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吾的故事
李卓吾与马经纶
李卓吾名贽,字宏甫,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人,我国明代著名的学者和杰出的思想家,由于他反对封建礼教,说那些打着“道学”旗号的当权者“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这可触动了当权者们,他们竟买动了流氓打手,闯进了湖北麻城芝佛院,对老人进行残酷迫害。点燃了一把大火,芝佛院烧光了。迫使卓吾老人无处藏身进了深山。先生的好友马经纶得到这个消息,备马驅车,将先生接到通州自己家中——通州城内莲花寺。在马经纶的家里,先生在“马闻道书院”讲学,得到市民士子的爱戴;研究《易经》,出版了《九正易因》。
万历三十年(1602)春天,先生已是七十六岁。经过这么多年的折腾,先生终于顶不住了,病到了,一卧床就是三个月,没日没夜咳嗽,大口大口喘粗气。但李卓吾毫不在意,经常支撑着病体,背靠床栏,伏身读书或写作。
这天,李卓吾刚刚起床,突然,四个差役气冲冲闯进了马经纶的家,把李卓吾抓起来就要押走。好友马经纶急忙上前责问:“你们要干什么?”“抓人!”“凭什么抓人?”“他是罪犯。”“卓吾老到底犯了什么罪?”差役哈哈大笑:“谁知道他犯了什么罪?朝廷要犯,皇爷下旨,谁敢不听。”
原来,李卓吾有个死对头叫耿定向,耿定向有个学生叫蔡义中,这蔡义中在朝中任翰林院庶吉士。这天,蔡义中刚刚回家,就接到了耿定向的信,说妖孽李卓吾住在通州。哎呀,这还了得,他怎么到通州来了,难道他还要在通州滋事?这回可不能让他活着回去。他找到张问达。这张问达在都察院做官,他立刻向明神宗上了一道奏章,说李卓吾著书是居心不良,说他赞扬秦始皇为“千古一帝”,说他议论孔子是非是惑乱人心,是妖言。还说李贽在麻城的时候,就放肆猖獗,勾引后生小子,招收妇女讲学,弄得全县不安;现在李贽住在通州,通州离北京仅四十里,他如进京,又要引诱青年,北京就变成了麻城第二。昏庸横暴的神宗朱翊钧,竟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下旨捉拿李卓吾。
马经纶是朝廷的御史,他也和李卓吾一样,是因为直谏而被革职为民的。他知道朝廷是怎么回事,更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他一下子挡在差役们面前:“你们不能抓他,卓吾先生是我请来的客人,有什么事,我顶着!我跟你们去!”
“你?”衙役们愣住了,他们还从来没见过这种场面,你以为这是干什么?喝喜酒?这是下大狱啊!
李卓吾哈哈大笑起来:“经纶兄,你哪有这个资格啊!人家抓得是我啊!”
“不行,你重病在身,坐大牢,你经不住啊!还是我去吧!”
“我已经七十六了,还怕死吗!我就是要在大堂之上,好好和这帮伪君子较量较量。经纶兄,你就情好吧!”
“卓吾兄,你住的是我家,你要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向通州人交代?怎么面对全国的士子?世上可以没有我马经纶,不能没有你李卓吾。先生,还是我去吧!”
“经纶兄,你千里迢迢把我接到你家,一年来对我殷勤照料,受了多少苦,顶了多大罪啊!有你这样的朋友,卓吾知足了!”
“卓吾兄,我和你一起去,我要进京面见皇上!我要和他们说清楚!”
“经纶兄!你……”李卓吾的眼睛湿润了。是啊!还能说什么呢?马经纶是罪臣呀,罪臣按朝廷规定是不准进京的,进京就是死罪呀!马经纶呢,他知道李卓吾的脾气,他堂堂正正怎么能受如此屈辱呢?再说卓吾老已经七十六岁了,一个七十六岁的老人,连咳嗽带喘,怎儿经得起押解折磨和牢狱之苦?两位挚友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马经纶服侍着李卓吾,一路殷勤照料,来到了北京城。李卓吾被带上公堂。差役们把他推到在地,刑部刘守有啪啪拍着惊堂木,厉声喝道:“大胆李卓吾,你知罪吗?”
李卓吾支撑着身子,慢慢地站起来,哈哈大笑:“卓吾堂堂正正,光明正大,何罪之有?”
