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分类 >> 杂文原创 >> 郑建山 谈通州的歌谣——六、儿歌
  • 郑建山 谈通州的歌谣——六、儿歌
  • 来源:原创 作者: 运河杂志 日期:2012/7/10 阅读:1370 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郑建山 谈通州的歌谣——六、儿歌

    儿歌,又称“童谣”、“孺子歌”、“童子歌”、“小儿语”等。是劳动人民在符合儿童理解能力、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的前提下,以简洁生动韵语创作,并长期传唱于儿童中间的一种口头短歌。通州的儿歌按其内容和形式可分为摇篮歌、游戏歌、数数歌、自然事物歌等。

    摇篮歌又称“摇篮曲”或“抚育歌”,多为长者的即兴之作,倾注了无私的母爱和最高情感。

        狼来了,虎来了,小猫跳墙也来了。嗷!嗷!

        狼来了,虎来了,老和尚挎着大鼓也来了。咚!咚!

        狼来了,虎来了,小孩睡觉不闹了。

     

        狼来了,虎到了,小乖乖,睡觉了。

    一些摇篮歌常常不完整,也没有特定意义,主要是用和谐柔美的声音哄孩子睡觉。多用拟声词,温柔而亲切。如人们随口吟唱的:

        啊……小宝宝,要睡觉,

        啊……小宝宝,睡着了。

    摇篮歌一般由母亲唱,唱法和其他歌谣不同,要做到轻柔、温婉、和美,有时还伴有轻拍孩子的动作。这是摇篮歌的独有特点。

    游戏歌是儿童在游戏时吟咏,配合嬉戏动作的歌谣。幼儿通过游戏,体验初为人生的乐趣。不同年龄的孩子游戏方式不同,歌词当然也就不一样了。孩子幼小,不能独自玩耍,大人拉着孩子的手,带他吟咏,帮他动作,幼儿也咿呀学唱:

    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吱!吱!叫奶奶,奶奶也不来,

    叽里咕噜滚下来。

     

    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早知下不来,不如不上台。

     

    小小子,上庙台儿,捡了一个小钱儿,

    又要打油,又要买盐儿,

    又要娶媳妇,又要过年儿。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哭咧咧要媳妇。

    要媳妇干嘛?点灯说话儿,吹灯作伴儿,

    明儿早儿起来梳小辫儿。

    游戏时,幼儿坐在大人的膝上或炕上,大人左手托住幼儿的左手,右手助幼儿右手食指轻点手掌心。《拉大锯》则是大人拉着孩子的双手,面对面坐着,边摹仿拉锯动作,边唱这支歌:

    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口唱大戏,

        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

        先搭棚,后挂彩,羊肉包子往上摆,

        不吃不吃吃二百。

    有的游戏歌则是儿童自己嬉戏时唱的。这适合年龄稍长的孩子。如《踢毽歌》:

    一个毽,踢两半儿,

    打花鼓儿,绕花线儿,

    里踢外拐,八仙过海,

    九十九个,一百。

        有的歌谣没什么思想内容,儿童游戏时随口而编,只着重音韵和谐,幻想丰富幽默。

    金轱辘棒,银轱辘棒,爷爷打板奶奶唱,

        一唱唱到大天亮。养活的孩子没处放,

        一放放到锅台上,滋儿滋儿地喝米汤。

       有的歌谣渗透了一些社会内容,扩大了儿童的生活领域。

    猴皮筋儿,我会跳,

    三反运动我知道,

    反贪污,反浪费,

    官僚主义也反掉。

    有些歌谣是集体做游戏时所唱,唱时充满欢乐气氛,表现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与无忧。如《串小米》:

    拉拉,拉拉尾(yi)儿呀!

    串小米儿呀!

    小米儿开呀!豆瓣儿歪呀!

    不喝王奶奶茶,不喝王奶奶酒,

    单打王奶奶门前走一走。

    王奶奶家的大黄狗,咬了我的手。

    王奶奶不拉我也不走、走呀。

       (游戏时,大孩子在前面领头,依次一个拉一个的后襟,拉成一串,慢步前走,边唱边数。)

