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华戏院
老听戏迷说大华戏院大华戏院的,还真把我给唬住了。乖乖,好大的气魄啊!是天桥的“天乐”还是北京的“长安”?后来一打听,闹了半天是个席棚剧场。
大华戏院是建国初期通州地区重要的文艺演出场所。据通县档案馆的资料记载:大华戏院建于1951年11月,12月1日正式营业,地址在通州南大街六十九号(后改为南大街七十五号)。
大华戏院初由郭荣成等九人集资六百万元建成。1952年9月,刘焕章投资七十五万元入股。12月因经营不善,管理混乱,剧院亏损无法维持,除郭荣成、刘焕章外,其它几股陆续退出股金。1953年6月,剧院清产核资,进行整顿,同年9月,剧场翻修后,由郭荣成、刘焕章继续经营。
大华戏院设备简陋。“建筑结构:木架、苇箔垂泥。”“舞台高(台面至屋顶)二十五市尺,深(台口至后墙)二十市尺,宽(左墙至右墙)二十八市尺。”“剧场座位四百五十个。”戏院共有资本二百五十万元,其中流动资金七十五万元,固定资本一百五十万元。有股东二人,职工四人,均实行日薪制。停演时酌情支付饭费。戏院所有的设备都是租赁,房屋月租,板凳日租。每日固定开支“棚租二十九万元,板凳一万元五千元,台板租二千元,房租五千元,水费六万一千元,电灯费一万两千元,煤火费二千元,工资八万七千元,临时工工资(贴海报)三千元③。”剧院每日营业收入除百分之十六交税款外,其余的与剧团“二、八”分成,戏院二成,剧团八成。1953年后,戏院每年盈余八百万元。
看到这里,年轻的读者不要误会:什么六百万元八百万元的,一个席棚剧场的棚租就二十九万,板凳一天一万五千元,连贴一天海报也每天“了”了三千元,这是什么价码?对了,忘了和您说了,这是旧币,旧币一万元相当于现在的一块钱。
大华戏院太破了,那么,我为什么要写它呢?因为它对通州群众文化生活影响太大了。通州是京东重镇,群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许多民间文化设施。远的不用说了, 20、30年代,通州的文化演出场所就有十几处,分布在万寿宫、西大街等地。解放初期,由于战乱及日伪政权的摧残,通州民间文艺演出场所几乎消失殆尽。1948年12月通州解放,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广大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他们安居乐业,渴求精神文化生活,没有文艺演出场所怎么行?另外,从宣传扫盲的角度看,通州也需要文化娱乐场所,歌颂共产党,歌颂新中国。当时是百废待兴,政府要办的事很多,还一时拿不出钱来建剧场,大华剧院的建立,解决了这一燃眉之急,使其成为建国初期通州的重要文艺演出场所(也难怪戏迷们念念不忘)。这里有一份资料统计:1952年,该戏院营业二百零三天,演出三百五十场,观众人数达九万三千三百一十人次;1953年营业二百五十二天,演出三百五十四场,观众达十万二千四百三十二人次;1954年营业三百零七天,演出四百八十四场,观众达十一万五千一百四十人次。从逐年增长的数字可以看出,该戏院的建立,满足了群众的需要,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也推动了通州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
1954年12月29日,通州镇的民族工商业者集资四万七千六百六十三万元,建起了新通剧场。该剧场条件较好,冬暖夏凉,内设一千零六十个座位,全部是排椅。剧场还备有演员宿舍,可接待各种类型的剧团。于是,大华戏院完成其历史使命,于1955年底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