“没罪?你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你污蔑圣教,藐视孔圣人,还敢说没罪?就你那些书……”
“我的书怎么啦?你害怕啦?我的书对于世道民心,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哈哈!难道秦始皇不是千古一帝吗?他做的那些事,你们这帮鼠辈做的了吗?我尊敬孔圣人,但我唾弃那帮打着圣教旗号,干着男盗女娼之事的伪君子,假道学!难道不是吗?”
“你……你没做亏心事,为什么把你写的书叫《焚书》、《藏书》呢?”
“我知道你们这帮鼠辈见我写的书如丧考妣,看我的书如洪水猛兽,你们上奏了当今圣上,说它们如何如何。皇上不是下令将我的书禁绝焚绝吗?怎不能叫《焚书》?可我的书平民百姓喜欢看,天下士子喜欢读,不让看他们藏起来看。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必定喜欢我写的书,如果你没把坏事做绝,不是绝户的话,你的后代也会看我的书,总有一天,我的书会重见天日的!这难道不能叫《藏书》吗?”
刘守有恼羞成怒,咆哮起来:“老头子,你就不怕用刑吗?”
“用刑?哈哈!来吧!把你的刑具全用上吧!我已经活了七十六岁了,早就够本了!你呢?你能活到我这个岁数吗?哈哈!”
一连几天,一天审问三次,每次都是这样。李卓吾身子支持不住了,就躺在台阶上,他义正词严,拒不认罪,刘守有反而落到被审判的地位。面对不屈的老人,刘守有也无可奈何,只好挥挥手令人把他押回狱中。
在这期间,马经纶等人上下奔走,八方呼吁,营救李卓吾。他写信给有关人员,要求“保外调理,听候入审”,另外则向皇上上书,替李卓吾辩诬伸冤。法庭也非常挠头,觉得这事很不好办,李卓吾理直气壮,能言善辩,朝廷怎么给他定罪?再说,他的威信又非常高。干脆,汇报给皇上吧!皇上一想,算啦,一个七十六岁的人了,能有多大的活动能量?干脆,把他轰回泉州老家吧!
李卓吾在狱中谈笑风生,读书自如。其实,他早做好了舍生取义的准备。春天到了,杨花飞进来,他望着杨花,忽然来了情绪,做了《杨花飞絮》诗。诗曰:“四大分离象马奔,求生求死向何门?杨花飞入囚人眼,始觉冥司亦有春。”他写了《不是好汉》诗,诗道:“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
狱讼平息了,朝廷决定将他放回泉州老家,这天,狱卒高兴极了,说先生,先生,您大喜了,皇上开恩,把您放了,您就要离开这个鬼地方,回老家了。是啊!我就要走了,这阵子没少给你添麻烦,谢谢你了!这是应该的,应该的。狱卒说。不过,今天我还得麻烦麻烦你,我出去了,得像个人哪!你给我剃剃头吧!狱卒很敬重先生的为人,就找来剃头刀,给先生剃发。趁狱卒一不留神,先生抢过剃头刀往脖子上一刎,一下子割断了自己的气管,鲜血刷地喷出来。狱卒吓坏了。
他要以死劝君,以死殉儒,以死蔑视道学家们,以死与这黑暗的世界决裂!马经纶听到这个消息,大惊,立即将先生接到通州。通州的邻居们来了,士子们来了,平民百姓们来了!他们来看望先生。先生躺在炕上,“啡啡”地喘着气。一个小孩问先生,爷爷,你疼吗?先生摇摇头,脸上露出了笑容。气不绝两日才故去。
噩耗传出,通州沸腾了。
这一天,是明万历三十年三月十五日。
李卓吾大殡
李卓吾去世了,通州人沉浸在悲痛之中,但当权者对他的迫害并没有停止,除了要把他的所有的著作查禁销毁外,还不许给他办丧事。通州人被激怒了。为什么不能办?先生有什么罪?我们不但要给先生办,而且还要大办!他们聚集在马经纶家,纷纷议论着。
可丧事究竟怎么办?当权者检查得太严了。
马经纶把先生脖子上的血迹擦干净,把遗体整理好。大家瞻仰先生的遗容,想着先生的学识和品格,又痛哭起来。这时,一个老者走了进来,说:“卓吾已经走了,大家节哀吧!”
