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国学精华 >> 神州记事 >> 张崇先 通州城里的回族高跷会
  • 张崇先 通州城里的回族高跷会
  • 来源:原创 作者: 运河杂志 日期:2012/5/22 阅读:1896 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通州城里的回族高跷会

     

    张崇先

     

    高跷会是汉族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其历史悠久,世代相传。通州十八个半截胡同的回族高跷会可以追溯到咸丰年间,当时通州四乡八里花会活动极盛。十八个半截胡同有个开炸油鬼铺绰号叫“金四抱”的回族人冲破各种阻力,在现在的莲花寺东北一带组织过高跷活动,是当时的会头。后来他的儿子金汇川不惜钱财资助过高跷会活动。回族高跷会有150年历史了,是否起源更久远则无从考证。

    十八个半截胡同的回族老人都说回民高跷玩意儿是跟南关的汉族兄弟学来的,无论锣鼓套路,人物造型还是特技表演高亢唱腔都很相似,出会时双方角色调配使用。通州高跷有文跷武跷之分,回族地区高跷则以文跷为主、舞蹈和唱功见长,武跷也有优秀表演。文跷腿子28寸至32寸,由12个角色组成。陀头(大头形)是走会的领头。上身穿黑缎子紧身短袄,绒绳十字绊,腰系杏黄色超包;下身黑缎子长裤(俗称衩),头戴长发披肩,前额佩戴排镜或月牙箍,手持双木棒。小二哥:上身穿葱心绿短袄,粉红色疙瘩绊,粉红色衣边、袖口;下身穿粉红色长裤,头戴童子冠,刘海发型。左手腕挎柳编小篮,右手拿马鞭。武扇:上身穿鸭蛋青绣花衬氅,腰系红丝绦,外罩红缎绣花外氅,敞穿,头戴红绣花公子巾,鼻下戴戳髯,髯头有小红色绣球,手持中折扇。文扇:上身穿黑缎绣花半长袄,搯金边走金线,下身穿黑缎绣花裤,头戴发髻,上有小元冠别着针和半根色线。渔翁:身穿浅黄色大襟长袍,腰系紫色丝绸搭布,头戴白毡帽外套草帽圈,帽圈内缝靠色布衬,前沿绣万字,戴白满髯,手持长竹渔竿。樵夫:身穿深蓝色绸缎短袄裤,腰系黑色板带,头戴六棱壮帽(也有戴蓝毡帽外套草帽圈的)腰别木制板斧,肩担木制扁担(右手扶)两头捆短稻草。锣鼓四件:头鼓叫丑鼓,二鼓叫俊鼓,二人服饰一样。全身黑缎子夜行衣,白纽绊、白走水,头戴马尾透风巾(上缀各色绒球),前佩茨菇叶,右腋下放腰形长鼓,鼓用红绸系着套在右肩上,双手拿鼓槌(备一根别在腰间)。头锣叫丑花,二锣叫俊花,二个服饰一样。身穿浅绿色绣花紧身短衣裤,腰系红色丝绸腰巾,头梳发髻,戴珍珠绣球冠,左手拿小铜锣,右手拿锣楗(备一根揣在怀中)。渔婆:上穿粉红色绸衫,外披蓑衣(丝织黄色穗),下穿粉红色内裙,外套白色长分裙,头梳发髻,戴长圆花穗花冠,肩背渔篮。膏药:上穿黄缎暗团龙马褂,下穿大红色长裤,头戴红缨帽。左手拿黄色布制膏药幌子,右手指套铁制串铃。

    回族高跷会演员化淡妆,不勾脸。12个角色分四打、四唱、四跳。四打:锣鼓四件打锣鼓经。四唱:指渔翁、樵夫、文扇、渔婆的唱功。四跳:指陀头、小二哥、武扇、膏药的跷功。

