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怀宏
悲悯 何怀宏
温和得很,从不批评
何怀宏:1954年生于江西,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学术著作有《良心论》、《世袭社会及其解体》、《底线伦理》、《道德·上帝与人》等。
住在密云水库边的何怀宏,喜欢发呆和走路,除了思考人类的终极问题,每天他还要快走30公里。不论何时,沉浸在思想里,他便马上进入了完全的宁静。
学生们读完他深沉的哲学著作《人类最悲惨的思想》,心生敬畏,不料先生本人却温和得很,从不批评学生。
其人讲课语速缓慢,身材硬朗,一头棕发,经常有学生猜测,他的军旅经历是不是给他带来了点什么———因为在他的眼神里,威严和宽厚交织。
作为“69届初中生”, 何怀宏当过钣金工、翻砂工,还做过更生灯泡,1972年底去塞外当兵,1978年上“五七”干校,他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长大的一批人,这种生命体验让他格外关注鲁迅和俄罗斯文学。
研究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们,需要坚韧的灵魂承受力。比如鲁迅本质上是反快乐主义的,能承受精神的痛苦,特别能承受残酷的灵魂考验,有过基层体验的何怀宏在他们的品格中读到了与自己相似的悲悯。
他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陀氏有一种可贵的问题意识,把时代、永恒、信仰和社会都结合起来了,里面有最切实的社会理论、政治哲学,同时也有宗教信仰和精神渴望。
何怀宏除了审痛,也不缺乏感受爱的能力,在鲁迅这个典型上,他特意把鲁迅与耶稣相比。认为鲁迅是用尘世逻辑出发,主张改造国民性,而耶稣却是以最终彼岸为归宿,以爱感召人类。
他认为,今天的中国需要的是坚定的温和者。最优秀的德性大概是坚韧激情更多地表现为长期沉潜的功夫,而不是一时的兴奋和张扬。
上一页 首页 [1] [2] [3] [4] 尾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