大家抬头一看,只见这位老者穿着一身褪色的蓝粗布衣,掩着大襟,腰间系着一条黑布袋,鹤发童颜,发髻高挽,声音朗朗,银白色的胡须飘在胸前,听口音不像是本地人。一个青年上前施礼:“老人家,谢谢您!您尊姓大名,何方人氏?”
老人叹了一口气:“我乃卓吾同乡,闻卓吾遇害特赶来致哀,卓吾承蒙诸乡亲照顾,我以同乡的身份向诸位表示感激。”说着拱手下拜,众人忙扶住说:“实在不敢当。”
马经纶也连忙过来施礼道:“欢迎您!老人家,卓吾人品高尚,实为我等之楷模,我视其为亲兄长。本想把他接回后共度平安晚年,不意又落入虎口,使其含冤离世,真是悔恨之极!”
“兄弟何出此言,你心同日月,不畏强暴,多次为卓吾伸冤,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实为卓吾挚友,老朽深知矣。现在,我想和大家一起处理卓吾善后之事,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大家一听,忙把眼前的情况和想法说了一遍。
老人捋捋胡须说:“很好,我们就是要把卓吾的殡葬之事办好给他们看看,我看咱们这么办!”老人说着,声音低了下来。
马经纶眼睛一亮:“好!咱们就这么办!”大家分头准备起来。
马经纶把为自己准备的,一口杉木十三圆的,上了十多遍大漆的棺木抬出来,装殓了李卓吾,并把他的一些著作也平平整整地放在里面;大家捐钱,请城里一位有名的金银匠为李卓吾塑造了一座纯金头像,以表示对他的敬爱。杠房管事的来了,和尚道士们来了,他们要免费为李卓吾出一场大殡。一切准备就绪了。大家决定,不搞“接三”开吊,出殡时,送葬队伍要经过通州城里的东、西、南、北四条主要大街。有位老奶奶担心地说:“咱们的人太少了,如果半路上遇到官府拦截,那可怎么办?”
“不怕”一位小青年拍拍胸脯说,“咱们暗中带些家伙,碰上了就跟他们干!”
卓吾的同乡老人摆摆手说:“不能这样,也不必要这样,我们的人多着呢,他们连一根汗毛也不敢动!”
“我们哪儿还有人呀?”小青年不解地问。
“到时候你就会看到了!”
三月的一天早晨,天气阴沉沉的,当送葬的队伍安排好后,忽然下起了鹅毛大雪,那素洁的雪花纷纷扬扬,仿佛是天地在向李卓吾致哀!四十八名杠夫小心地抬起了棺木,棺罩是特制的,全为雪白色;雪花轻轻地飘落在上面,形成千万颗闪亮的星;罩顶上安放着一个很大的黑黄相间的绢攒花,四个较小的攒花从罩角垂下,庄严肃穆;棺罩前面供着李卓吾的金头像,光采夺目。整个队伍踏着和尚、道士吹奏的哀乐声,缓缓地向通州城走去。
正行进间,忽然,前面出现了一支队伍,这支队伍也是四十八名杠夫,棺木上也有李卓吾的纯金塑像,棺罩也是雪白色,上面也放着黑黄相间的绢攒花,四个较小的绢攒花也从棺罩角垂下来。显然这也是为李卓吾送葬的;接着,后面也出现了一支同样的送葬队伍。就这样,左来一支,右来一支,在快到卧虎桥时,已复成了十二只,成千上万的人接踵而行,浩浩荡荡,如潮水一般分别涌向北门、西门、南门、东门……
本来,当权者在这天早晨也得到了李卓吾出殡的消息,派了几十名衙役、地痞在北门脸儿等候,准备大打出手。忽然有人来报,说李卓吾出殡的队伍在南门,看样子是要从南门进城。他们要去南门,这时又有人报,说东门也有李卓吾出殡的队伍。接着,西边也传来了消息,说西门送葬的队伍已经进城。打手们迟疑了,到底哪个是李卓吾出殡的队伍呢?正在这时,北门的送葬队来了。哎呀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头,他们傻了,呆了,浑身发抖,连城门也关不上了。霎时间,送葬的队伍拥进了城门洞,把这帮衙役、地痞挤倒在地,无数只脚从他们身上踏过去了。这就是有名的李卓吾大殡––––四门进城。
送葬的队伍进入城里后,百姓倾城而出,肃立街道两旁,向李卓吾致哀。
送葬的队伍过鼓楼以后,有三支转向东大街,过了闸桥,又有三支转向西大街,其余的向南奔旧城南门。这时,整个通州城都被为李卓吾送葬的队伍占据了,整个通州城的百姓都在为李卓吾哀悼!