    旧时,回族高跷会的演出主要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六,元宵节、二月二等,在街上道路宽敞的店铺前表演,称“踩街”。不参加庙会进香拜神。新中国成立迎来了回族高跷会的兴盛时期,南到王恕园庙(现供电局宿舍一带)北到城门脸(原花丝厂一带),西到新街、大关庙(原中仓派出所附近),东到蛮子营(原一驾校附近)都有过他们的精彩表演,在当时的通州城享有佳誉。回族高跷会配合政府的政治宣传,在“庆祝解放”、“抗美援朝”、“宣传婚姻法”、“除四害讲卫生”、“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等重大活动中均有出色表演,活跃着一批高跷会的爱好者,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叶。他们中有王永海、马振荣、宛恩元、马永善、古清、张玉甫、张春芳、山茂、张殿良、杜大鹏、马振刚、李世霞、王河、张全、李恩奎、马殿永、居桂喜、谭寿福、李德玉、杨凤文、闻春英、杜一田、马永才等,目前健在的有马永善、马殿永、居桂喜、谭寿福、李德玉、张全、杜一田、马永才。马永材年龄最小,1940年出生,家住南街太平庄15号,原通县修建队退休职工。其父马德福(18961990年)曾是高跷会会头,在群众中很有威望。马永才和大哥马永善以及他们的儿子马全瑞、马全义、马全生、马全庆祖孙三代都踩过高跷,现在家中仍存有高跷用的服装头面,锣鼓四件、高跷腿子,其中一对腰鼓祖辈时就使用,距今有近百年历史了。19871月马永才、何玉书组织的高跷会曾被邀请参加北京市首届“龙潭杯”民间花会大赛,并获得了奖杯。

    据刘树德老人回忆,回族高跷会有约定俗成的会规,一切服从会头指挥,对群众是“子弟玩意儿,茶水不扰”。出会前演员要到会头家聚齐,做好准备工作。时家中大门紧闭,门外观众已经急不可待,翘首企足。当文扇唱一句:“唉,谁买我小二哥的花红豆咧?”锣鼓打三撮,开门出会。前面是会旗:红绸缎长幅上镶黄字“回民高跷队”;接着是门旗:红绸缎镶黄字“辕门”两字,方形两面举成X型;后面是方形兰绸缎镶黄字的“教门”旗,它是全队的指挥。年节街上走会时会遇其他地方的花会队伍,有“让会”、“挡会”的规矩,如果在一条街上表演时,遇到其他花会走过来,对方督官(会头也叫督官)要到我会督官面前,左手握旗杆中间,右手扯旗右上角,弯腰单腿打千说:“督官您多虔诚。”我会督官则回答:“您虔诚。”“让会”我会演员靠街道一侧排列,闭锣鼓,拱手行礼。对方敲打锣鼓以示谢意,顺利通过。如果我会要通过闸桥去北大街表演,恰巧闸桥正在表演舞狮花会,挡住去路叫“挡会”。这时对方要看你有什么技艺,我会的小二哥出队到对方场地,用马鞭抽打狮子(示范性),其鞭术是一打头、二打尾、三打腰、四打腿、五打狮子滚绣球。对方拱手行礼,表示谢意“让会”。解放初期,回族高跷队在东大街与东关高跷队有过相遇,双方发生误会,经会头协商后回族高跷队站在马路北侧一字排开“让会”。两天以后,东关高跷队专门派人邀请回族高跷队到东关演出。从赵登禹大街到蛮子营,高跷队一直舞到深夜。回家时东关高跷队的会头和群众在护城河石桥上点起火把为回族高跷队送行,场面甚是壮观感人。

