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和两位与北通州有关的人
李颖霖
一本32开白素封面的书,书由正楷署端,名《北通县第一区平民借贷状况之研究》,此书是旧北京燕京大学的一位研究生写成的论文,完成于1933年6月,并于同月出版发行。
书的作者对当时的通县第一区(注:现在的通州区城关镇)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论文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社会状况与平民的生活状态。作者强烈提出了反对高利贷对平民的榨取,并提出创立农民银行,提倡建立合作社,鼓吹农村投资等一系列改革建议。要求当时的政府,洞悉民间疾苦,必思有以铲除之,改善之。
本书对大运河北端文化的产生基础人群,做了通详的介绍。是研究大运河文化在民国时段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一、现将该书部分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人口
1935年通县第一区分为12个乡,共有住户6133户,人口35072人。其中男性18558人,女性16514人。
(二)工商业状况:
工业有织布厂两个,粮业64家。由于运河水路通畅,不受时局影响,故此当时的通县面粉价,较北平粮价每袋面廉价五分至一角。
煤炭业30家,都靠近东、南两车站,南站煤之销路范围多在城内与附近乡村。东站之煤,其销路沿北运河流域上至顺义,下达武清、三河、香河各县,销路广阔,故此行业蒸蒸日上。
其它各业亦属发达。商店分25个公会,共449家店铺,非会者226家。不在公会者多为小杂货铺和烧饼铺。
各商业公会和店铺数量如下:
布业公会 20家
粮业公会64家
杂货公会70家
煤业公会30家
药业公会11家
鞋业公会9家
首饰业公会9家
烟卷业公会20家
旅店业公会32家
饭店业公会15家
钱业公会8家
当估业公会10家
锡铜业公会11家
铁业公会7家
烧锅业公会16家
竹本业公会19家
澡堂业公会7家
染踹业公会10家
自行车业公会10家
山货皮麻业公会10家
油果业公会8家
牛羊肉业公会11家
鲜果业公会11家
肉业公会16家
斗业公会15家
(三)农业及土地:
第一区含有城市乡、半农村和农村乡三种。城市乡之居民业农产者甚少,其有以农为生活者,又皆属地主。半农村乡之居民种地者固有,而以种菜园者较多,做苦工生活者较多。农村乡的居民,完全以农业占大多数。
三种乡的统计状况如下(城市乡、半农村乡、农村乡)
城市乡5个,住户3402户,农户235户(在在4、5、6、7、8乡,百分比9.5%)
半农村乡5个,住户2255户,农户495户(在1、2、3、9、10乡,百分比21.4%)
农村乡2个,住户228户,农户416户(在10、12乡,百分比54.8%)
三种乡的地主与农工的比较如下:
城市乡地主235户,农工0户
半农村乡地主290户,农工190户
以上农业以产玉米为主,大豆、芝麻次之。该区农场较多,如复兴庄之公合牛奶场,南街的郭记羊奶场,西街杨记蜂场,北关有鱼坑3家,东关有鱼坑2家,城内西海子鱼坑1家。产品销本地十分之一,销北平十分之九。
(四)教育与宗教
该区教育较完善。中等学样有四所,即潞河中学、富育女学、省立十师、省立第六女师。有小学十三所(从简),该区曾于1929年创立教育馆于中仓,此外尚有乡村师范一所。
宗教方面,各区宗教分布明显,第七乡回民住户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二。建清真寺于牛市街(即现在的回民胡同)。第十一乡全乡信奉其督教者占百分之九十五,设证道堂于新城之南仓,其它十乡属各种教派的人也很多。
(五)平民状况:
本区平民分约8类:人力车夫、小车夫、农工、瓦木工、船夫、“等闲”、娼妓、叫卖及摊贩
就以上8种平民的情多有描绘,现摘述如下:
1、人力车夫:计有五种
日用车:车主自备雇用车夫拉车(全区5户)每月工资8元。
包月车:车属车夫自有,雇主与车夫言明包月,约定期限内,车夫不得外揽生意。雇主按月付工资约每月12元。
自置车:车属车夫自有,每日在街市自揽生意,日平均收入6角5分(全区240辆)。
货用车:车由车厂主每日租车与车夫,车夫每日向车主交纳车份,平均50枚铜钱。此类车夫因有车价负担,故揽生意不敢抬价,日平均收入不及6角。全区有租车厂四处,拥有车107辆。其中:王家35辆,居家35辆,朱家33辆,白家4辆。