直到午后,各路送葬队伍分别出了东门、西门和南门。他们到哪儿去了呢?谁也说不清。那李卓吾同乡老人呢?也不知去向,连姓字名谁都没留下来。
李卓吾的遗体最后被安葬在城北迎福寺西侧。当时,为了防止当权者破坏,墓地没有起坟,也没有树碑,只是暗中作了标记,直到万历四十年二月,才砌好墓基,把焦竑书写的“李卓吾先生墓”碑立在那里。
鸡 鸣 墙
通州城原分旧城和新城,旧城修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在旧城东南角的城墙上有一座文昌阁,传说在文昌阁下城墙拐角处的城墙内藏有一窝“金鸡”,当人们以砖石投击城墙时,即发出“唧唧”的鸡叫声,成为通州一处名胜。
有一个传说故事是说“金鸡”的。说从前有一个通州人叫潞生,家里非常贫困,没办法,他只好坐船顺着大运河到南方谋生。在南方干了几年,也没落下几个钱,年岁也大了,经常思念家乡和在家的老母亲,就决定回家,坐上了北来的船。当时正兴海运,他很想看看大海,中途又搭乘了海船。不料船行途中,遇到大风,巨大的海浪一下子把船打翻,他也就被大海吞没了……
不知过了多久,他睁开眼睛,啊!这是什么地方,墙是玉砌的,床是银堆的,就连自己睡觉的床都金光闪闪的……,尤其是在一长圆桌上他看到一群“金鸡”,一只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像要引吭高歌;有的像振翅欲飞;有的是在追逐游戏;有的睁着圆圆的大眼睛像是在琢磨来的人是谁;有的……“哎呀!太可爱了!”潞生不由得喊了出来。旁边还有一只小鸡笼,好像用洁白的丝线编织起来的。鸡笼周围是一圈凸出来的花朵,有荷花、牡丹、玉兰、山茶等各种名花。忽然,一阵令人陶醉的香味扑鼻而来,他觉得好像飘飘然置身于仙界之中了。原来这里是东海仙国。这里有数不尽的珍宝。
一个姑娘微笑地走近前来,说:“我们这里好吗?”“好!”“我们大王想把你留下来,行吗?”潞生连忙谢道:“我家有八十岁的老母,无人奉养,我得回家侍奉母亲。”“好啊!难得你有这样的孝心,那么就把这只小鸡笼送给你作个纪念吧!”潞生高兴极了,连说谢谢。姑娘随即把小鸡笼装进一个匣子里交给他,说:“我们走吧!”
他随着姑娘出了宫殿,夜幕已经降临,满天银星高兴地眨着眼睛,但周围是什么样,一点都看不清,只听得海涛在咯咯地笑着。有人说:“请上船吧!”他一迈步,就到了船上,船立刻晃动着走了起来。他慢慢地睡着了。
当他醒来的时候,已是霞光满天。只见自己坐在海边的岩石上,没有船,也没有人,只有灿烂的太阳在飞溅的浪花上跳跃。他精神抖擞地离开海岸。
当他辗转回到通州推开家门时,母亲在床上躺着,已奄奄一息了。他一阵心酸,刚要扑到母亲身上痛哭一场时,突然,装小鸡笼的匣子散发出一阵香味,母亲立刻精神焕发,一会儿就坐了起来,病体完全好了。小鸡笼敢情是个宝贝。他高兴极了,赶快把它收在家里唯一的破柜子里。随后,出门找活儿干去了。
自从潞生回来以后,通州城东南角就有了小鸡的叫声,原来是东海仙国那群“金鸡”随着也来了,住在了城墙里。
日久天长,传说有人带来一只小鸡笼,如果谁能找到它,从鸡笼上拆下一条丝线便可捉到一只金鸡,拆完鸡笼便可把金鸡都逮住。一下子就能变成特大的财主。
本地有个财主听说之后,乐得连觉也睡不着了,他天天吃饱了挺着大肚子到各家去探听。
