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娱乐至上的癫狂
乱有时候是好事儿。小到个人,大到社会,都是如此。英语里有control freak的说法,这种人事事都得有条不紊,一根弦儿总绷着,有点强迫症。有的社会现在也还是整齐划一的(就像我们过去),舒服不舒服,当事人自己知道。感觉舒服的人可能有两种情况:表面整齐,私下里乱;表面整齐私下也整齐的大概是从来就没尝过“乱”的味儿。
据研究,乱是人的天性。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20世纪60年代做过一个测试。把一辆旧汽车摘掉牌照启动引擎丢在纽约校区对面的路边。在“23起破坏性接触事件”后,这辆车不到3天就变成一堆废铁。他又换了一个更高尚的大学城地区做试验。起初没动静,有人还在下雨时走过来把引擎熄了。为推动破坏进程,他带领两名学生跳上车抡起大锤猛砸。没多久,一帮大学生就参与进来。他们跳上车顶,卸下车门,打碎所有玻璃,最后把车翻了个底朝天。深夜,又有3个少年过来,用棍棒把已经不成样子的车体打得更加粉碎。这跟当时美国的社会风气有没有关系不得而知,但津巴多教授得出结论: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汪达尔人(日耳曼民族,公元4-5世纪攻占罗马,后来成为肆意破坏的同义语)。
但凡事皆有度,太乱也不行,可能出危险。所以我们都教育小孩子要懂礼貌,有条理,守规矩。古往今来大概也没有几个父母教孩子:去偷,去抢,去杀人,去放火!但现在的问题是,不偷不抢不杀人不放火之后怎么办?知道不要干这些事以后可能还是不知道该怎样活着,为什么活着。这里头的问题太多,拎出一个最形象的:你愿意坐在宝马里哭,还是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当然,坐在宝马里笑最好,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生不如意之十八九,萝卜白菜保平安,太完美是不吉祥的。(另外,宝马只是个比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里改成劳斯莱斯或宾利可能更恰当。想当年,自行车就是今天的宝马。)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的著名相亲者之一马诺选择坐着宝马哭,并进一步补充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言外之意是,曾经提供过宝马的如果不能继续提供,那就Sorry白白。另一位女相亲者摆明了就是要找富二代,她自觉鼻子很敏感,但只针对一种味道:钱。很多人看节目都是冲着这样的女嘉宾去的。她们的发言都很犀利,有一种赤裸裸的感觉。好像在跳一场道德的脱衣舞。这完全符合节目的精神:娱乐大众。这是时代的一大进步,感谢所有为娱乐事业做出贡献的人士和机构,感谢《非诚勿扰》,感谢芙蓉姐姐,感谢兽兽女士,感谢凤姐,感谢犀利哥,感谢CCTV。
但是,最值得感谢的是我们自己。因为以上人士和机构都是我们捧红的。拿犀利哥来说,一个饱受欺凌,表情漠然的流浪汉,被我们点石成金,加入日韩元素,挖掘出混搭风,从纯美学的角度加以欣赏和把玩,一跃成为网络世界的红人,时尚舞台的新星。可惜,找到亲人、梳洗整理一番之后,犀利哥的传奇也划上了句号。不过,没有关系,娱乐市场上的商品极大地丰富着,有各种档次和品种供人选择。况且我们还在不断地造出新的,因为我们已经掌握了制造这类商品的技术诀窍:多用下半身,少用上半身——更确切地说,就是尽量用腰以下的部位,可以用用眼睛什么的,但别管脑壳里的那堆东西,尤其别用胸膛里跳动的器官。于是,万事万物就皆可娱乐了。
娱乐原本是好的,也是必要的。玩耍是人的天性,生活和社会的种种压力也能通过娱乐释放。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历史上、世界上有些政权或文化对人民的娱乐生活横加干涉,这不许,那不许,制造出种种压抑和变态。所以,我们今天的娱乐来之不易,是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换来的,生活在这样一个自由娱乐的时代和国度是一种幸运。可是,对娱乐的无尽欲望却不是个好东西,因为听任这种欲望的泛滥会导致抽疯。王小波举过一个例子:几位缺德的科学家在海豚脑子里装了刺激快乐中枢的电极,又给海豚一个键,让它可以自己刺激自己。结果它废寝忘食,狂敲不止。用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的话来说,这就叫“娱乐至死”。
所以,还是那句话,凡事皆有度。再好的东西,一过了头就会变味儿。何况娱乐不等于幸福,也不等于尊严。造物主给人身上安的每个零件都是有用的,而且用进废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