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端午节,我国许多地区都有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考究这两个民间习俗的由来,让我们追溯到屈原说起。
屈原,名平,约公元前 340 年出生于江汉流域的楚国,今湖北秭归县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急剧变化的战国后期。屈原出生于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和楚王同宗,自幼聪慧好学,“博闻疆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二十多岁就出任“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根据当时的形势,对内他提出了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修明法制,使政治清明,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安乐。对外他提出联齐抗秦等进步主张,取得一定政绩。
由于他的主张触犯了楚国贵族的利益,遭到楚国旧贵族集团的嫉恨和陷害,怀王昏庸无能,听信谗言而疏远了他。结果楚国朝政腐败,怀王被素诱去,做了三年俘虏,囚死在秦。顷襄王继位后,一向反对屈原的公子子兰做了令尹,屈原在朝廷的地位更低了,先后两次遭到放逐。
公元前 278 年,秦国攻下了楚国都城郢都,屈原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再也无法实现了,在极度悲愤和苦闷的心情下,遂萌以死殉国的决心,于当年五月五日,在汩罗江流入湘江处的罗渊怀沙自沉。
屈原投江后,附近渔民立即驾着渔船前往抢救。《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据《隋书之地理志》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汩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 争归,竟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 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皆然,而南郡尤甚”。当年渔民们争先恐后驾舟抢救屈原的情景,便逐渐演变成了“龙舟竞渡”的风俗,一代代流传至今,成为今日的赛龙舟。
端午节吃粽子(角黎)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屈原。据梁朝吴均《继齐谐记》中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每于此日以竹简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一作欧曲)白日忽见一人,自云三闾大夫。谓回曰:‘闻君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并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上,以五色丝转缚之,此物皆蛟龙所惮。'回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树叶,皆汩罗遗风”。《荆楚岁时记》等文献中也有类似记载,这便是每年端午节吃粽子的来源。
然而无论是赛龙舟,还是吃粽子,人们共同的心愿都是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愿他的在天之灵能够聊以自慰,得到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