一天,财主来到潞生家,在问有没有小鸡笼时,他发现潞生的脸上有一点异样,便想了鬼点子,说:“我知道传说有金鸡是谣言,不过我最喜欢小鸡笼、小鸟笼之类的小玩艺儿,我给你一两银子卖给我好了。”潞生总说没有,财主就不断把价钱提高……二两、三两、五两、十两……潞生轰他他也不走,磨叨起来没个完。最后潞生气极了,大声喊道:“你给我一万两我也不卖!”财主一听“不卖”,就肯定小鸡笼在他家,看看屋里只有一个破柜子,眼珠一转,就假装不高兴地说:“买卖不成仁义在嘛!”说完就走了。
过了几天,听人家说:有一天夜里,财主拿着一只小鸡笼偷偷地到东南城角去了,还带着一个大口袋准备捉金鸡。当他一抽编鸡笼的丝线时,真有金鸡从城墙里飞出来了,不是一只,是一群,像万道霞光,把天都照红了。财主刚要伸手去抓,所有的金鸡都飞到他的脸前,一齐啄他的眼睛,财主疼的连哭带叫,满地打滚,一下子滚到旁边的水塘里淹死了。金鸡叼着鸡笼又飞回到城墙里去了。
潞生听说这件事以后,赶快打开柜子找那只小鸡笼,不仅小鸡笼丢了,连柜子板也没了。他搬开柜子一看,墙上有个大窟窿,原来叫财主盗洞偷走了。他用力跺着脚狠狠地骂道:“老财迷,卑鄙无耻,该死!该死!”
此后,再也没有人说捉金鸡的事了,金鸡还在那里“唧唧”地叫着。
实际上,城墙里并没有什么“金鸡”,只是由于城墙结构的关系能在敲击时发出“唧唧”的声音罢了。
金 鸡 阁
关于文昌阁里住金鸡,还有一段传说故事。
过去的通州城都是用城墙围着。文昌阁的城墙外面有一片芦苇池,如果谁冲着城墙砍石头,石头顺着坡滑向芦苇池里,就会听到啾儿啾儿的小鸡叫声。
有个卖小吃的人,天天在文昌阁这儿叫卖。那位说了,卖小吃的有什么新鲜的,那个城里没有啊?不过,这个卖小吃的还真是特别,他的麻花儿甜香脆;烧饼外焦里嫩;油炸鬼香气喷喷的。谁买小吃钱不够了,他总是叫人先拿走,什么时候有钱再说;尤其是他的嗓音,只要他站在文昌阁这儿一吆喝:“烧饼、麻花、油炸鬼——来咳!”全城的人都听得见,他成了人们叫时的时钟。甭看他是做小买卖的,人们对他非常尊重。
他用一只很大的篮子,盛着他的小吃儿。也许是篮子用的年头太久了,破得实在不成样子。破的地方包着布,这一块那一块儿的,篮子和布块被油腻得变了色儿,整个篮子原来是什么样?早就看不出来了,可就这么一个破篮子,还是被人看中了。
这天,他正在文昌阁前卖小吃,一个宽额头,瘦瘦的,长得猴子眼的人磨磨蹭蹭地走了过来。“先生,来点什么?”“我尝尝你的小吃好不好。”“好哎!你尝尝。来烧饼还是油炸鬼?”二人聊了起来。瘦子东拉西扯,扯着扯着就扯到他的篮子上来。
“老哥,你把这个篮子卖给我吧!”
“我靠它做买卖,哪能卖你呢?”
“做买卖不就是为了多赚钱吗?我多给你钱啊!”
“多给钱也不行。这是我祖传的玩意儿!”
“别介呀!我给你这个数。”说着瘦子伸出了五个手指。
“五两银子?”
“对呀!”
“啊?”卖小吃的做梦也没见着过这么多钱呀!今天我这是怎么啦?行!就卖他吧!想着,就把破篮子交给了瘦子。瘦子也将那五两银子交给卖小吃的。就在瘦子要接篮子的一刹那,卖小吃的突然把手缩了回来,把银子丢在了地上转身就走。瘦子急了,哪有你这样做买卖的,说好的事怎么不算了?啊!嫌钱少么?好!我给你五十两!五十两还不行吗?你就是给我五万两我也不卖给你!瘦子在做小买卖的身边左右乱转,做小买卖就是不理他。
做小买卖的嘀咕了:就我这儿破篮子?五两银子?蒙鬼去呗!这五两银子得买多少新篮子?他干嘛非得买我这儿破篮子呢?不对,这里有事,我得问问他。
“那……要买也行,你得告诉我,为什么要买这只破篮子。”
“我有用。”
“有什么用?”
