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分类 >> 杂文原创 >> 王国昶 2007—2009年《运河》文学咀华
  • 王国昶 2007—2009年《运河》文学咀华
  • 来源:原创 作者: 运河杂志 日期:2012/7/9 1 阅读:1524 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王国昶 20072009年《运河》文学咀华

     

     

    喜看《运河》而且读起来似乎较某些文学大刊还饶有兴味,这已是我多年来形成的一种癖好。对一份地区性文学刊物的偏爱,并不是说它已经达到或超越了《十月》或《当代》的水平,而主要是赞佩通州广大文学作者对文学的执着和一种永不言弃的可贵精神。另外,这份刊物也在不断地完善自我和提高自身“量级”——近几年来已有全国不少省份的作者(包括一些名家)纷纷向《运河》投稿或在上面发表作品。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而在这里我看到了另种梅花,那就是《运河》编者在苦心经营后所呈现的一种别开生面。

    一份刊物能否得到读者青睐主要观其是否具有前瞻性与品位意识。笔者以为,《运河》已经基本做到这两点。特别近几年来,该刊为读者推出许多较新颖的栏目,就以“民间话坊”中连载的《草民》一文来说(约十万字),即可算是奉献读者的一份视觉快餐。

    那是一部自传体长篇散文,这部散文不仅叙事娓婉,笔触细腻,而且颇具耐人寻味地道出一位普通知识分子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甘苦和悲凉,其间还充溢着时代反思和人性善恶的褒贬与拷问。据笔者所闻,听说这部散文,许多读者读后,皆为主人公的命运吁叹不已。这里为了使大家得以管中窥豹,特将《草民》作者的真实经历简略概括如下:

    张来源,通州人,幼年家境贫困,尝尽世态炎凉,少年时被“人艺”录取,但因地方领导善意阻拦而与艺术失之交臂。中年在工厂当上技术骨干后,曾受当时陈永贵副总理委托(通过上级领导)只身去山西为大寨赶制所需机器。但反右和文革中却屡遭“好友”陷害,幸未戴上帽子,改革开放后正值事业及文学写作显露“锋芒”之际,却被胰腺癌夺去生命。

    可以这样说《草民》这部自传体散文是很吸引读者眼球的。人们之所以对其十分关注,因为它是所有生命个体皆具的某种模式的一次展示。然而笔者还想追问一句:如果真有上帝,何为予以苦难多多而只赐几滴廉价甘露?

    除《民间话坊》外,在《文史一家》版面上又让读者得以广识博文。这里除周良的一系列历史钩沉外,还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趣事逸闻,如张建的关于“骂、骂”(什么)的天津口音缘起的考证,李荣标的《菜根谭在日本》以及王文续的《通州百年币制史略》。

    在小说方面,《运河》近几年来推出不少好看或较高水平的作品,从题材上看,有的是“通神界而抒讽喻”,有的如《护生集》(丰子恺绘)般呼唤人与动物之心灵共融,还有以高度象征和隐喻手法对“超人精神”的长篇速描(山东作家杨英国的《河神》)。

    而更令笔者关注的,是有些文学新人于初露头角时其作品即呈现了可喜势头,如刘洪春的短篇小说《天河元帅》。

    这是一篇借《西游记》中的神话人物影射当下官场舞弊的小说。或许从题材上看,似乎已不具有新意,但经作者一番磨墨运腕之功,所呈现的则是另番情景了。仅从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上看,就令人忍俊不禁。且看:

    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玉皇大帝削职后,东海龙王敖广因嫌海底差事终觉寂寞而觊觎上这份空缺,于是带着两千两贿银去找哥哥敖闰,托其在玉帝面前求情。岂料敖闰却将此项银两送了张天师为自己打点这个美差。但张天师心想:你有多少银子尽情送来吧,可我宁肯向玉帝推荐我那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且头脑痴呆的外甥,这天河元帅一职也不能给你。

    就在上述三位尔虞我诈之时,被贬入凡尘的猪八戒也想打通关节为自己复职,他先是去玉帝那里哀求,但被逐出天宫,于是就带着九千两银子去找嫦娥……

    最后嫦娥收下银子写了一份自认祸首的假证明(这份证明上的文字可谓妙绝——笔者)。

    当敖广得知玉帝已为猪八戒平反而自己上当受骗,就与哥哥敖闰进行了一番海底大战,从而引发印度洋海啸,死了20万人。

    笔者读过这篇小说,立即写下一首歪诗,以表阅读的快感,现录于下:

    天上人间何相通,

    贬官魑魅巧经营。

    莫谓嫦娥空素手,

    白银亦进文寒宫。

    张宝石也是《运河》上一位新秀,他很成功地写出了抗日战争中我党地下工作者与敌人的一次次智斗,而小说结尾总有一种石破天惊之势。

    北京顺义作者许福元的《乡间灵气》对“小黑女人”采用了工笔绘描,展示出新时期乡村女子的精明和择偶时的敏于观察。这篇小说刊出后,很快就被黑龙江省的《小说林》选登。

    著名作家王槐荣(浙江金华)的中篇小说《过客》,集中体现出语言的幽默与冷峭,这部小说既歌颂了党中央的惠农政策之英明,又暴露了有些用人单位的苛刻与个别农民工依旧存在的艰辛。

