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花招
——刊登在大报和著名网站上的劣质小说
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小说何谓劣质?请先阅读:
郊区开往市区的无人售票公交车上,车门开了,一大群赶着上班的人和挑着担子背着包袱的外地小商贩蜂拥着挤上车来,投币声和刷卡声嘀嘀嗒嗒响成一片。 该上的上完了,关车门。司机冲一个小个子乡下人喊:请自觉投币! 小个子的乡下人理了理肩上挎的小木箱,把手中的木凳往地上一放,坐下,很反感地盯了一眼司机,想说什么,但忍住了。从他衣服上闪闪发光的黑色油痕和他随身携带的板凳和木箱我们看得出,他是一个刷鞋匠。 司机并没因他的反感而放过他,嘴里又说了一声:大家没有投币刷卡的,请投币刷卡。嘴里说是大家,但眼睛只盯着刷鞋匠。刷鞋匠有些不自在了,他扬起头对司机说:“我投了的。” “投了怎么没听见响呢?” “是纸币!” “哼,纸币,这些乡下人……”司机冷笑着摇摇头,开始发动车子,准备出发。 这时,出乎他预料的一幕出现了,那个看起来一巴掌打不出三个屁的小个子乡下男人突然跳起来说,乡下人怎么了?乡下人就该被你怀疑?乡下人给钱坐车还要看你的白眼? 司机出乎预料地遭到反击,有点懵了,他把车熄了火,扯下手套,回过头来准备认真地和刷鞋匠吵一架。乡下人怎么了?乡下人了不起?乡下人坐车可以不给钱?你看你们那伙子人,上七八个人,投一两个硬币,还有五毛甚至一毛的。我还冤枉了你们不成? 刷鞋匠说,别人买不买票我不知道,我投了币买了票,你就不能冤枉我!刷鞋匠蹭地钻到驾驶台前,一把抢下车钥匙,大叫着,把钱箱打开,验钱! 车上的人们因为上班快迟到了,焦急地跺着脚说,算了,我再投一元钱,求求你,开车吧! 刷鞋匠梗着脖子说,今天一定要开箱,看看我到底投钱没有? 不一会儿,110来了,警察对刷鞋匠说:就算你买了票的,别闹了,行不? 刷鞋匠梗着脖子说:不行!得开箱! 警察没办法,就对司机说,你就把钱箱打开吧!遇上这犟人了,你还真没办法。 司机说,钱箱贴了封条的,只有公司的财务人员能打开。 警察给公司打了电话,半小时过后,公司一个经理和财务人员赶来了。经理说,这不是瞎胡闹吗?这么一箱钱,你就能认出你那一块? 刷鞋匠从口袋里扯出一个牛皮纸做的钱包,里面整整齐齐地排着几张一元面额的钞票。他说,你查,里面保准有一张钱像这些钱一样,左上角有一小块黑胶布。 经理从钱箱里果然找出了一张左上角贴着一小块黑胶布的钱,说,对,是有这么一块。好了,我宣布你是投了币的。 刷鞋匠梗着的脖子一下子软了,他得意地冲司机一扬头说:“听着,是……投……了……的!”声音中竟带有几分哽咽。 车继续开。我蹭到刷鞋匠旁边坐下,问他,你咋想出这招的。刷鞋匠说,如果你遭怀疑和挨白眼的次数和我一样多的话,你也会想出来的。 你这可是毁损人民币啊!是违法行为! 不碍事,能抠掉,一抠就掉! 刷鞋匠一面说着,一面很认真地抠下一块,给我做示范。
这时,又一站到了,又一大群人涌了上来,司机想说什么,喉头动了几下,但终于什么也没说出来。(注@)
《江南时报》 (2006年01月23日 第十五版)
(注@):最后一段是从其它报刊摘取补充,标明出处是《南方周末》(2005年),但是已不能从《南方网》查到。
|
笔者认为,小说的价值取向和是非曲直的评判都发生了错位。刷鞋匠只因为司机对他是否投币有误解(其实也没有直接说他不投币),他就暴跳如雷大声嚷嚷抢夺准备启动的公交车的车钥匙,强迫开箱验票。这种行为显然是妨害了公共秩序,扰乱了公交车的正常运行。但是110来了,警察也是如此之低能,不懂法律缺乏常识,不是当务之急让车辆马上启动恢复正常运行,而是配合鞋匠要求司机开箱验票。未成,又招来公司经理与财务人员,任其胡闹下去,瞎折腾。
显然,小说用意是讴歌鞋匠贬斥司机。这真是让人啼笑皆非的严重错位。但是点击百度却发现有那么多的报刊和网站转载该小说,如《人民网》、《江南时报》《杂文选刊(上半月版)》等等,它的源头是《南方周末》。还有不少同样是非不分的文学评论,如《赖林·美术学院》(见http://wenku.baidu.com/view/2d0693dcce2f0066f533220d.html)评“公交司机是一个武断、脾气躁,小市民心态的人物”。
并且小说发表虽然已有时日,还持续产生着不良影响,更是有人良莠不分,让它堂而皇之进入教科书,如《语文知识》,还编成高中语文科的“现代文阅读题”,见诸铺天盖地的高考练习题,遍地开花于高中各年级的月考、段考、期考试题。谬误流传着,歪曲着,误导着······
试列一两题
1. 本文第一段对公交车内环境的描写,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小说的开头成功地运用社会环境描写,这样写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笔者点评】小说开头环境描写严重脱离实际,公交车入门过道只能单人行进,或投币或刷卡只能单独依次进行,哪来“投币声和刷卡声嘀嘀嗒嗒响成一片”之景象? 纯属胡编乱造。所谓“成功地运用社会环境描写”岂不瞎说? 可见小说不仅思想内容不可取,艺术表现也很蹩脚。
2. 小说结尾写到,又一站到了,当又一大群人涌上来后,司机想说什么,喉头动了几下,但终于什么也没有说出来。你认为司机想说什么呢?为什么“终于什么也没有说出来?”
【参考答案】司机可能本来想针对这一大群一拥而上的人中挑着担子背着包袱由郊区赶往市区的外地商贩等“乡下人”说一些提醒买票的话,但终于认识到这种歧视乡下人的行为是不对的,因此终于也没有说出来。结尾的补叙体现司机思想的转变和觉悟的提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可以说小说结尾巧妙。
【笔者点评】司机“说提醒乘客买票的话”就是“歧视乡下人”?那么无人售票公交车由谁来监督乘客投币呢?又由谁维持车辆运行的正常秩序呢?司机之前已说过“你看你们那伙子人,上七八个人,投一两个硬币,还有五毛甚至一毛的。我还冤枉了你们不成?”面对这一事实,现在,“司机想说什么,喉头动了几下,但终于什么也没有说出来”,考题却硬要学生回答说是“体现司机思想的转变和觉悟的提高”,岂不牵强附会?
我觉得司机面对警察和公司领导钻进鞋匠“做局”的圈套,他实在是有太多的无奈,他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小说也构不成啥“绝招”,题为“做局”或“耍花招”是否更合适些。
耍个花招就能把公共秩序搅乱。鞋匠值得颂扬吗?小说的主题对构建和谐社会究竟有多少进步意义?
20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