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彩纷呈的唐卡
斑斓的藏族文化艺术中,唐卡可当之无愧地称作一株瑰丽的奇葩。在藏族地区的宫殿、寺院以及藏族居家、庄园的经堂里,都有悬挂唐卡的习惯。进入其中,你可以见到很多精美的唐卡悬于经堂四周,令人目不暇接。唐卡亦称布画,是将佛画用彩缎装裱成佛龛状后悬挂供养的卷轴画,藏语原意为 “平坦宽广”之意,即平面画。唐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文化色彩和独特的地域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在藏族人的眼中,唐卡不仅是艺术观赏品,更是可唤起人们的佛性、由佛教徒随时供奉的物品,也是僧人们观想修行所必须的物品。
在各大小寺院的每座殿堂,唐卡是必备的进行宗教佛事活动或陈列供奉、顶礼膜拜的庄严之具,并常以成千上万卷藏品之数而成为寺院镇寺之宝。过去藏区社会上层贵族、高僧活佛、社会名流、商贾富人,大多珍藏有数量不等的传世唐卡。一般平民百姓出于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也要想方设法节衣缩食,聘请画师绘制唐卡供养家中,以期得到神佛的护佑。还有许多的布施者为自己的家族成员积累功德,或为病人早日康复,或为逝者超度亡灵,祈祷转生净土而画唐卡捐赠寺院。故在藏区唐卡藏品数量之多、品种之美、风格流派之胜,尤如串串明珠,光彩璀灿,令人耳目一新。
相传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画像,这就是传说中的第一幅唐卡。这幅唐卡由果竹西活佛藏入白拉姆神像腹内。唐卡艺术在千余年的藏传佛教发表历史进程中,从吐蕃时期萌生,佛教后弘时期初兴,萨迦时期融汇,帕木竹巴时期发展,至甘丹颇章时期成熟,成为藏传佛教艺术顶峰的象征。
唐卡是藏传佛教特有的绘画艺术和宗教用品,从其诞生开始就打上了深深的宗教烙印,其选材主要以藏传佛教为主,表现佛陀、菩萨、本尊、度母、护法神、各教派的上师,还有释迦牟尼佛本生传、宗教故事传说、六道轮回等内容。其间出现了众多艺术风格流派,以勉唐画派、钦则画派、噶赤画派三大画派为代表,成就了唐卡艺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局面。
1、唐卡的分类
唐卡的种类繁多,按照所用材料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用丝、绢、绸缎、布等特殊材料、特殊工艺制作成的唐卡叫“国唐”或称工艺唐卡,其中包括用木板雕刻工艺印制的版印唐卡和用珍珠等名贵珠玉宝石缀于其间制成的名贵唐卡等;一类是用颜料绘制而成的唐卡藏语称“止唐”,即“彩绘唐卡”。
国唐:是用丝、绢、锦缎、绸、布等不同材料采用刺绣、编织、剪贴、镶嵌或印制而成的唐卡。根据丝绢材料的不同,“国唐”也有以下五种:
(1)刺绣“国唐”:这是一种用各色不同的丝线经手工刺绣而成的唐卡,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楼阁等均可刺之于绣。
(2)丝面“国唐”:制作这种唐卡是将各色的丝绢切成各种形状的布块,然后再用针将拼成画面的各色布块缝接起来。
(3)手织“国唐”:又称绎丝唐卡,是用“通经断纬”的方法,以细蚕丝为经,色彩丰富的吞丝作纬,各色纬线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视之如雕镂之像,风貌典雅,富有立体装饰效果,是我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的特种工艺美术品。它既保持了原作的风格形状,同时又具备丝织物细腻动人的特点,工艺复杂,尤为珍贵。
(4)版印“国唐”:这这种唐卡是用墨或朱砂作颜料用套版直接印在丝绢上,套版主要用木版,偶然也用铜版或铁版。
(5)贴花“国唐”:又叫堆绣,是用各种彩色绸缎建成所需图像形状,用羊毛或棉花充实其中,粘绣在布幔上,组成人物和各种图案,有的还在局部嵌以珠宝。其工艺及其考究,有很强的立体感。堆绣是“塔尔寺三绝”之一(另两种是壁画和酥油花)。塔尔寺的《十六尊者显神通》、《蟠桃会》以及《十八罗汉》均为堆绣艺术中的珍品。
