术的内容。
新疆、内蒙、陕西、山西、山东、辽宁、浙江、云南等地也有藏传佛教内容的大小石窟。其内容题材、雕塑风格、壁画格调与藏区石窟基本相同。云南剑川县石钟山石窟,系公元850年由吐蕃僧人所建石窟l7窟。山东省长青大灵岩石窟寺是一座有名的佛教古刹,该寺的雕塑、绘画大多为藏传佛教文化,并立有大元国师法旨碑系,由担任元朝国师的萨迦僧人所颁发的藏汉对照法旨诏书。浙江杭州飞来峰有藏传佛教石刻造像55龛,47尊佛像和坛城等,其刻造时间为公元13世纪中下叶。有可能为藏族高僧扬列真加和达尼钦布桑吉贝在江浙一带作地方官时期所刻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