    走会时回族高跷队的演员按顺序紧跟着“教门”旗后行走,锣鼓打行鼓。在街上遇有摆茶桌场地宽敞适宜表演时,“辕门”旗由X型变Ⅱ型。由陀头,小二哥躜鞭打场地,锣鼓随之变化。陀头要打数样棒路:开路棒、拨浪鼓、左右盘肘、蝎子勾、探海等;小二哥有多种鞭法,打出几趟后,蹲桩、抱月、背剑、劈岔,二个一同下场。这时武扇上场。高跷会是哑剧,武扇要用72把扇子功挥、转、托、夹、合、遮、扑、抖等将9个角色分别逗打到自己方面来,即兴表演,双方不得沾衣捋袖。听“啪”的一声,只见武扇左手敝开外氅,摆出一副大架门,开扇前行十余步,调转身来面向文扇,边行边舞,锣鼓配音。二扇共舞,舞姿有掸裙、扫裙、摘头、戏粉等犹如彩蝶飞舞。文扇被逗下场后,武扇舞到渔翁面前,渔翁将渔竿别在身后用胸前的长髯表演、有爱、搂、摊、甩、喷等髯口,然后再用渔竿表演有:正钩,反钩、甩、棚、背、扛竿等俗称“八样髯,八把竿”。接下是武扇与樵夫用扁担的对舞,舞姿有刮风,下雨、轻担,重担俗称“风雨轻沉”。还有一种舞姿叫“扁担换肩”:扁担由左肩颠倒右肩而不用手扶,可见樵夫的扁担功夫。渔樵的表演舒展大方,刻画人物生动细腻。紧跟是武扇与锣鼓四件五人表演的四方斗,锣鼓攒心等,在锣鼓节奏铿锵有力热烈气氛中下场;渔婆的表演比较简单,双手分裙,左右遮挡面部,被武扇引下场。最后压场的是膏药,他表演的是跷功,一些高难的特技绝活,如鹞子翻身、铁板桥,跳八仙桌,要具备过硬的腰腿功。十八个半截胡同的高跷,12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独特技能,宛恩元(生于1924年)是武扇,他文武兼备,扮相好,舞姿好,逗的好;舞起来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缭乱。杨凤文(生于1925年)外号“舍命杨”扮膏药。十几岁时经常和马殿永、李恩奎在城墙空旷无人的马道上踩高跷练习腿子功。有一天,他在城墙上练习倒立后,又练蝎子爬,伙伴提醒他注意城墙边有一块城砖已经松动,他满不在乎,果然一手扶在松动的砖上,连人带砖一块掉下来(城墙约5米高),只见他两根腿子(杉木制)直戳进城墙角下的泥土里,本人安然无恙,在场的伙伴虚惊一场。由此得来“舍命杨”绰号。他表演的跳八仙桌:一张八仙桌上放板凳(约1.4米高)他在板凳上倒立后跳下八仙桌,左右两个鹞子翻身之后劈岔,紧接着数个蝎子爬;紧张又惊险,围观者水泄不通,欢声雀跃,拍掌叫绝。

    回族高跷会的唱功是在12个角色表演之后开始的。有独唱,对唱,群唱,无管弦乐伴奏,偶有打击乐附和。虽然是口传下来的民间秧歌调,但唱腔讲究,长调高亢,鼻音浓重,尾音干置,属于“高腔”,和南关高跷会唱法一样,与其它地区则有区别。受北方戏曲和曲艺的影响讲十三辙,有辙有韵,有板有眼,吐字清楚,百听不厌。有的人专门听秧歌。唱段;“哭马”、“卖马”、“托梦”、“探庄”、“打庄”、“打渔杀家”、“醉打山门”、“渔樵耕读”、“百山图”、“百花名”、“百药名”、“十里亭”、“十针扎”等。张韵笙(生于1895年)人称“渔翁张七”与张德福人称“柴翁张老伯”的“渔樵对答”声音高亢、韵味醇厚,嘹亮动听,倾倒了无数观众。他们的侄子张殿良(生于1923年)、张春芳(生于1917年)酷似前辈的扮相,传承了前辈的技艺,表演的“渔樵对答”声情并茂,使在场的观众鸦雀无声,犹入其境。事情虽然过去几十年了,胡同里的回族老人提起他们来仍津津乐道,赞口不绝。

    当武扇“啪”一抖扇子再猛的一合扇子时,12个角色的群唱把唱功推向高潮。有一段群唱叫“八仙庆寿”:

    陀头领唱:一块浮云遮蔽天,八仙庆寿在云(拉长声)