    俏人家

    (唱)上轱辘台,下轱辘台,张家小姐倒茶来。

    茶也香,酒也香,十八骆驼驮衣裳。

    驮不动,叫蚂螂。

    蚂螂含口水,喷了小姐花裤腿。

    小姐小姐你别恼,明儿个,后儿个车来了。

    (数)什么车?花轱辘车。什么拉?白马拉。

    里边坐着俏人家,灰鼠皮袄,银鼠褂,对子荷包小针儿扎。

    (慢唱)亲家亲家到我家,我家没有好吃的。

    鞑子饽饽就奶茶,烫你狗儿老(小)狗牙。

    数数歌是大人教孩子数数而产生的儿歌,这类儿歌将抽象、枯燥的数字巧妙地跟情节、音韵以及其他具体直观的事物联系起来,读起来顺口,易于背诵。这是年幼孩子唱的数数歌: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

    七个妞妞来摘果,

    七个篮子手中提,

    七个果子摆七样,

    苹果、桃子、石榴、柿子,

    ——李子、栗子、梨。

       年龄稍大些的孩子与此不同,要复杂些,一般要在游戏中唱:

    喝酒夹菜,吧唧吧唧小白菜,

    屋里屋外,请你老头看一看。

    七五六,七五七,

    七八七九八十一,

    八五六,八五七,

    八八八九一百一……

    孩子在数数歌中获得了知识,同时也得到极大的快乐。

    自然事物歌主要是教给孩子自然事理的。内容涉及劳动、动物、自然现象等。如歌谣《上南洼》:

    小小子,上南洼,刨地种西瓜。

    先长叶儿,后开花儿,开完花后结西瓜。

    西瓜大又圆,送给爹和妈。

    爹说好,娘说甜,喜欢得小小子打转转。

    歌谣以简练朴素的语言和白描的方法,既传授了农事知识,又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儿童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上,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月亮是儿童最熟悉的事物,每到八月十五或月亮升起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唱道:

    月亮爷,亮堂堂,骑大马,扛大枪。

    月亮爷,明光光,又喝酒,又烧香。

    蝙蝠是人们最熟悉的动物了,尤其是在农村麦收过后的麦田上,蝙蝠满天飞,孩子们将鞋扔向天空,逗引蝙蝠:

    檐蝙蝠,穿花鞋,你是奶奶,我是爷。

    檐蝙蝠,偷人家酱,教人逮住罚三趟。

    檐蝙蝠,偷人家盐,教人逮住罚三年。

    檐蝙蝠,不是鸟,洒了芝麻扫帚扫,狐狸兔子一起跑。

        这些自然事物歌渗透在孩子们的血液中,伴随着孩子们快乐成长。直到中年和老年,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记着这些歌。

        此外,儿歌中有几个比较固定的艺术演唱形式经久不衰。通州主要有颠倒歌、连锁调、问答调等。颠倒歌通过想象、夸张,故意颠倒事物特征或关系,把一些自然现象或社会生活说得与实际完全相反,使人产生滑稽、怪诞、奇特、可笑的感觉。

    咬牛奶,喝面包,

    看见耗子在追猫,

    东西大道南北走,

    碰见一个人咬狗,

    拾起狗来砸砖头,

    腿把狗嘴咬一口。

    颠倒歌表面看起来荒诞可笑,实际上使幼儿在诙谐幽默中分辨是非曲直,认识事物的真相。颠倒歌还能引起孩子们的情趣,满足他们的猎奇心理。

    笑话笑话一大掐,

    锅台底下种了二亩瓜,

    瓜结的有水缸那么大,

    让小偷从窗户眼给偷走了,

    聋子听见了,

    瞎子看见了,

    瘸子就追,

    让没手的给逮住了,

    把小偷扔进了干井筒子,

    淹得小偷格儿噜格儿噜的。

        连锁调又叫连珠体。其特点是全歌采用“顶针”修辞手法,把上句结尾词用在下句开头,首尾蝉联,大致压韵,句法简单,顺口易记,富于音乐性。

    谁跟我玩儿?打火镰儿。

    火镰花,卖甜瓜。

    甜瓜苦,卖豆腐。

    豆腐烂,卖鸡蛋。

    鸡蛋鸡蛋壳壳,里头坐着格格。

    格格出去买菜,里头坐着奶奶。

    奶奶烧香磕头,里头坐着孙猴儿。

    孙猴儿出去告状,里头坐着和尚。

    和尚出念经,里头坐着先生。

    先生算卦,算给蛤蟆。

    蛤蟆浮水,算给小鬼。

    小鬼推车,推不上坡儿。

        这首歌谣将上句结尾出现的人或物名称用于下句的开头,如此反复回环,形成顶针格式,便构成了连锁调。《扯轱辘圆》的连锁调特点也十分鲜明。此歌谣在游戏时唱:

    扯!扯!扯轱辘圆,家家门口挂红线。

    红线旧,甩大袖,一甩甩在门后头。

    门后头,挂腰刀;腰刀尖,顶破天;

    天打雷,狗咬贼;唏哩哗啦又一回。

     

    有一个小孩儿写大字。

        写,写不好,好,好好学。

        学,学文化,画,(化)画图画,

        图,图书馆,管,(馆)管不着,

        着,着大火,火,火车头。

        头,大奔儿头……

        连锁调儿歌没有完整的意思,但谐音相连,变化迅速,对答敏捷,语言流畅,对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问答调又称问答歌,它用一问一答或连问连答的形式,启发儿童思考,引导他们认识一定的事物和道理,如《张家老》

    嘭!嘭!谁呀?张家老啊!

    你怎么不进来呀?怕狗咬啊!

    怀里揣着什么呀?大酸枣啊!

    你怎么不吃呀?怕牙倒啊!

    胳肢窝夹着什么呀?破皮袄啊!

    你怎么不穿呀?怕虱子咬啊!

    怎么不叫你老伴拿呀?老伴死了!

    你怎么不哭呀?盆呀!罐呀!我的老伴呀!

    儿歌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儿歌伴随儿童快乐成长。

    结束语:通州歌谣的艺术特色、传承及价值

    通州的歌谣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一、情真意切,坦露心声。歌谣是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是劳动、生活中的触景生情。是真“性情”。热烈激越、悲哀痛楚、诙谐幽默、庄严肃穆、天真浪漫活泼……发乎情,出乎声,同气相求,同声相应。整个通州歌谣,弥漫在情字之中。情是通州歌谣的魂。二、结构单纯,一线到底。有的短曲,寥寥几笔就画出一个形象来。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塑造形象。赋比兴是歌谣或诗歌创作的最常见的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州歌谣“敷陈其事”是比较多的。赋体之作最易流于平铺直叙,但通州歌谣善于从平凡生活中提炼典型细节,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表达,从而造成了强烈撼人的艺术效果。生活歌谣中的《大肚汉》,利用大肚汉,挑个猪尿脬,累出一身汗,有心想歇歇,又怕误了中午饭这样典型细节,揭示大肚汉的内心世界,使一个懒汉形象活灵活现展现在我们面前。《媳妇要吃大鸭梨》通过“吃鸭梨、要烧饼”这两个细节,将老娘和媳妇对比,使一个不孝子孙跃然纸上。时政歌谣中《雪》运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借“雪”抒情,把做亡国奴的悲愤心情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外,歌谣还大量地运用夸张、对比、拟人、谐音、反衬、重叠、顶针等修辞方式。四、语言生动活泼,质朴传神。大量运用群众口头语言和通州土语,大量运用儿化音。生活歌谣《关粥谣》中“冻得咧嘴乐”、历史传说歌谣高高山上一棵蒿》中“忒喽儿一碗粥”,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通州的民间歌谣主要是集体创作,社会传承。在小孩子的游戏里,在大人们生产生活的喜怒哀乐中,一年年,一代代,生生不已,口耳相传,反复吟咏歌唱。就这样,才有了今天的通州歌谣。

    通州歌谣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历史价值体现在歌谣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通州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们的精神状态,使历史在我们面前活了起来。对我们了解通州起了很大作用。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歌谣本身有较高的文学审美价值。吟咏可陶冶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二是歌谣发乎情,出乎声,同气相求,同声相应,是诗歌创作之母。借鉴获取其精华,必然会提高通州的文学创作水平,对丰富运河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实用价值是歌谣直接介入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爱情婚姻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的歌谣如劳动歌、仪式歌、儿歌等至今仍在通州部分群体中演唱;另一实用价值就是体现在旅游上,如果在大运河旅游中唱唱运河号子,在村落旅游中表演一下夯歌,必将提升其旅游品质。社会价值是人们用极富韵味的方言土语吟咏歌谣,使通州人或即将加入通州的人们了解各个历史时期通州人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审美观、道德观等。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当然会激起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

    通州歌谣是通州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搜集、整理、继承;使其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潮中,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她对丰富运河文化,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产生积极影响,对通州各项事业发展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周 良 今夜静悄悄    1339 次 2012/7/12
 刘 洋 《运河文库》——原创文学的丰储富仓    1298 次 2012/7/16
 晓 杨 北京国际图书城    1348 次 2012/7/16
 人生能有几回恋(终极版)    1630 次 2010/11/22
 蜜蜂的生存哲学    1147 次 2012/12/29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