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连天接地的风马经幡
在雪域高原的神山圣湖、江河桥畔、垭口岩穴、寺院圣殿、玛尼堆石、村寨民居、巨石古树,凡认为具有灵气的地方,你常可见到一串串印有经咒图像的各色小旗。这一面面小旗,藏语称“隆达”,也有人称之为“祭马”、“禄马”、“经幡”、“祈愿幡”, 因旗上有马的图像,所以人们俗称它为风马旗。这些方形、角形、条形的小旗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门首、绳索、树枝上,随风飘舞,猎猎作响,似乎在永无休止地诵念着“风马”上的经文。远途跋涉的藏族人翻上每一座山峰或跨过每一座大桥,都会下马脱帽,振臂高呼吉祥颂词,向空中拋撒一种印有宝马驮经的五彩小纸片“风马”,以示向年神、赞神、龙神的敬畏和祭祀。这样的五彩“风马”旗、片和经幡,在藏区无处不有、无处不见。它象道道彩虹装点着巍巍的雪域净土,象片片五彩雪花撒播着藏民族特有的精神风韵,向人们展示着高原独特的人文景观。
“风马”的种类按用途可分为布印“风马”旗、纸印“风马”片和类似于“风马”的经幡三种。 布印“风马” 旗,是在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蓝、白、红、绿、黄五色布上,用红色或黑色印上所需拼图和经文。每幅大者二尺余,小者尺余,布印“风马”旗主要用于悬挂,每五色为一组,数组为一挂,视环境地势需要,可短可长,也可印制单幅“风马”旗供奉家中经堂佛龛、宅院帐房;纸印“风马”主要用作对山神、赞神、龙神和佛事祭祀祈祷活动时祭献拋撒的吉祥物。也可作为供奉物成组悬挂或张贴室内外。其尺寸大者尺余,小者仅几厘米,一般也印在蓝、白、红、绿、黄五色纸上;经幡的形制根据所挂地点场合,可分立柱式和悬挂式两种。立柱式经幡形制大者高达数十米,如大昭寺广场上的经幡柱和阿里岗底斯山下的经幡柱等,柱顶装饰有馏金宝瓶、五彩华盖、牛尾,从上往下挂满一层层经旗,在风的吹拂下,发出哗哗的巨响;悬挂式经幡有的长达数百米,如横置于拉萨布达拉红山与药王山之间的长达数百米的层层叠叠飘展的万旗“风马”经幡,算是集经幡形制、刻印、色彩、规模之大成了。
风马旗刻版,以木质版居多,也有石刻版和金属版。一块风马旗版雕刻完毕,即分别印刷于白、黄、红、绿、蓝等各色布面上,一面面风马旗随即诞生了。风马旗的印制过程并不复杂,但却是充满宗教严肃感的。如所用的布、纸、油墨必须洁净,木版用过一次必须经过熏桑方可再用,工匠亦应于工作前焚香净手颂经,并应尽量选择朝东南方向的房屋做工作间,否则就会减损风马旗的神圣力。
对于风马的起源有着很多种说法。有人说风马是雍仲苯教对鲜血淋淋的牺牲祭祀进行的仪式改制,用象征化的“风马”代替祭祀中的荤供,它源于苯教“魂像飘帘”的灵魂象征图案。之后,随着印度文化和中原五行观的传入,渐渐演变成具有更多象征意义的民俗美术图案,同后来的藏传佛教装饰图案相结合之后,发展成为寺院佛堂、民居建筑中悬挂在檐梁门窗上的装饰物——鲜布。竖挂在立杆上则成为象征着崇高、神圣、光明等宗教义理特征的经旗;悬挂在神山、圣湖、崖口、佛塔、屋顶则成为象征蓝天、白云、红火、黄土、绿水的——五彩经幡。而在民众的眼里一直沿用着这样的诠释:藏语称“隆达”,“隆”即风,“达”即马。传说天上的年神是雪域蕃地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和滔滔不绝的莽原河流的守护之神,他经常骑着“风马”巡视人间,抵御魔鬼和邪恶的入侵,护佑着雪域部落的安宁。风是年神的坐骑,为了表示对他的感激和敬畏,人们便向他献祭“风马”。
常见的风马旗的图像中心大都为一匹骄健宝马,马背上驮着驮佛、法、僧三宝。四角环刻着可以排除消极影响的四尊保护神狮、鹏、龙、虎。其它图案还有诸如佛像、佛塔、八宝、经文等。一段或一句经咒散置其间,图与文相映成趣。经文主要内容为印度陀罗尼咒语、观音六字神咒、即大明神咒、梵文持咒、吉祥祝词、箴言、祈愿经文等。经皤上的文字,则纯选自于佛教密宗经咒,如大经幡上印的《白伞盖》之类,也可根据自己的使用需要,挂适宜的经幡,每一类经幡都有其主要的功能和针对性。风马的图文布局疏密有致、紧凑饱满、主题突出。拼图、色彩、经文的象征意义和内涵也十分广博深厚。