    内涵厚重,构思精巧且对某些社会现象提出缜密思考的当属张溪芜的中篇《危险旅程》。值得着重一提的是,这部反映山西个体矿主及某些干部不正之风的小说,恰恰写在一年半前媒体对山西黑窑主事件重拳出击的前夕。(《危险旅程》发表于2007年《运河》第3期)

    《危险旅程》以“我”随既开黑车又妄想捞钱而到处推销劣质报告文学的钱某去山西为线索,从而“中子裂变”式出现了不法矿主和一味向上级和媒体送钱的村支部书记以及冒牌记者还有亦工亦娼的女服务员……

    这部中篇在艺术技巧上有三点最为突出:一是“我”的心理活动及性格采用了淡化或中性处理,从而避免了某种直露(“我”在小说中属于正面人物——笔者)。二是借典型环境的描写烘托出黄土洼村支书的虚伪和蝇蝇苟苟。三是情节紧凑,处处紧扣主题,从而立体出危险氛围。

    《深秋柳叶黄》是张溪芜发表在2009年第3期《运河》上更为成功的又一部中篇。笔者刚一展卷就想一口气读下去。这部小说的评议具有较高的审美体现和前卫性。还有,小说文本中的插叙、倒叙采用了比较隐匿的随机切入。这样,读者阅读起来似乎一时摸不清头绪,但仔细体味确有嚼头。

    另外,李保田(北京丰台)的小说显出地道、老练,似乎一下笔就能驾轻就熟。而一些机锋、戏谑,贬恶扬善便跃然纸上。如他的《夜磨刀》等篇。

    长篇小说连载是通州作者的创作激情在《运河》上的一次集体式井喷。但限于时间及篇幅,笔者只能从某些特殊角度,即不完全着眼于艺术水平的高低观察后,简介一下以下几部作品。

    老作者郎桂林的《盼将一场大雪来》,在选材和立意上着意突出了现实社会中的主旋律,作品饱和着健康向上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一个作家的责任(这种题材不太好写——笔者)而且在小说结尾时呈现一种意想不到的浪漫手法。

    李延芳的《血色年轮》再现了某阶层群体于日本统治时期对日军的英勇斗争,而小说中灯红酒绿的华丽场面,一次次凶险镜头以及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军事用语和频出于舞会上的神秘女子,绝非一个终年坐轮椅的残疾女青年所能亲历过的。但作者却能将其写得生动逼真。

    张健的《月支王陵谷》构思新颖,写得大气。小说主人公既有先天性幻觉症又是某科研所考古学家,从而频频出现了高科技与冥灵相晤;现代情结跟古墓强烈撞击。于是一次次冒险,生与死和相遇“鬼神”的奇特场景,便纷纷亮相读者面前。

    《运河》版块上的散文长势较为喜人,一片青碧参差的绿林里,既显名家(如红孩、刘国玺等)茂盛枝冠,又有通州本土作者的跃跃挺拔。

    近期《运河》上的散文,题材渐渐宏阔,而作者思路也开始伸向一种广远,于是不再过多地呈现“一事一议”的削薄和单一。

    王风的散文写得清纯、闲适,不事雕琢而又有一定韵味。其写作题材也比较多样,或陶醉于田园乡情,或怡悦于某些自得,但在所有表意中都流露一种人文情结。王风在议论中善于运用多意象手法,譬如他的《落地生根》一文,既由锦灯笼这种花联想到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个根的问题,又导引出种花人老胡因户口一事的无奈,而结尾是写作者与种花人一家的突然分手。这就赋予读者以更多的想象空间。而《永远的乡土》则以一种觉悟的笔致,写出家居乡村的父亲对失去的二亩水田之无限感慨,充分体现出在后工业时代,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某种回顾与眷恋。是的,笔者至今想起文中父亲的那句话:“那是一块好地,每年都可以收获半袋大米和一车稻草,荒废了真是可惜。”就如同在都市的酷热中掬一捧带着青草味的冷水洗了一把脸。

    彭乐山的散文则是另番情景,他的视角似乎更为广阔。其散文涉及到各个方面,除旅游漫笔外,有的是在寻觅一种精神的居所,有的是关于人类生存的终极追问。《走过与一种抵达》表面是叙述个人及有关事物的一些经历和过程,实际是作者正在打开时间之门,进行着形而上的穿越和体悟。在《老楼》一文中作者指出“变”就像一种超验巫术,始终制控着万物和人们生存的全部过程。正是基于这种根本认识,所以他痛恨“上帝喜吃人们脱落的牙齿”,而对于无论处于何时的豪居又都是一袭暂赐的盛宴。不难看出彭乐山是位无神论者,而在他散文中屡屡提及的“上帝”,似乎代表着宇宙和大自然的恶的一面。笔者以为带有哲思的散文恰似一种难以参透的谜面,给人以更多更好遐想,而悲剧意识则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到生存的脆弱和先天的不足。

