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隔断的记忆》后记
《不能隔断的记忆》的出版,既是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小结,又是新的起点。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任务十分艰巨。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文化生态发生了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生存困境或消亡之中。通州亦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我们的母亲文化,我们的精神家园。保护民族文化,守护这个家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起步较早。有系统的保护工作可追溯到1985年,通县(州)文化馆成立了“十大集成”办公室,对全县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大规模的搜集和整理;2004年,通州区委宣传部组织出版《通州运河文化丛书》。但是,真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申报、评审,使之成为保护项目应该起于2005年。
为了更好地落实文化部、北京市政府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件精神,2006年初,通州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通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相关文件,召开了“通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成立了“通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文化馆具体承担通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多次举办培训班对普查员进行培训,使之系统学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知识、普查内容、普查方法。普查员们深入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进行深入挖掘。全区进行系统拉网式普查,仅2006年就普查项目400余项,内容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民间音乐、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遴选出140个代表性项目,编辑出版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汇编·通州卷》。
普及搜集整理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非遗保护项目申报工作更是纷繁复杂。文化馆保护人员对选送的400多个项目逐项阅读、修改、整理,选定30多个项目进行申报,每个项目要有6000字左右的论文论证,并配有录音、录像资料和大量的照片。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感谢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及专家评审团的专家们,他们不辞辛苦,对通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批进行审议。自2005年至2009年,通州有33个项目被批准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运河船工号子”、“通州运河龙灯会”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面人汤’面塑制作技艺”、“通州大风车”、 “大顺斋糖火烧制作技艺”、“通州骨雕制作技艺”等成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梁俊(通州大风车)、汤夙国(“面人汤”面塑制作技艺)、 赵庆福(运河船工号子) 成为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工艺美术大师白静宜成为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文化馆多次用展览和演出的形式对通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广泛的宣传:文化馆橱窗常年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 文化馆副馆长贯会学接受北京广播电台的采访,介绍了通州区“运河船工号子”、“通州运河龙灯会”的历史、保护、传承情况;“通州运河龙灯会”、“里二泗小车会”、“通州运河船工号子”、“通州骨雕制作技艺”、“杨风兵根雕艺术”、 “枯木陶陶器制作技艺”、“通州料器制作技艺” 、“通州大风车”等多次参加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尤其是2009年9月15日,文化馆的《不能隔断的记忆》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演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原汁原味地搬上舞台,使人感受到保护项目的文化魅力和历史沧桑感。
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通州电视台对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报道,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拍摄了多部电视专题片。中央电视台录制播放了《复制乾隆御用·金瓯永固杯》、《骨雕》、《通州大风车》、《面人汤面塑》等。 北京人们广播电台、《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通州时讯》等多次对项目进行介绍。《经济日报》以《绝技传千载、华彩溢四方》为题,以整版的篇幅对通州花丝镶嵌进行了报道。2009年6月13日中国文化遗产日,通州运河船工号子传承人赵庆福等10余人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举办的《中国记忆》直播活动,作为压轴节目,演出受到中央电视台高度重视及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风车大王梁俊几年间出访了英国、法国、新西兰、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将中国代表平安祥和、吉祥如意的风车带出了国门。他的事迹被国内外多家报纸、杂志予以报道,“通州大风车”成了北京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主要标志是我们初步掌握了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状况,提高了人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有33个项目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其辑录成书,名为《不能隔断的记忆》。
《不能隔断的记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为此,我们要感谢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文化中心对此项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没有他们,这项工作是很难完成的;我们更要由衷的感谢那些默默无闻的志愿者、普查员、专职文化干部,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通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作的贡献,有的同志相继退休或调离,他们是:楚学晶、陈克强、刘康达、夏德勇、臧桂玲、孙红珍、白燕龙、王玮、张国图、翟万增、李晓红、田地、马卫、陈玉启、陈敏、阴佺、王自伶、王怀艳、孙雪松、王宝生、贾立军、贾长友、万庆松、郗福才、阎秀丽、朱长华、金碧、岳景仙、何如兴、曹兴武、张崇峰等。此外,我们还要为该书出版付出大量心血的大众文艺出版社表示感谢。
我们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刚刚开始,以后我们的路更长,工作更艰苦,困难更多更大,但是我们一定要走下去。保护民族文化,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这就是我们编录《不能隔断的记忆》的初衷。让我们携起手来,为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更大成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