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分类 >> 杂文原创 >> 仁德永 通州历史上的收藏大家——记鸣晦庐主人王孝慈与他收藏的《十竹斋笺谱》
  • 仁德永 通州历史上的收藏大家——记鸣晦庐主人王孝慈与他收藏的《十竹斋笺谱》
  • 来源:原创 作者: 运河杂志 日期:2012/7/9 1 阅读:1258 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仁德永 通州历史上的收藏大家——记鸣晦庐主人王孝慈与他收藏的《十竹斋笺谱》

     

     

     

    在通州历史上,不乏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如明代的李卓吾,现代的刘绍棠、刘白羽等,他们的思想与文学著作均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但如果提起在全国有影响的版本收藏大家来,恐怕一般很少有人能举出一二。

    几年前刚从学校到文化口后,有机会接触到客居东关的李颖林老师。在与其交谈中,曾多次提到本籍著名的收藏大家王孝慈老先生及其典藏的古籍善本来。

    那时,由于刚到博物馆,对收藏界还缺乏较深入了解,尤其对本籍历史上有名望的收藏大家,还知之甚少。所以对王氏的了解,也只从李老师处始知。

    近日,翻阅手边2009416日(星期四)《人民政协报》B3版“春秋·朝花夕拾”栏目,从薛林荣撰写的《鲁迅与郑振铎的二度联手》一文中,对王孝慈有了更深了解。

    文中提到:当时由鲁迅与郑振铎联手打造的《北平笺谱》出版以后,一时京沪地区洛阳纸贵,这为他们继续在木刻领域进一步合作,带来第二次携手的良机。

    被视为《北平笺谱》姊妹篇的《十竹斋笺谱》,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两位先生强强联合的杰作。这里提到的古本《十竹斋笺谱》的藏主,其实就是本文所要重点记述的民国期间本籍收藏大家王孝慈老先生。

    1933年,郑振铎设法从王氏处借得《十竹斋笺谱》后,便请在上海的鲁迅先生欣赏同时提出翻刻此谱的意见。钟爱美术古籍的鲁迅见此书后尤为珍视,进而力促其成。在此之前,鲁迅曾致信郑氏:建议编印明代小说传记插画及影印《西游》、《平妖》等明版类的小说,以使其能更好地永久流传。

    193429,当鲁迅看到《十竹斋笺谱》翻本后,认为其本身的艺术价值更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性,而且翻刻采取分月付款的方式,既经济也划算。即对郑氏说:我认为可以进行(指翻刻工作),无论如何总可以复活一部旧书了!从此,由二人主持翻刻古籍的工作,开始有计划地向前推进。

    193412月,翻刻耗时整一年的《十竹斋笺谱》第一卷,由荣宝斋正式出版。在其扉页后,附有翻印说明(原无标点):“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1934.12),版画丛刊会假通县王孝慈先生藏本翻印。编者鲁迅,西谛(即郑振铎);画者王荣麟;雕者左万川;印者崔毓生,岳海亭;经理其事者,北平荣宝斋也。纸墨良好镌印精工,近时少见,明鉴者知之矣。”

    在第一卷出版以后,即着手第二卷的出版工作。19369月,鲁迅在给郑氏的信中特别提到:“《十竹斋笺谱》(二)近况如何?此书如能早日刻成,乃幸!”然及至第二卷时,王孝慈不幸去世,因其家事窘迫,后人为其发丧时,出于无奈不得不兑现,将此谱转手他处。加之郑氏手头可用资金紧缺,以至后面的翻刻工作,又不得不被迫中断。

     193610月,鲁迅先生病重,不久即谢世,郑氏处境亦十分艰难。加上王氏藏本所缺22幅无法弥补,欲将此事作罢时,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1940年冬,在江苏淮城,友人徐绍樵意外地为郑氏觅得另外一部明版《十竹斋笺谱》藏本。此版本内容较全,弥补了王氏藏本所缺图22幅中的21幅。从1933年开始筹划至19416月大功告成,历时9年的翻刻工作终于完成。

    那么,《十竹斋笺谱》到底是一部怎样的古籍?其魅力何以令鲁迅与郑氏如此厚爱与推崇呢?