    在散文诗基调上舞动出一曲《夜深沉》式纤婉韵律的是郝津俐的《行走江南》中“微薄的残影”一文。如:我站在桥上(夜晚秦淮河上的桥)恨不能随船而流,远远地,避了这热辣辣的人流,到那遂深的夜色里,化一把薄媚的姻脂漂在厚厚的秦淮河上,心头,宛转的凄怀;口内,徘徊的浅唱……

    但郝津俐的散文并非永远停留于都市小女子的楚楚伤怀,在《拿什么祭拜你呢?承德》中我们又看到她以另种行文勾勒出历史的沉沉大韵,读者的心绪便飘向一种雄浑与悲壮。而《上海物语》中的写事写物就像你带你走进别样细雨的广场,让你品味一种无处不在的精致。

    在《运河》散文版块中初次露面的作者党大建的《潞园散记》让人耳目一新。通州潞河中学有百年历史,就校园环境之美而论,即使北京城区的一些中学名校也无出其右者,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作者不仅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丽园图,包括那些湖水、假山、林荫大道和散在于翠毯般绿茵上的小洋楼(有的已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还写出作者童年时园内的种种趣事。其中最感人的是外祖父对他的关照和联络方式(因校园很大,占地三百亩)。看:

    姥爷毕竟年事已高,要追寻一个在众多楼顶和地下室探险,拿着弹弓满园乱蹿的顽童绝非易事。于是他郑重和我约定,每当听到他发出的哨音,就是我回家之时。姥爷的哨音是把食指放在舌下发出的……

    姥爷的哨音与书卷墨香气的潞园有些不协调,初听总觉有点“匪气”。大概此音出自一位老人之口,又是方校长的岳丈,所以倒也无人非议。

    除了通州本土作者外,一些名家也不时上阵助威。

    红孩(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的《谁跟易中天作对》将读者引入非定势思维。作者好像在漫不经心地点评,而一番笔走龙蛇而后,老易和“百家讲坛”的优、劣、长、短便明澈于读者心中。而《东源谱师》又以文字质朴和表意的周详,将中国木活字印刷东源村(在江西)写透写活。

    吕锦华(苏州文联副主席)的《苏州印象》不仅是戴望舒《雨巷》之又一次清晰再现,而且浓墨重彩地写出苏州的古老气蕴与当前高科技园区的共存共荣。

    蒋建伟(《长篇小说海外版》主编)的《年味》气氛浓郁,善于铺排,将豫东农民过年时的欢愉写得热腾腾、火爆爆、酷烈烈。

    原天津百花出版社编辑刘国玺的《我的三拍》,不仅文字洗炼无华,而且让读者了解到昔日文坛上许多尘封往事。

    《运河》上的诗歌相比于小说和散文有时稍嫌薄弱,这是因为诗歌写作越来越往一条狭路上挤,但可喜的是仍有不少佳作出现。如北方的《民间风景》和《写在5·12大地上》,罗春梅的《感动春天》,还有卢小月的《一夜之间》以及山东即墨作者的《随想》(组诗)、海南倪俊宇的《背影》,兰妮的《望乡》。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北方的诗作。他的《写在5·12大地上》是一组歌颂主流的政治抒情诗。在追求纤细、空灵和不厌其烦抒发个人琐碎情感的诗歌写作的当下,这类体裁的诗歌很少有人问津。但北方却能写出一种大气,写出真情,并以特有的旋律使主题冉冉升华。

    他的《民间风景》有些像中国著名诗人于坚的《尚义街6号》和笞筐的《拔牙记》,然而这种体裁被北方嫁接后,其诗的果实似乎更加鲜灵和饱满。笔者在此摘录《民间风景》中的几行,以便读者品评:

    ……从街北口数第一家是烤肉铺/肥鸭流油,鸡翅焦嫩,烤热了/旁边农民工饕餮大餐的小饭馆/墙上的鱼香肉丝,散装烧酒,红字已泛白/是对面东北下岗女工刻字社的大作/第三家卖猪肉,第四家卖水果/水果摊摆在街上,常引来过往黑车司机的谩骂……/这条街并非都是混沌底色,也有/现代文明(虽然东关小学仍是平房)/可它对面是北京教育学院分院的玻璃幕墙/后坑12号有个印刷厂,门口像公园/看门兼作花匠的老者,不管是谁都白送花籽/……小街生活平静,偶尔也有丢电动自行车的/小街人没有奢望,住平房的盼住楼房/而住楼房的,诗人般欣赏着/小街的每一处原汗原味。(据说这条小街确实存在过,现已作为棚户区化为废墟)

    ……

    综上所析,不难看出《运河》是在一种起点上,一直踏步前进的,而且它想努力强势着河景一般的外表和水下暗涌的底蕴。这是与通州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和编者的努力分不开的。而作为有着浓厚文化积淀的大运河源头,能够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文学刊物,则又增添一道另样的风景。

    如今,每当一册《运河》在手,我首先要对精美封面上一幅幅大师的肖像凝视良久。因为,不论是巴金、冰心,还是艾青、老舍,他们身后沸腾着一片喧哗岁月。而有时他们仿佛在说:我走了,你留下吧。于是我的目光便开始转向那块小小的园圃……

 相关文章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