关于风马旗上的五种动物种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它们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以五种动物象征五大元素,风马中的雪狮象征土,因所谓雪狮居于雪山,而雪山则是土所成,故以雪狮象征土元素。龙象征水,因龙在水中。鹏鸟象征火,因鹏鸟是藏族上古时代崇信的火神,具有生炎热、光焰等神通,与火性类似,故用鹏鸟象征火。虎象征风,因五行算中说风生于木,而虎居于森林之中,被人称为林中之王,因此用虎来象征风。风马中央的最主要图案是那匹腾飞的骏马,则认为是象征土、水、火、风依附的虚空。五大元素组成世间万有,则风马象征着生命的本源,寓意生命轮回经久不息。 另外,“苯”教义理认为“风马”旗中的五种动物象征着人类的五种组成部分,中央的马是灵魂,又是吉祥的象征;大鹏是远古苯教视为鹏之天地的创世大神,神力无穷,是藏民族崇拜的先祖、灵鸟和图腾,象征生命力;虎象征身体;狮象征命运;龙象征繁荣。印在“风马”旗四角的龙、大鹏、狮、虎四种动物的神力和共性聚合,具有消灾去祸、除邪去恶、抵御外界侵扰的强大保护屏障。
五色风马为白、黄、红、绿、蓝五种颜色,五种色彩象征着金、木、水、火、土五行文化内涵,苯教和佛教密宗所表五大元素“地、水、火、风、空”。或可形象地解释为:白色表白云,黄色表大地,红色表火焰,蓝色表天空,绿色表江河。藏传佛教又赋予其五色主之意,即五方佛及五种智能。总之,就象高原雪域上的坛城、建筑、绘画、雕塑一样,藏族喜欢把尽可能多的宗教概念容纳进可视的形象载体中。
在藏族地区,家里挂的“风马”与经幡的颜色非常讲究,一般以家中长者的五行命相为主幡的颜色,如属木则用绿色;如属金则用白色;如属火则用红色;如属水则用蓝色;如属土则用黄色。五行配五色。而主幡的镶边则运用五行相生之原理,即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如主幡用绿色,象征木,而水生木,则镶边要用蓝色,依次类推。相生意为互相滋生,促进助长,藏族五行算中称为“母子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因此经幡上使用五行相生原理,使年长者或代表全家之人的生命不断旺盛,从而使全家兴旺发达。故藏族人对“风马”旗充满了特殊的信念和亲昵情感,见之如视圣颜,听之如闻佛语。
藏族人民相信“风马”旗不仅是神灵的祭品,它还是藏族人民强有力的保护神。在藏族地区内外,以致国内外藏族聚居地,但凡有藏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就有风马旗的创作与流传,它是僧俗信众精神世界与神灵交流的一种媒介物。生辰吉日与节年庆典时张挂五彩风马旗,象喻着天、地、人、畜的和谐吉祥;牧民们在刚搭好的帐篷上系挂风马旗,是为了求得逐水草而迁徙的福佑;朝圣者跋涉荒漠扛着醒目的风马旗,为的是祈求旅途平安;江畔湖边人们遍插风马旗,显示着对水神的敬畏;生活于莽林峻岭间的人们高悬风马旗,则是对山神的供奉。风马旗还有一项不易见到的功能,即遇有活佛尊者圆寂,家家户户须将房顶上的风马旗置放倾斜,以示致哀。
经幡作为福运升腾的象征物每年都要换新。换新的日子不能随意选择,它是根据藏族历算,选择在藏历新年初一过后某一个良辰吉日。这一天早上,全家的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楼顶上,举行一次隆重而欢乐的插经幡仪式,藏语里这个仪式称为“托随”,意为祭神祈福仪式。
和煦的阳光刚刚洒向大地,楼顶的香炉中燃烧着松柏枝叶,青青的雾向空中升腾。穿著节日盛装,戴上金银珠宝首饰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陆陆续续地来到楼顶上,按照年龄大小,长者在上,晚辈在下,依次坐在坐垫上,早上10点左右,“托随”仪式开始了。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首先一位喇嘛或者一位长者念诵祭神赐福的经文。念完经后,坐位上一个年轻人站起来向在坐的各位敬酒敬茶一巡,大家喝完茶酒站起来,围着桑烟冉冉升腾的香炉,每人手中捏一把糌粑,齐声高喊“愿诸神得胜”的祈诵词三遍后,把手中的糌粑撒向空中,祈愿四面八方神灵在新的一年中保佑众生,消灾灭殃,福运亨通。在欢乐祥和的“托随”气氛中,人们把插在楼顶墙角上的破旧退色的经幡拿下来,换上一杆崭新的、色彩鲜艳的、系上吉祥哈达的经幡,象征着新的日子又开始了。当插立新幡的时候,老人们连朝向都十分讲究。不敢有半点的疏忽,可见祈求神灵赐福的心地是多么虔诚啊!
五彩经幡像五色的彩虹,它作为一个美好的祝愿将同人们度过一轮新的春夏秋冬。它伴着呼啸而过的风猎猎作响,在西藏湛蓝的天空里漫天飞舞,仿佛永不疲倦地诉说这生于斯,长于斯的藏族人对家乡无限的感怀眷恋和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