“这我可不能告诉您!”
“不告诉我我就不卖,说了我白送你。”……
瘦子心说,今天我可碰见一根筋了。咳!没办法,告诉他吧!瘦子说:“咳!这文昌阁里有金鸡,我要用这个篮子把它们抓住。”
“用篮子怎么捉?”
“把你这破篮子一烧,这破布中的芝麻粒儿就会蹦出来,这金鸡也就出来了。”
“噢!”卖小吃的明白了。这家伙是憋宝的,我更不能卖他了。这金鸡是我们通州的宝贝!哪能让他盗走啊!
买小吃的笑呵呵地说:“这样吧!今天晚上二更天,我带着这儿篮子到文昌阁,再交给你。”
说着,卖小吃的走了。
二更许,卖小吃的来到文昌阁把破篮子点燃,一团火光冲天而起,只听见破篮子条儿在“哔哩啪啦”的作响;布块打着卷儿在火焰中成为灰片儿;那些曾留在破布片儿里的芝麻粒儿,发出哧啦哧啦的响声在火焰中迸着光亮。一会儿,一只赤金色的老母鸡,带着十六只金色的小鸡,叽叽喳喳地走过来。他乐了,……鸡群从他的眼前飘过。这时,有一只小鸡掉队了,飞到了他的脚下。他把小鸡放在手上,轻轻地托起来,他看着这只小鸡,眼睛乐得眯成了一条缝儿……
这时,瘦子也来到了文昌阁,见着卖小吃的托着小金鸡,失声大叫起来:“抓牢!抓牢!我只要几根儿鸡毛……”做小买卖的哈哈大笑,手一扬,“刷”地一声,那小金鸡展翅高飞,追上鸡群,嘻嘻哈哈地飞走了。
通州城是个宝城,宝城里的宝是有人守着的,谁也弄不走。
后来,人们照样冲着城墙砍石头,依然还能听见小鸡的叫声。
富豪村与二牤牛
通州城以北,有个村子叫富豪村。传说这个村原来有条河叫富河。在很早很早以前,这个地方没有人烟,绿茵茵的草地上,盛开着各种鲜花。在鲜花和草地的怀抱里流淌着一条小河。小河里的鱼群争相逗游。天上百鸟自由自在地鸣唱。草地上各种野兽追逐嬉耍,真如同仙境一般。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有一天,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了一群逃荒的;他们不知走了多远的路,也不知走了多少天。一个个衣不遮体,蓬头垢面,骨瘦如柴,男女老幼相互搀扶着,来到这块地方。他们已经没有力气再往前走了,一个个躺在草地上,再也起不来了。这时有一个人,看到在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条银带子般的小河。他歪歪咧咧地扑上前去,捧起水,喝了一口。水清亮亮甜滋滋的,说也奇怪,水喝下去以后,一下子精神好多了。饥渴,劳累都消失了。他一边往回跑一边大声喊着,“快过来呀!快过来呀!这河里的水能救活咱的命。”他喊着叫着,向人们冲过来。人们从绝望中醒了。他们搀老携幼,踉踉跄跄地扑到小河边,捧起水来喝个够。水喝足了,人们的精神来了,劲头有了,累和饿都不觉得了。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流着热泪,摸着胡子说:“这是老天给我们指点的一块宝地,这条河,是宝河。咱们就在这儿安家吧!”大家欢呼起来。他们用土拍起了围墙,砍了树做檩条,割来茅草苫房顶,在这个地方住了起来。他们和睦相处,男耕女织,尊老爱幼,诚实俭朴,生儿育女,安居乐业。就连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动物看他们心地善良,也不愿意离开他们:鸡鹅不愿意飞走了,给人们看家报晓;那些牛呀,马呀驴呀,原来到处乱跑,这会也都欢欢喜喜地帮助这里的人们干活了。很快,这伙人的日子越过越好。人们为了不忘记这银带子般的小河,救了他们的命,就给这条河起了个名字叫富河。他们爱这条河,胜过自己的眼睛和命根子。
