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风景》序
2001年的一天,晚上吧,我爱人下班回家告诉我,说碰上他们原单位的工程师张来源。张很能讲故事,知道通州许多奇闻逸事,对文学也有兴趣,他想找你谈谈。你能不能……我是文化馆干部,对通州运河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能结识来源这样的朋友当然求之不得,就答应了。
这真是一次愉快的见面,在一家小饭店里。晚上,小饭店没什么人,很干净也很安静,店外隐隐地传来蛐蛐声。我们谈起来。来源的阅历真是丰富。他聊三渡河,那个小村庄的隐隐古风。他聊昔阳(上个世纪70年代,来源代表通州到昔阳支援工业建设,一呆就是好几年)。昔阳民风淳朴,人们敦厚、善良。他侃侃而谈。谈他的昔阳朋友人称日本人的凌小万义,凌小万义诙谐幽默,在那个年代,用独特的方式对“四人帮”嬉笑怒骂;宝小奇遇,无意中发现了金元宝……他谈得更多的是玉莲妮。60年代那场大饥谨,死了多少人?没人知道。村里的许多老人死了,玉莲妮的奶奶也奄奄一息,妈妈为了奶奶在临终前能吃上点东西,不知从哪儿弄了点小米,做成糊糊,奶奶看着两个饥饿的孩子,将糊糊分给了玉莲妮和姐姐,奶奶饿死了,临终前她有气无力地说,别饿着我的孩子!别饿着我的孩子……奶奶死了,7岁的玉莲妮爬在奶奶的身上大哭,是我把奶奶饿死的,我馋,我馋,吃了奶奶的糊糊!奶奶,我再也不馋了!这撕心裂肺的哭喊让天地落泪,日月低垂。那天是星期六。从此以后,每到星期六这一天,玉莲妮就一天不吃不喝,把节省下来的粮食换成小米放在布袋里,就这样,整整十几年啊……
他聊通州的历史:通州城、漕运码头、万寿宫、通州塔、钟鼓楼、东海子、茶馆、果子铺、估衣铺……聊通州的三教九流:什么说书的、唱小戏的、变戏法的、卖水的、看水楼的、开粪场的、纳鞋的、卖打的、卖千里土的、穿大鞋的……小毛驴、二等车、老道吉……咳!真让我开了眼界。您以为他聊的是资料吗?哪能啊?资料还新鲜?他聊的是历史,是他体验的活生生的历史——他在通州城墙上抓蝎子;他在通州茶馆里听过书;他和艺人们学过戏法;他和纳鞋的很熟;卖小吃羊爽爽的就是他的街坊……至今,他还记得摇摇晃晃老道吉和小徒弟被烟熏得污黑的脸……骑小毛驴串亲戚时的新奇……这一切都是他的体验啊,他和历史融为一体。
那天,我们谈了近三个小时,后来,我们又采访了刘树德老先生。来源说,郑老师,我给您提供资料,您把它写出来吧!我激动了。我说,来源,你拥有一座金矿啊!你来写!不要有什么加工,就原汁原味地把它写出来!对,就按你说的写!
书稿完成了,两部分组成,近10万字,两年的时间。说实话,我是佩服张来源的,他担任着一家私人企业的工程师,可以想象他的工作是多么的繁重,这书是他用仅有的一点业余时间一点一点地啃出来的;我更喜欢这本书,这是一本非常漂亮的散文集。它质朴、自然、大方、生动,有情,有趣,有“干货”,有真东西,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它又是一本很有史料价值的书,添补了通州史料的某些空白,甚至在某些方面价值超过了文学。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这本书到底如何,还需热心的读者们品评。
2004年的一天,我们又来到那个小饭店,来源兄要我为此书写序。我琢磨了很久,就写了我们在小饭店的那次愉快谈话。一来是对我们那段美好时光的追忆,二来也算是对“生活是创作惟一源泉”理论的一种理解吧!
2004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