    群唱:端来,你看这各路的神仙哟王蝉、王鳌挎龙虎么太平年,后面跟着李大仙呀太平年。

    陀头领唱:寿星啊,骑鹤在云端里。

    群唱:走喽。一朵莲花呀,一呀朵梅花呀,花开一朵梅花落噢噢。

    还有一种叫“砸皮歌”不是唱而是喊,没有现成的唱段而是现场抓哏见景生情,幽默滑稽,常令人心领神会而哈哈大笑。

    回族高跷会深受群众喜爱,表演兴头上常有店铺挑出丈八尺红布为喜爱的角色披在身上叫“披红”。回族高跷会表演者多数是普通百姓,所需经费主要是购买服装,行头、锣鼓之类也是回族群众自发攒来的,到今天仍传着马老伯(马德福)卖一袋棒子买行头的故事。作为高跷会的会头出钱费力,不图别的,只因为热爱。他们平时操练年节出会,自娱自乐,增加了生活乐趣,使得高跷会这个民间舞蹈艺术得以继承和发展;也为回族同胞的节日生活增添了热闹气氛。

    “文化大革命时期”,民间花会因涉嫌“四旧”而遭冷遇。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使高跷会得以复苏。马永才、何玉书等曾在通州镇白将军胡同居委会的领导和支持下,恢复过活动和演出,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终因演员年事已高,年轻人忙于工作,没有能够再组织起来。

    附一

    《十里亭》唱段(江阳辙)

     

    一轮明日照西厢,               

    二八佳人莺莺红娘;             

    三请张生来赴宴,               

    四顾无人跳进花墙;             

    五更天明夫人知道,             

    六花板审问莺莺拷打红娘;

    七情追出姻缘事,

    八月中秋莺莺降香;

    九月张生去赶考来,你看

    十里亭哭坏了莺莺急坏了红娘。

     

    附二

    《渔樵对答》唱段(江阳辙)

     

    樵:一副绳、扁担一条、斧一张。

    渔:一钩竿、渔篮一个,肩头扛。

    肾弟你这几天没见可倒好?

    樵:兄长你身体可倒安康?

    为兄长带来半瓶白雪,

    你同我万松岗上躲热乘凉。

    渔:渔翁闻听抛锚下船头里走。

    樵:俺樵夫肩扛扁担走慌忙。

    只见那遍地五谷田苗发壮,

    一阵阵奇花异草放清香。

    前行来至松棚树下,

    果然是八节长春好地方。

    拱手相让太湖石坐,

    鲜桃果品摆在中央。

    你一杯来我一盏,

    咱二人划拳行令快乐非常。

    只见那碧镜清泉红登登日,

    露飕飕青山叠翠忙。

    月牙河鹭鸶轻装鸳鸯戏水,

    树林内猴兔来往,鹤鹿成行。

    渔:咱二人赏花饮酒一时快乐,

    总不如手捧牙笏独立朝纲。

    治国安邦扶明主,

    挣一个名扬四海万古流芳。

    樵:老仁兄莫说小弟青春年幼,

    有两辈古人细说端详。

    甘罗十二成为宰相,

    周瑜十三陪伴君王。

    渔:太公八旬渭水垂钓,

    若梁灏八十二得中状元郎,

    人有旺运分迟早来何必心逞强。

    樵:老仁兄之言小弟我醒悟,

    似你我砍柴打鱼命里该当。

    讲今比古天色晚,

    正响午的红日坠落山岗。

    合:二人说罢忙站起来,

    你看,我回我的茅屋,你奔长江。

    (在整理回族高跷队活动材料时得到刘树德、山郁芳、王恩福、何宝臣等前辈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2005410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毛泽东写于清明节的新《出师表》    2470 次 2010/10/28
 张洪林 孙连庆 《潞河督运图》价值初探    1783 次 2012/5/22
 民国十大先生 用教育救中国    10422 次 2012/9/28
 血腥的“床笫之战”—人类婚姻的历史    16993 次 2008/3/9
 张来源 通州的洋车行(外一篇)    1927 次 2012/5/22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