好景不长。一天,小河里的水断流了,人们一下子慌了,没有河里的水,他们没法活呀!他们愁眉苦脸地叹息着,流着伤心的眼泪。
这时人群里走出两个膀大腰圆的黑大汉,这是亲兄弟俩,大的叫大牤牛,二的叫二牤牛。他们的劲头甭提多大了。村里的碾子要搬到村中间去,只见老大把碾框子卸了,两只手轻轻一提,就把碾砣子搬起来;再看老二,往手里唾了口唾沫,一只手就把碾盘夹在胳肢窝下,哥俩儿只用了一袋烟的工夫就把碾子安好了。有个小男孩儿,对爸爸妈妈说:“我看到两头大青牛,把碾子给驮过来的。”人们都纷纷传说这哥俩个是青牛星下界。不是凡人。
大牤牛、二牤牛哥俩儿一露面,大伙的心稍微安定下来。他俩朝大伙一拱手说:“各位父老乡亲,我们哥俩去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妖孽作怪,把河水截住了,我们就是豁出命也要把水夺回来。如果七天以后不回来。大伙儿不要难过,那是我们看守这条河呢!”说完,抬起脚就走。众乡亲争相送寒衣,备干粮。含着热泪像送亲人出征那样,送别二勇士。牤牛哥俩依依不舍地和乡亲们告别。
他俩心急如焚,一连走了三天三夜。这天,他们来到了河上游,老远就看见有个黑古隆冬的怪物阻住河道。定睛一看,原来是个山妖紧紧地堵住河水,正在贪婪地喝呢!哥俩上前吆喝一声,现出了本相,原来是两只大青牛。身子足有三丈多长,一丈多高,犄角也有三尺多长。一齐朝山妖撞来。山妖慌忙用两只蒲扇般的大毛爪抓住一头青牛的犄角厮打起来。另一头青牛,瞪圆了红红的眼睛,用尖尖的犄角狠狠地顶起来。山妖疼痛难忍,跳上河岸。就这样一个前面跑,两个后面追。他们打了三天三夜。山妖离开河道,水就流了下来。但是人们再也没看到这哥俩回来。村里人见到河水,高兴劲儿就甭提了。老人笑,孩子们跳。这是大牤牛、二牤牛哥俩救了全村人的命啊!几个老人一核计,派八个棒小伙子去接接这哥俩,看看这哥俩到了什么地方。八个棒小伙儿走到了河上游,没有见到大牤牛和二牤牛。却见有座山像个大牛头,瞪着眼睛,盯着一座很凶的恶山。大家明白了,这牛头山就是咱们的大牤牛哥变的,那座恶山就是山妖。大牤牛至死化作一座牛头山,看着作恶多端的山妖。再一看旁边河岸上还有一座山,像一头卧着的牛,大家说这是咱们的二牤牛变的。为了保住这条河,二牤牛变成了一座卧牛山,永远永远守护着这条河。这八个小伙子回村后,把见到的情形一说,乡亲们都为失去大牤牛、二牤牛伤心落泪。人们为了不忘他们救命之恩。为了不让这条河再遭磨难,他们把富河的河字,改成豪字。意思是这里的人们永远能过上好日子。后人要永远记住大牤牛、二牤牛的功绩。此后富豪这个村名一直延续到今天。(搜集人:蔺再山 、王冠英)
马驹桥的故事
北京东南四十余里的凉水河畔,有座不大不小的集镇,叫马驹桥。这是因为镇北有一座横跨凉水河的大桥,远远看去,桥身很像一匹玉马稳立水中。提起马驹桥,还有一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呢!