印子车:通县有印子车35辆。车主用放印子的方法,把车交于车夫,即在一定的期限内,车夫向车主每日交还车份,到时车主将车之所有权转给车夫。此种车多属旧车,其值不过70元左右,若按印子放出,以一年为限,每日可得3角,年终可得108元,其值50元者以一年为限,每日可得2角5分,年可得89元5角。车主既可多多车份,车夫又有望车的所有权转让。好在车价零星摊还,血汗之牺牲,在所不计。
小车夫:小车即旧式单轮推车,专供运货之用。从业219家,大多为回教徒。皆居于第七乡,彼此营业上有一定团体性,不得自由竞争揽活,雇主雇车时可通知任一小车夫,约定车辆、日期、路程、车价、都可代为招集。忙时每车夫日可进1元2角,闲时分文不进,生活很苦。
农工:通县有农工289户。分长工、短工两种。长工每年可得工资30元,短工每日3角,每日三饭两菜,皆由雇主准备。
农工分忙闲二季。忙季自三月至十月,闲季自十一月至二月。长工活计,无论忙闲,皆有保障。短工则不然,闲季无资可入,有能力者,可转它业,否则贫穷异常。
瓦木工:全区有瓦工283户,木工67户。瓦工有大、小工之别,大工是使用瓦刀的出师工匠,小工皆未出者,只能和泥搬砖之用。大工每日工资5角,小工每日4角。
瓦工因天气影响,故春秋较忙,冬夏较闲。木工每日工资5角,不分大小工。
木工忙闲季节,除与瓦工相同外,手艺较好者,在淡季可在木工厂、寿材铺、家具铺找到活计。
船夫:通县一区操船夫工作者甚多,当时有256户。大多居住在县城北关、东关。生活较它种行业较好,其工资年薪120元以上,月薪每月8至9元。其工作时间,自三月上旬起至十一月中旬止。在冬季河冻之时,无工作可做。除有人能谋它业,闲时,大多船夫异常贫困。
“闲等”:闲等是阶级之代名词,指无业之民,每日在街头巷口等候工作。这部分人包括婚丧嫁娶之杠夫、吹鼓手、轿夫、打执子者等。这些人皆集聚第二乡等活,有112户,工资以路途(远近)每里打执事五枚钱,轿夫十枚,吹鼓手以每日计四角。
娼妓:通县旧时妓馆林立,时过境迁,从1918年后,亦随之衰落。小班(头等)、茶室(二等)并无一家,仅存三、四等集中于校书里(今名:新德巷)。妓院三等有六家:品乐(院名)有妓女8人,东三顺8人,全风7人,玉顺4人,云和5人,德福6人,共38人。四等有五家:双乐2人,双凤4人,永顺5人,桂合2人,二喜1人,共14人。
这是此业的表面人数,实则近中仓、南关、西海子之暗娼,有增无减,从此业者,多为经济压迫所致。
叫卖及摊贩:此小商人居多,全区叫卖者398户,摊贩204户。叫卖者资本1元至30元不等,摊贩资本4元至百元不等。
以上之状况,即可看到北通县城镇社会的平民概藐和了解到他们的基本生活状况。笔者摘记综述,挂一漏万,只此一斑。可见本书的资料价值,不余言表。
除此之外,本书还对印子钱、私人债、钱会、押当局对平民的榨取,做了深刻的调查。这里笔者就不一而足做过多述说。
二、本书作者:
本书的作者是吴志铎先生。关于他的个人情况,由于历史时间较长,留下资料较少,只知简状如下:
吴地铎,通州人,1920年前就读于通州潞河中学,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在燕京研究院编的《燕京大学人物志》第二辑426页第四排名中,有他的名录。
1925年他毕业于燕京大学,即返母校潞河中学任教职,教学之余,吴先生喜欢览读报刊杂志。偶于1926年10月7日读《银行月刊》第6卷10号,见所刊载的曲殿元所作《北京小商人及中下社会之金融机关》一文,深有感触,立志研究中国高利贷之问题,从此广览报刊杂志,见有关资料,广为收集搜剪,以量而言之,相当可观。
1931年秋,借潞河中学休年之期,又入燕大研究院继读。1931年提出论文大纲。在卫挺生、代乐人、陈其田三位先生的指导下,于1932年1月完成论文初稿。又在文国鼎女士的赞助下,译为英文。1935年6月北平燕京大学经济系将吴先生的《北通县第一区平民借贷状况之研究》正式出版发行。
三、本书作序者:
本书作序者卓定谋先生,也是一位与北通州极有关系之人。
卓定谋:字君庸,福建闽候人,是著名学者林微音女士的三姑林 民的丈夫。曾留学日本,在北通州首创建农业银行,并在该行工作二十余年。1917年著有《银行事务解说》一书出版。其它出版物尚有《章草考(近十品)》。
1935年卓先生在燕大授课,始见吴志铎先生,为他论文所感动。卓先生曾从事北京市府所创办之市民小本借贷处工作一年。一年终日与一般小农、小工、小商相接触,深悉平民之疾苦。对吴志铎先生之书大加赞扬,故乐于作序。
吴志铎和卓定谋两位先生,都是对北通州做过特别贡献的历史名人。应入《通县历史名人录》,只是留下个人资料太少。望读者见到相关材料补录之,此通县幸事,运河幸事。
2006年运河文化节
写于双影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