织物唐卡,构图严谨,花纹精致,色彩绚丽,质地紧密而厚实,富有强烈的装饰性。有的还在五彩缤纷的花纹上,用珠玉宝石镶嵌其间,珠联壁合,相映成趣,显得格外华丽精美。西藏的织物唐卡多为内地制作,后来西藏也能生产刺绣和贴花一类的织物唐卡。
“国唐”中尺幅最大的叫做“国固”。因为太大,也不能随便把它挂出来,实际上只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才使用这种唐卡,将“国固”大唐卡挂在寺庙的外墙上,或者挂在专门为挂“国固”唐卡而修建的晒佛台上。
“止唐”即彩绘唐卡,是唐卡的主要表现形式,由于彩绘唐卡的绘制技法多种多样,风格流派亦层出不穷,故而“止唐”也有好多种。人们主要是依据画背景时所用颜料的不同色彩来区分“止唐”的种类。
(1)彩唐:一种用各色颜料画成背景的唐卡。
(2)金唐:一种用金色颜料画背景的唐卡。
(3)朱红唐:一种用朱红色颜料画背景的唐卡。
(4)黑唐:仅用墨色画背景的唐卡。
(5)版印“止唐”:这种唐卡的制作方法与制作版印“国唐”相同。唯一的区别是,“国唐”印在丝绢做成的画布上,而“止唐”则印在棉布做成的画布上。
2、唐卡的形制
一幅用锦缎装裱的唐卡画的形状,一般为竖长方形。由中心佛像画面、四周裱衬的红黄兰三色彩缎边饰、画面之上的绸缎面盖和红色飞燕飘带四部分组成。中央画面称为“美龙”,是唐卡画的核心部分。画面四周多用红、黄、蓝三色彩缎镶嵌,名为“彩虹”,分别代表天、地、火,是精灵之气的象征。下方正中镶一块方形的不同颜色的彩缎。画上有天杆,下方有轴。画的下方彩缎略呈梯形,彩缎边沿嵌上红线或白线,轴的两端饰有纯银、象牙、玉石或铜制轴头,轴上雕有龙纹等图案,精雕细刻,做工考究。整个画面覆盖着可以揭起的彩色遮幔以保护画面,面上还压有两条等长的飘带“飞燕”,宽约5公分,用以压住遮幔不被风吹动。画面平常用遮幔盖着,可覆盖和保护画面。在展示时也有一定规矩:用右手抄住遮幔下部中间,一边卷折一边徐徐上移,折至最上端,塞入专用以夹吊遮幔的细绳之下。
每幅唐卡画面可分上中下三部分,各代表天堂、人间与地狱。中央部位一般绘上本尊造像,亦即信徒供养膜拜的对象,诸如释迦牟尼、五部金刚大法、诸祖师等。上部即为空界,亦称圣界,绘有诸佛菩萨。居于空界最中的一尊佛像,称之为“顶严”。本尊即是此佛的部属;中部即为人间,也称凡界,绘有护法神及僧侣;下部即为阴间,也称地狱,绘有罗刹鬼等。但圣凡之界并不如此严格区分,常常也有不依此绘制的唐卡。
唐卡的大小并不规则,大小相异。既有可置于掌上的微型唐卡,俗称“杂嘎利”,也有长达数十米的巨幅唐卡“国固”。常见的唐卡,一般长1公尺左右,宽六七十公分,寺院和个人收藏或悬挂的唐卡主要是这一种。今天我们能见到的最大的唐卡,为布达拉宫所珍藏的长达50余米的二幅巨型唐卡。其中一幅最大的“国固”唐卡,高55.80米,宽46.81米。这幅唐卡是在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由摄政桑结嘉措主持制作的,唐卡描绘的是无量光佛。
3、唐卡的题材与内容
根据表现内容唐卡艺术可分为宗教唐卡、非宗教唐卡两大类。宗教唐卡占藏族唐卡的大多数。宗教唐卡按题材划分可分为造像唐卡,历史唐卡,神话传说唐卡,教理教规唐卡,建筑唐卡,宗教图案唐卡,经文唐卡等。
造像唐卡:有佛、菩萨、天王、度母、天女、密宗本尊和护法神等偶像画,以及赞普、教派祖师、法王、活佛、高僧、译师、圣贤等。分为单尊、双尊、三尊或多尊组合造像。
释迦牟尼佛、强巴佛、药师佛、千手观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形象造得宽厚慈和,安祥文雅,似乎能理解世间万物之态,接受世人虔诚的祈祷。密宗的金刚,护法神的造型又是另一种美,粗犷奔放,用极其夸张的变形方法,把密宗的金刚、护法诸神的形象刻画得狰狞可怕,三头六臂,赤发红须,怒目奋张,血盆大口,獠牙交错,佩带人头念珠,手持颅碗或法器,身着虎皮围裙,造型怪异,令人恐惧。而度母的造型更具有人性的魅力,面容柔嫩,端庄秀丽,体态丰满,集人间真、善、美于一体。.