    史载:《十竹斋笺谱》是我国明代木板彩色水印诗笺图谱,初刊于崇祯十七年(1644),共计四卷本,图录283幅。首次使用了“拱花”先进印刷技术,有着很高的版本研究价值,堪称明代木刻版画中成就最大者,被鲁迅誉为“明末清初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高成就”。又因刻成时,正赶上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及清兵入关等诸多战事,所以该书原版的存世量极少。流传至民国期间,在国内已难得一见。

    为此,郑氏曾向日本文求堂书店的主人——田中庆太郎求借,后未成。待其随后进行翻刻时,鲁迅认为:应是书店发觉奇货可居,故囤而不卖,想待价而沽了。而王氏藏本,收图虽261幅,与全本比缺22幅。然而,在高度重视古籍版本传承的两位先生眼里,尤其是在向外人借用未果的情况下,王氏藏本的出现,在当时则愈显弥足而珍贵了。

    那么,《十竹斋笺谱》的藏主到底何许人也?与通州有何紧密关联呢?

    限于笔者自身的阅历与学识,手上关于王氏的资料不多,从客居通州的李老师处得知:在古籍善本收藏方面,王孝慈为通州(时通县)籍收藏大家。在当时的南北收藏大家中,没有出其右者。王氏生前著有《杨翠喜传》,因而家人对其很不认可。众所周知,杨翠喜系清末京津地区最早的京剧女名伶,曾为官宦大家所供养,为当时社会所不允。区文化馆郑建山老师曾以《一代名伶杨翠喜》为题,在20069月版的《古韵通州》一书中,对其有过详细的介绍。

    关于王氏的生卒年月,从1936年郑氏给鲁迅的信:“刻至第二卷,孝慈卒;复与其嗣君达文、达武商,欲继续刊刻。惟孝慈家事极窘迫,不能不尽去其所藏以谋丧事。笺谱随归之北平图书馆。”可知:其卒于1936年;而生年不详。另据李颖林老师推测:今天,在天津王氏还应有后人生活。

    通州,人杰地灵。自西汉初年治路县以来,至今已有2200余年的建置史了。由于地处京东及南北大运河北端,得优越的地理环境与独特的水陆码头文化氛围的沁润,使得域内文化与域外文化在此长期地大交流与大融合,因而成就了众多文化名人与收藏大家的出现。本籍王孝慈老先生及其典藏的《十竹斋笺谱》,之所以能够赢得鲁迅与郑振铎的高度赏识与极力推进其刊行存世,即足以为证。 

    当今古籍版本藏家与鉴定专家、刚从国家文物出版社退休的孟宪均老师说:《十竹斋笺谱》是明末南京人胡正言(字曰从)编印的古籍,荣宝斋曾于上世纪40年代与解放后70年代予以刊印,加之原版本,目前存世的应有三个本子,而王氏本人应为古籍收藏大家。

    如今,王氏的生平事迹,查阅200311月版《通县志》人物编无载;20079月版《通州文化志》文化名人章亦无载。只在互联网上,有王孝慈先生短短的几行文字介绍。

    综上,可以说,王氏在保存中华民族文化典籍方面,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不愧民国期间古籍收藏大家。鉴于此,其事迹应当载入通州名人之列。只是笔者掌握其个人资料太少,望读者见到相关材料后补录之,乃通州幸事。

     

    注:

    1、胡正言(15801671) ,字曰从,原籍徽州休宁,寄居金陵(今南京)鸡笼山侧,擅长书画、篆刻与制墨等,是我国明代末年著名书画家和出版家。因其家中庭院种竹十余株,所以将其居室名为“十竹斋”。主持雕版印刷《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首创 “拱花”印刷技术。至今,压凸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各种印刷装潢之中。

    2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随母亲姓后,笔名鲁迅。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浙江省绍兴人。少年时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是我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3、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等。祖籍福建省长乐县,浙江永嘉县(今温州)出生。与耿济之共同翻译了《国际歌》歌词。和许广平等出版了《鲁迅全集》、《列宁文选》。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办《民主周刊》。解放后,历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81018,在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

    4、王孝慈(?—1936),鸣晦庐主人,北通州人。为民国期间古籍版本收藏大家,著有《杨翠喜传》。生前深受鲁迅与郑振铎赏识。

    5、杨翠喜(1889—?),北通州人,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12岁随家迁往天津,迫于生计父母将其卖给陈某,后陈某又将其转卖给邻居杨茂尊,遂随杨姓,并与陈国壁的两个养女翠凤、翠红一同学戏,后以艺名翠喜名冠京津上流社会。李叔同即后来的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在天津时对其很是欣赏并悉心指导,使其艺术有很大提高。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