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漕运码头》读后感
生在通州长在通州,对通州文化的了解却少之又少。
上初中学历史,讲到世界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时,第一次知道通州还是大运河的源头!骤然间,如同自己也被载入了史册一样又喜悦又自豪,下意识地就挺起了小腰板儿。
小孩子就是小孩子,体会不到乡情在人生中价值几何!想不到该多了解一些家乡文化。
上高中学画,运河边是常去写生的地方。对这样一条河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岸边的荒芜与河水的污浊上。
上大学的四年间,几乎再没忆起它甚至再没机会见过它。
工作后的某天,去文化馆探望老师,递给我一本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运河》杂志,翻开散着墨香的扉页,王梓夫、张宝玺等一大批土生土长的通州作家在这里讲述着大运河边的故事……
我对运河,才重拾了一些记忆和想去看看她的愿望。
一个晴朗的午后,与朋友相约着看看落成不久的运河文化广场。呵,这里早已是另一番天地!广场西倚运河东岸,南临通胡路,恰恰在百里长安街东起点、京杭大运河北起点的好地方。广场东面是通州区着力打造的运河旁经典社区,不仅道路宽阔通达,餐饮健身娱乐休闲一应俱全。且不说广场的水幕如何磅礴,雕塑多么壮美,也不说社区交通如何便捷,环境多么幽雅,单是岸上拂过的浸凉的风,还有那波光粼粼的水就足以让我在那一刻爱上她——运河。
年轻人的爱浮光掠影,远未了悟爱的真谛。
机缘巧合,运河母亲给了我这个运河边长大的孩子了解她的过往的机会。说到此,不得不提王梓夫老师——《漕运码头》的作者,恰恰是他,是他的《漕运码头》让我萌发了了解母亲的渴望。
初识王老师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上,用餐的时候他正好坐在我对面,朋友略带玩笑地介绍:“这就是《漕运码头》的作者,大名鼎鼎的王梓夫老师。”“这样,下次再见面儿我送你一本书。”我怔着不知说些什么,心底里暗想:我一个小孩子,您一个大作家,我可不敢奢望有什么下次。
意外的是,不久后的一次聚会上,果然又见到了王老师。更意外的是,他果真从口袋里拿出一本《漕运码头》,翻开扉页写下“李娜小友雅存……”接过题字签名的书,真是有些受宠若惊。“王老师,您别看我在通州长大,对通州对运河还真是没什么了解,这回好了,可以好好学习学习,就从读《漕运码头》开始吧!”我半开玩笑半讨好地说。
因为有了这样的机缘和承诺,我倒真地认真读起这本书来。
故事的开端,源自一个叫做爱新觉罗·铁麟的男子对女人乳房有着特别的依恋的怪癖。“在他的记忆中,他这一辈子活到五十多岁了,几乎没有一天离开过女人的乳房。”50多岁的男子,这样的怪癖?到底是为什么?一种急于知道答案的迫切心情驱使我再难放下这部书。
书,却读得很慢,很慢。
原因有三:
其一,初识之下,急于了解王老师其人,他的书是寻他的思维观念、语言方式等蛛丝马迹最便捷也最真实的途径。
其二,读书不久,便为故事的精彩和王老师思维的严谨,语言的精彩折服了。有时候,一个小节,一句话咂摸体会过好几遍还是那么意犹未尽……
其三,也是最值得一说的原因。对书中所涵括的诸多知识领域的陌生迫使我不得不放慢阅读速度。常常,为了弄懂书中描摹的某个场景弄清书中描写的某个人,就不得不通过翻阅书籍、上网搜索来了解历史背景。叹服王老师知识渊博的同时不由得为自己的浅薄懊恼起来。
懊恼并非没有道理,阅读中的困惑是随处可见的。
往大处说:
铁麟的乳瘾,只是他才有这样的怪癖,还是他不过是那个时代有着诸多怪癖的人群的一个代表?作者描写他这一怪癖的用意何在?
张家湾古镇上,一代忠良李三才的故居,一代宗师李卓吾与马经纶吟诗论道的柳亭,一代才子曹雪芹家的庄园、当铺和染房都还有没有踪迹可循?
甘戎弄丢兰儿的祭仓节上,陆辛庄的少林,马驹桥的高跷,张家湾的旱船,草寺的中幡,小潞邑的狮子,乔庄的秧歌……今天都还留没留得住?
天河楼五百两一桌的席面上钟鼓馔玉的奢华展现给我们的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新官上任、拜阙公座,折腾得通州知州夏雨轩通身是汗,精疲力竭的官场文化……
往小处说:
黄槐岸所住的东关沙竹巷在今天的什么地方?
潞邑古镇上无赖之辈组成的潞邑帮会果真惹来了怪异的暴风,使平地突兀起一个沙山创造了小潞邑的风水宝地么?
“既有南方酒的清洌,又有北方酒的醇厚,柔中有刚,烈而不燥,既是杏花春雨江南,又是骏马秋风骥北……”的牛堡屯烧锅出的漕运湾酒迷醉过怎样的人物,生发过怎样的故事?
……
久远的历史早被开放的现实涂抹得面目皆非,大运河经历过千年的沧桑风雨,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运河儿女,我们却总难看清她的面庞。她的过往飘散在风中雨中无可追回了么?她的去留可曾有意,她究竟曾经风韵几何?
太多太多的疑惑激发了我了解通州了解大运河的强烈愿望。
古老的地图上,通州城被认真地描画在运河北起点的位置。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通过读史,不难发现:大运河,是一个绵延近千年历史情感深重的称谓。大运河夜以继日的奔忙里吞吐过数代帝王家国天下事的万千气象,大运河洄伏潺缓的流淌里纳息过两岸民众小大百姓情的几多欢愁。
古往今来,运河母亲用她宽阔的胸怀,包容了她多少子女在她身边的演绎种种。她以“漕船过了沙古堆便可‘三望燃灯塔’”树立了“无恙蒲帆新雨后,一只塔影认通州”的史实,以漕运通济之义奠定了通州这片沃土今日的通达。
如今,通州政府甩出大运河名片,开启了通州运河文化产业带。运河两岸不但风景如画,以运河文化为底蕴的运河文化春节庙会、京杭大运河文化节、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通州运河历史文化展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着,《漕运码头》的再版和影视首播也适时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京味儿十足的大画卷。许多文学爱好者用他们的心灵和笔墨孜孜不倦地讲述运河边的故事,更有许多摄影爱好者用他们的相机,许多美术爱好者用他们的画笔定格运河的曼妙……那么多运河儿女在为通州的运河文化发展做着积极的努力和贡献。我想,生长在运河旁的年轻人在无尽的故事里也都要生发出对运河母亲精彩过往的神往,乐于依偎在她身边仰望她如今的美丽和荣华吧!
历史流过数百年,难平的沟壑在岁月的洗礼中一点点平坦,运河边精彩的故事仍在传承,运河人对这片土地深沉的感情还将久久流淌……君不见,阳光璀璨,大运河被微风浮动了的水面上,闪耀着动人的光芒!远处,运河仿古漕船上游人的笑闹唱响了运河水上悠扬的船歌……
2009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