在人物的造型上,除表情、手势外,还用形体、道具、饰物来展示人物的宗教意义。如常见的“吉祥五供天女”,分别为红、白、黄、蓝、青五色,手持鲜花、铜钹、香条、美食、丝绸五供来象征色、声、香、味、触五妙欲,人物造型上身裸露,体形婀娜,配以飞扬的彩带形成舞蹈般的装饰韵律。在紫色卷纹背光和环形莲花累帙的围绕衬托下,显得及其妩媚优雅。
传记唐卡:为佛、赞普王、教派祖师、历世达赖、班禅、高僧、大德、译师、圣贤的传记画像,其形式为独幅、数十幅或上百幅的连续画面来表现一个连续性的主题。它不受时间、空间及透视的影响,往往把一个故事或故事情节集中于一个画面。如表现释迦牟尼生平及前世各种故事的本生图和佛传图;有莲花生、阿底峡大师传;八思巴、米拉日巴、宗喀巴法王传;藏王松赞干布、赤松德赞传等等。
这类唐卡所反映的内容涉猎面广,它囊括了藏传佛教的宗教活动中的人物头像、故事片断,并把万里高原的风情习俗、山光水色,尽收卷内。西藏画师要构思数以千计的不同场面,描绘数以万计的人物,这样浩繁的内容,要在咫尺卷轴里反映出来,如果没有高超的技艺和丰富扎实的生活积累,是很难做到的。例如大型系列唐卡《八思巴传》,囊括了八思巴整个一生的宗教、政治活动,以一百多幅画面描绘萨迦法王八思巴降生、赴京州、应召进京、返藏、二次入京、皇帝册封、圆寂等整个生平。画面的景物随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变化,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画面的人物不受远近透视关系的影响,安排得生动活泼,整个画面统一在大的基调上,使构图很完整。
建筑唐卡:以表现建筑为主的唐卡,采用鸟瞰全局的散点透视构图法,把建筑的结构特征充分表现出来,而且围绕建筑展开故事情节。有许多巍伟壮观的建筑形象画,如大昭寺、布达拉宫、桑耶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山西五台山等等。
布达拉宫珍藏的唐卡中,有一幅布达拉宫兴建图,是一组上百幅画面的组画,生动地再现了公元17世纪修建布达拉宫的情景:石匠们在忙碌地开山凿石;拉萨河上牛皮船运送着石料;成千上万的劳动者攀行在布达拉山坡上;数不清的石匠、木工在砌筑墙体、搭置梁架等等,唐卡的每个情节都围绕建筑展开,其中穿插一些传说故事,使画面更富有情趣,从建筑开始到竣工典礼的情节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它各大寺庙的创建等都绘有以建筑为主的唐卡构图,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在建筑方面的高超技能。正是这些藏族人民,以他们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的品格,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这组画是一份难得的关于藏族建筑营建的形象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历史唐卡:这类画,以史实为依据,着重表现历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活动,以独幅或多幅唐卡表现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情节。布达拉宫红司西平措大殿中,一幅“五世达赖朝见顺治图”,记述的是公元1652年五世达赖“赴京”、“觐见”、“游乐”等各项活动和欢迎盛况。这些画,生动地歌颂了藏汉民族间团结友好的历史。
宗教图案唐卡:最常见的有《吉祥八宝图》与《七种王室珍宝》。八宝吉祥,藏语称“扎西达杰”,又称八吉祥徽,指吉祥结、妙莲、宝伞、右旋海螺、金轮、胜利幢、宝瓶和金鱼,吉祥八宝经常在丝绣和手绘的唐卡中出现,八宝中的每一宝都有它深刻的含义。