据说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位神仙跨着一匹神马四处游玩。他玩儿遍了神州大地的山山水水,最后,选了一块好地方住下来。这块神仙隐居的宝地相传就是现在永乐店附近的神仙村。
神仙隐居后,心想,我有地方住了,我的马呢?也给我的神马驹找一个地方吧!他找啊找,相中了一个地方。这地方离他住的神仙村不太远,对!就是现在的南神驹村。这里草青水绿,四季分明。据说这个村原名叫南神树。同时,还有个北神树村,都是因为村旁有棵又高又粗的大树而得名。这树是何人所种?长了多少年?无人知晓。两棵树长得一模一样,有三人合抱那般粗。年年月月枝繁叶茂,苍绿诱人,树荫一亩有余。南神树的倒影,能在凉水河大石桥南一户人家水缸中看见;北神树的倒影,能在桥北一户人家的水缸中看见;这两家水缸都在院子里,三九严寒不结冰,三伏天水凉甘甜。一年到头总是昼缺夜满。因此,这两家从不用挑水,也从不搬移水缸。那神马驹春夏住在南神树,秋冬住在北神树。年年如此。随着神马驹的往返,南北神树奇妙的故事出现了。穷苦百姓租种财主老爷的土地,因没有牲畜耕种正愁眉紧锁的当口,不知是谁一夜之间把地耕好了;在秋收大忙,着急拉运时,早起推门一看,或玉米或谷子连秧带穗一齐拉到了家门口。从此,凉水河两岸穷苦百姓的日子渐渐好过起来。租种财主地的人一年比一年少了。有些因天灾病孽贫困交加的农户,走投无路时,都到神树前诚心求告,过不了多久,就能得到神马驹的资助,老百姓无不感激神马驹。
南神树村有家罗姓财主,为人阴险毒辣,财迷心黑,一味地盘剥穷苦百姓,就连他的同姓族人也不放过。他的远房大伯租了他一亩多的薄田,因没儿没女,年纪又大,无力耕种,欠收之年交不起租子,被逼得倾家荡产,住在土地庙里。老夫妇俩没办法,当夜求助神马驹。那天,老夫妇回庙还没有睡下,就听到“哒哒哒”,一阵清脆悦耳的马蹄声。近了,近了,突然,“咴咴……咴咴”庙外一声敲金打玉般的马叫响起。老俩口踉跄着奔到庙门一看,见一匹雪白的马驹满身闪着金光飞驰而去。门前一锭银子刚好交租,赎回草屋破被。从此,老俩口逢人便讲,百般感激神马驹。
这件事传到罗财主耳朵里。罗财主气坏了,这不是堵我的财路吗?不行,不行!我得想办法,好好治治这个神马驹!他气呼呼地回到家里,吃饭不香,坐卧不宁。老爹看他满脸的不高兴,忙问,儿呀,出了什么事呀?罗财主就把神马驹的事说了一遍。老财主笑了,说,儿呀,这有什么为难的,把它抓住不就完了吗?抓住它给咱们拉车耕地,运送金银,这不比咱们棚里那些大骡子大马强多了!”罗财主说:“您说的到不错,可神马驹,来无影,去无踪,怎么抓啊?!”“我有一个朋友,是个和尚,专门憋宝,把他找来,还愁抓不到神马驹?”“真的!好!”罗财主转愁为喜,马上派人、出钱找来了那个和尚。罗财主与和尚当面说定,如果捉住神马驹,两个人平分所获;他还要给和尚一大笔钱。和尚非常高兴。憋宝开始了。和尚先在村子的四周转了转,然后在大神树下停下来。他看了好一会儿,然后告诉罗财主,这大神树就是神马之屋,只要锯倒神树,屋倒马出,正好捉住。罗财主一听,立即派狗腿子扛来了大锯。两个狗腿子开始锯树,不知怎的,那锯声呜呜咽咽,就像婴儿的啼哭一般。锯口开始还流锯末,流着流着,锯末湿了,红了,啊!鲜血!锯口竟然流出了鲜血!鲜血染红了树阴下的土地。百姓闻讯赶来,呼啦啦跪到在树下,号啕大哭。小伙子们挥起了拳头,咬牙切齿。
可是,来不及了,一阵狂风骤起,轰隆一声巨响,大树天塌般砸了下来。那粗大的树身正砸在兴高采烈的憋宝和尚和罗财主的身上,两个人立刻成了肉饼。与此同时,树倒处“刷”地一道金光闪出,金光中,一匹神马驹凌空而起,长嘶一声,驰向西北,临近凉水河大石桥上,马头一晃,一团金光直落大石桥水中,白浪一翻犹如玉树翻花。水声响过,金光再也不见了。从此,大石桥更名马驹桥。南神树没有了,神马驹离去了,村里那些善良纯朴的人们怀念神马驹,盼望神马驹,就把南神树村改名为南神驹。
那位神仙得知消息后,对南神树非常惋惜,说和尚与财主罪有应得。他走了。他要离开这个伤心的地方。离开时她没有带走神马驹,只是说,只有这里的穷苦百姓日子好过了,坏人受到严惩的时候,他的神马驹才会从桥下走出来,那时,他一定来看望他的神马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