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北京通州区精神文明建设纪实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从北京天安门出发,往东上京通高速路,十几分钟就到了通州城。
通州距北京40华里,是京东首邑。它上控京阙,下控天津,自古就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称,是北京的东大门。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通州人在这里辛勤劳作,繁衍生息,他们不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还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
这是通州区梨园镇大稿村。
进入大稿村,你会产生一种错觉,难道这就是农村?这就是昔日的庄户人?
大稿村有土地1760亩,村民1400多口人。过去,大稿村是通州有名的穷村。有一句顺口溜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大稿村:“冬捡煤核儿夏打草,一年四季吃不饱;今年盼着明年好,明年还是这件破棉袄。”
1984年,大稿村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新班子顶住压力,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大稿村一下子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1989年,大稿村的全体村民搬进了楼房。1990年,江泽民总书记给大稿人拜年,称赞他们“为工农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带个好头。”1996年,大稿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了3.1亿元,利税1950万元。工业成立了集团公司,有37家工厂,农业实行农场化管理。连续四年亩产吨粮,而种田的只有7名妇女。
大稿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它和物质文明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大稿村的干部廉洁奉公,远近闻名。
大稿村的村民自强不息,有强烈的公德意识和现代集体主义精神。
大稿村的楼间花园,花只有人浇水,而绝无人攀折;绿地,只有人修剪,绝无人践踏。甬路洁爽,绿树成荫。这里不仅让您感到环境的优美,而且强烈映衬出这里人们的精神。
义务劳动,被列宁称为“伟大的创举”,在今天也被某些人当作天方夜谭,而在大稿村却形成了风气。
您可别小看了这些老太太们,她们是楼区的值班员。年轻人上班,全楼区都由她们值勤。分发报纸文件,楼区保卫巡逻,上下楼传达通知,检查评比卫生,她们怎么不知道累呢?
村里成立了精神文明办公室,有100多位退休老人挤破门槛要求参加,结果只选中了她们三个人。
这位老人叫王秀珍。她有个剪集报纸的习惯,开始只剪集些知识性、趣味性的东西,后来专门搜集有关大稿村的报导通讯,而且一剪就是7年。
[王秀珍和她搜集的报纸
这一张张的剪报,辉映着大稿村前进的脚步,更呈现出一个大稿村人的自强和自尊,因为他们是大稿村的主人。
大稿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投资1000多万元的京洲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在节假日已对村民开放。大众读书会、体育比赛、秧歌队更令人着迷。这是他们新近组建的军乐队,是从北京军乐团请来的指挥。听!他们演奏的满像那么回事!
[军乐声声,歌声阵阵,整个稿村安宁温馨
在伊美思集团的办公楼内,我们遇到了大稿村党总支书记邢仲山,请他谈谈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感受。
邢仲山说:“从前大稿村穷,姑娘争着往出嫁,小伙子编成光棍连,你想文明,文明得起来吗?现在大稿村富了,可如果富了有钱不往正道上花,到头儿来误不了还是一个穷。我们不能干八旗子弟的事,我们是社会主义新农民,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素质,重塑农民形象……”
是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同志说的。那么富裕呢?富裕如果没有精神支柱,就像人没了“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相依存,互相渗透,融合在一起,才有了今天的大稿村。
离开了大稿村,我们来到通州大杜社乡,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镇,我们见到了这样的场面。
我们感到奇怪,现在通州农村电视早已普及,看电影更谈不上什么新鲜,这里为什么聚集这么多人。经人打听,我们才知道,今天放映的电影意义并非寻常,这是大杜社乡为村民红白事简办而免费放映的电影。
[电影即将开始,党委书记做移风易俗宣传开场白