白海螺 佛经载,释迦牟尼说法时声震四方,如海螺之音。故今法会之际常吹鸣海螺。在西藏,以右旋白海螺最受尊崇,被视为名声远扬三千世界之象征,也即象征着达摩回荡不息的声音。
宝瓶 藏传佛教寺院中的瓶内装净水(甘露)和宝石,瓶中插有孔雀翎或如意树。即象征着吉祥、清净和财运,又象征着俱宝无漏、福智圆满、永生不死。
宝伞 古印度时,贵族、皇室成员出行时,以伞蔽阳,后演化为仪仗器具,寓意为至上权威。佛教以伞象征遮蔽魔障,守护佛法。藏传佛教亦认为,宝伞象征着佛陀教诲的权威。
吉祥结 吉祥结较为原初的意义象征爱情和献身。按佛教的解释,吉祥结还象征着如若跟随佛陀,就有能力从生存的海洋中打捞起智能珍珠和觉悟珍宝。
金轮 古印度时,轮是一种杀伤力强大的武器。后为佛教借用,象征佛法象轮子一样旋转不停,永不停息。
金鱼 鱼行水中,畅通无碍。佛教以其喻示超越世间、自由豁达得解脱的修行者。藏传佛教中,常以雌雄一对金鱼象征解脱的境地,又象征着复苏、永生、再生等意。
莲花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至清至纯。藏传佛教认为莲花象征着最终的目标,即修成正果。
胜利幢 佛教用幢寓意烦恼孽根得以解脱,觉悟得正果。藏传更用其比喻十一种烦恼对治力,即戒、定、慧、解脱、大悲、空无相无愿、方便、无我、悟缘起、离偏见、受佛之加持得自心自情清净。
经文唐卡:是将经文、箴言、戒律书写于唐卡中心部位,四周空档处按三界拼图法,饰以佛、菩萨、护法及图案花纹,是书法艺术和绘画结合的唐卡样式。
4、唐卡的制作
一幅唐卡的制作有多道繁杂而严格的工序,从开始选布、上框、打磨、起稿、上色到完成后的装裱有一套严密程序,画工要遵循世传的工序谨慎完成。只有技艺的高低,决无敷衍了事、偷工减料的行为,否则是对神灵的不敬和亵渎。一幅唐卡的绘制过程是一次积累善业功德和对佛法崇拜的行为。如你或你家里需要供奉一幅唐卡,首先要请活佛占卦,活佛根据你的生辰八字卜出你应供奉的佛、菩萨或本尊作为你的主尊以及天界地界应供奉的其它佛、菩萨。然后根据活佛所卜出的内容请画师绘制,画师在绘制过程中也要严格按照仪轨要求进行。在过去,绘制唐卡除要求僧人或俗人画师对绘画技法,画理纯熟外,还要进行各种宗教仪式、颂念经文,奉献供品或发放布施,上师还通过观修祈请神灵——智能之神文殊菩萨进入画师的躯体之后,才能进行绘制。如果画的是密宗本尊或护法神,还要根据所画的本尊或护法神进行入密仪式、观修等。对画师的衣食住行也有严格要求:在绘制期间严禁吃肉、饮酒、吃葱蒜、近女色;并要进行沐浴洁身等。还对画师的个人素质品行有很严格的要求,尔后进行精心绘制。
绘制唐卡前首先要根据画面的大小来选择尺寸合适的画布,沿画布的四边把它缝在一个细木画框上,画框的四条框都是用和普通铅笔粗细差不多的树枝制成,把细木画框上的画布绷紧,再用结实绳子把细木画框牢牢地绑在大画架“唐卓”上面,按“之”字形的绳路式样把细木画框的四个边同大画架的四个边绑在一起。
画布一般是浅色画布,不要太厚大硬。画布太厚太硬容易使颜料剥落和皱裂。最合适的画布是织工细密的纯白府绸或棉布,没有图案的白丝绸做画布也非常合适。有的唐卡尺幅很大,用一块画布根本不够,这样只好把好几块画布用非常细密的针脚缝合在一起,缝好的几块布的接缝处不能有碍于唐卡画面的完整。
把画布固定在“唐卓”上之后,就着手进行以下工作:首先在画布上涂上薄薄一层胶水作为“底色”,然后晾干。涂淡胶的目的是防止画布吸附,渗入颜料;防止颜料在画布上“变花”,使颜料涂上面布时不会失掉本色。此后,再薄涂一层有石灰的糨糊。等第二层涂料干后把画布铺到木板或桌面之类的平坦地方,用一块玻璃或贝壳、圆石等光滑的东西反复摩擦画布面,直到画布的布纹看不见时为止。