最近几年,农民富裕了,红白事大操大办却成了上升的趋势。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结婚动辄轿车几辆,几十辆,办丧事更是杯山酒海,笙管大作。大杜社乡党委决定以这个问题为突破口,营造精神文明氛围。1996年12月,乡党委宣传部、团委、妇联、民政等部门,联合向全乡群众发出倡议书。倡议移风易俗,红白事简办,喜事不雇小汽车,丧事不请吹鼓手,不铺张浪费搞封建迷信活动。哪位事主响应号召,乡村两级政府各为其免费放一场电影。全乡16个行政村中第一个响应这一倡议的人,乡党委副书记、宣传部长要亲自参加,喜事致贺词,丧事致悼词。
这件事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红白事不大办演电影成为大杜社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团瓢庄老党员赵贵诚,他是全乡第一个喜事简办的带头人。1996年底,他没摆一桌酒席就办完了女儿的婚事。
[赵贵诚讲述勤俭办婚事
而徐智济老人呢?今年已经70多岁了,今年初他92岁的老母去逝,他不顾别人劝说,竟也决定了丧事简办。
[徐智济讲述如何丧事简办
移风易俗红白事简办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如何引导人们走向文明?大杜社乡的这种做法,应该说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如果说大杜社乡红白事简办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宋庄镇评选“十星户”活动更是一颗耀眼的明星。
打开这张“明白纸”,你会看到评选十星户的条件。这每颗星都关系到村民的荣誉,每颗星都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宋庄镇评选十星户活动开始于1992年,现已进行了5年。这5年累计评选七星级以下的文明户1405户,占全镇家庭总户数的15.1%,其中满十颗星的429户,占全镇农村家庭总数的4.6%。
评选十星户的活动自下而上的展开,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评比。村民按居住情况就近划分小组,采取无记名投票或小组综合提名方式进行评选。然后把评选结果提交给党支部或村民代表大会,再报镇精神文明领导小组审批确定。而且规定了五不许。评上十星户的要敲锣打鼓,热热闹闹的送牌。
这是宋庄镇疃里村的任桂兰、韩德芝,他们20年如一日,赡养老人,而且把两个儿子都送进部队,被村里评为十星户。
[耀眼的“十星户”光荣牌
评上十星户的兴高采烈,仿佛得了状元。那么没评上十星或少几颗星的呢?自然憋了一口气。您想啊,一家过日子,十家“瞭”高,我怎么就不如人家呢?庄稼人讲究的是脸面,把劲儿使出来,缺哪颗星,补上就是了。没评上“星”的户呢?那您更得加劲儿了。
这是宋庄丁各庄村的韩凤英、王清元,据说他们那十颗星就是争来的。
[家庭和睦、邻里互助等场面
现在,评选十星户的活动已在通州大地全面展开,整个通州地区到处都是闪闪的红星。
告别了宋庄镇,我们来到马驹桥。马驹桥的干部亮相制度全国闻名,在亮相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人。
他叫程钧章,是杨秀店的老书记。老书记今年68岁,是马桥镇很有影响的人物。他1954 年担任高级社社长,1974年担任杨秀店党支部书记。1981年以后,他到马桥玉器厂、木器厂担任厂长、书记,到镇养老院担任院长。1989年,他已经61岁,本来已经退休,但他的家乡杨秀店成了烂摊子,马桥镇党委重新请他出山,让他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一个60多岁的老人回来了,只有他知道杨秀店的“病根”。他一上台,就在干部会上宣布:“谁愿意和我老程一起干,就站出来,准备吃苦,谁不想干,走人!我老程要的是硬汉子!”干部们团结起来了,他们谈项目,建工厂;挖鱼池,建猪场,没日没夜的苦干。但他们的工资却少的可怜。老书记每年的工资只拿党委批准的40%。1995年,镇党委批准他年工资13200元,他只拿5400元。1996年,批准了12000元,他只拿了5600元。在他的影响下,村里20多名干部全部拿的是低工资。这7年间,干部少拿工资近60万元,他们把这笔钱投入了农业。
他严格财经纪律,不抽公烟,不喝公茶,不用公车办私事,不拿公款补助饭费。外出办事必须在外用餐时,人均饭费不得超过10元。
他给自己约法三章:“公款不沾,请客不到,送礼不收。”1990年到1996年,他拒收礼品70余份,拒收回扣3万余元。他的行为,受到村民的称赞。
[村民们向记者盛赞老书记的功绩
在他的带领下,杨秀店的经济发展很快。1990年,村集体积累不足100万元,人均收入仅千元,到了1996年底,集体积累达到6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3780元。
[程钧章:“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使它燃烧的更加灿烂辉煌,然后交给下一代”
精神文明确如烛天的火炬照亮了人生,照亮了世界。精神文明点燃了人们奋发向上的热情。
[田野里一片人欢马叫的大忙景象,村庄内绿树成行,花团锦簇如画一般的风光。
[繁华的新华大街,一个个学雷锋助民活动的场面
[醒目的“建设精神文明,繁荣美好通州”的大红横幅
[区委书记讲话:……我们要知通州,爱通州,建设通州,美化通州,建设一个富庶文明的首都卫星城
[一条大河波澜壮阔,八里长桥横卧如虹。
[歌声如潮,朝霞如火……
1997年7月29日
此专题片1997年10月18日由中央电视台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