接下来便是画出主要的定位线。其中有边线、中心垂直线、两条对角线和其它所需要标出的轮廓线。用炭笔画出佛像的素描草图“白画”之后,再用墨勾成墨线,通常称墨线草图即线描草图为“黑画”。勾墨之后再根据画面描绘的水泊、河流、岩石、山丘、树木、云雾等景物的不同,在不同的景物上涂上相应的颜色。一次只上一种色,先上浅色,后上深色。唐卡在施色方面,有独特的讲究,色彩作为表现神佛容貌性格的一种手段,如白色表现平静、和蔼、善良;红色和深蓝色表现强悍好斗、凶猛狰狞(忿怒相),也常常巧妙地把大块的红色、绿色、青色和蓝色并列使用;金色代表多种颜色,表现出一种神圣的气氛。画师们使用的颜料,多是不透明的矿物质颜料,如朱砂、石黄、石青、石绿、赭石等。颜料的加工是手工操作,过程慢而复杂,但颜料纯度高,品质稳定,覆盖力强,画面效果厚重艳丽,因而西藏唐卡的色彩保存千年不变。如扎什伦布寺班禅大师经堂内供有一套名为《仁登尼安》的唐卡,共32幅,为六世班禅时所绘,距今已有250多年之久,仍鲜艳如初。这套唐卡用的植物颜料很丰富,如黄色是一种高山植物花,紫红色是用一种植物的茎熬制而成,这种颜料透明度高,不但画花染云、烘染人物能达到十分理想的效果,而且能同纯金、银等同时混合使用。
绘佛像时,先绘莲花座,再画布饰,然后画佛身,眼睛先空着。画背景时,先浅色后深色。把上面所说的部分画完后,用金色画衣服上的图案,故称这些金色图案为“金画”。一些画面装饰和画面其它地方也用金色来勾边,称“金线”。唐卡中用金的地方很多,不论主尊像,还是周围故事画里的人物服饰,大多用金线勾描。建筑、树、石也往往用金线、金点加以装饰。藏族画师对金的品质要求很严格,所用金粉都是纯金,并且要亲自加工研磨。先干磨,再逐渐加入胶水进行水磨。为了增加描金部分的亮度,还要用一种叫做“猫眼石”的石头在施金的部位反复磨擦。由于采用分色勾线和分色描金,色线加强了上色晕染后的形体轮廓,金线、金点则光彩夺目,造成整轴画面非常富丽和装饰性很强的艺术风格。最后,将所有需要用墨勾的线再勾勒一遍,然后再画上眼睛。点睛以后,这幅作品就算画完了。
一幅唐卡绘制完后请高僧活佛进行装藏,即在佛像的额、下巴、颈等背面写上“翁”、“啊”、“吽”藏文或梵文明咒,并用各种彩缎进行装裱,藏语称“故夏”。装裱无论从选料、裁剪、缝制都非常讲究。选择材料一般用内地生产的各种高品质金丝锦锻或各种进口的名贵金丝锦锻,品质要求很高。有的也用一般彩缎装裱,但效果远不如金丝锦缎富丽堂皇。金丝彩缎要根据画面的色调选择,裁剪和制作要求也很高,装裱唐卡的长宽同画面的比例有严格的规定。最后送寺庙内请众僧颂经进行开光仪式,使本尊或佛、菩萨附于画上,唐卡才算有灵气,才能成为圣物,一幅唐卡才算完成。
在几千年的藏族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许多有名的藏族画师和民间绘制唐卡的艺人,他们以高超的技巧绘出了不计其数的唐卡。西藏唐卡很少留下作者的名字,但一些著名画师却是人们熟知和敬佩的。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高僧不但是深受崇敬的佛学大师,而且还是出类拔萃的绘画能手。公元11世纪进藏传教的阿底峡就是绘画佛像的高手,据说他曾画过两幅珍贵的唐卡,一幅自画像保存在热振寺,还有一幅大威德金刚像存放在聂塘寺。格鲁教派的始祖宗喀巴也精通绘画,据说他曾画过一幅自画像寄给他青海的母亲。这些唐卡以不同的体感、量感、质感和色感有机组合,使这种艺术既有独到之处,又富有生动的形象,且以其画风独特,笔调细腻,上色绚丽,做工精巧而名扬中外。
藏传佛教唐卡艺术是千百年来藏民族在文化、历史的发展中积累的重要文化遗产,是雪域高原文化瑰宝。以极其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综合性极强的表现形式、精湛的技巧、超凡的创造力、深刻奥妙的佛教哲理,不仅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圣殿中的瑰宝明珠,也成为辉煌灿烂的东方文化绘画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