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强 我与电影
我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1961年,那一年是农历牛年,正好和年轻的共和国一个属相,那时,新中国正处在严重的困难时期,自然,条件很差。
小的时候,由于物质文化生活极度贫乏,尤其是在农村,“只知田间地头,不问天下大事”是普遍现象,如果哪个村的老百姓能在辛勤劳作一天后看上一场电影,村里的头头脑脑们肯定会听到大人孩子们高呼“万岁”了。7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对电影的部分解禁,一些歌颂英雄人物、歌颂抗战和打败老蒋的影片经常放映,如《英雄儿女》、《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和那八个“样板戏”……
因为看电影是唯一的娱乐方式,所以只要有人听说哪个村要放电影,消息马上就会一传十,十传百,立即传遍家家户户。大人小孩不管天气是冷是热,也不管演的是什么,就是跑出十里八里也一律一场不落。一部影片看过了几十遍也不厌倦,以至于每个人都能将那几部电影的台词儿背得滚瓜烂熟。
结束十年内乱那年,我已经上高中了,国家的各项事业百废待兴,高考制度恢复后,我成为了第三批考生。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虽然学校开始抓学习以备高考,但自己还是不知道怎样抓紧时间复习,平常仍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只要有放电影的地方就忍不住想去看看。
一天,妈妈对我说,你看人家×××都考上大学了,多有出息,往后啊甭说看电影,还没准就干上啥大事呢!再说了,就是当个演电影的也比修理地球强啊。
其实,那时的孩子思想挺单纯的,因为有家长的教育,也为了自己能有“出息”,所以就真的把电影戒了,而且这一戒就是好几年。
生活有着各种各样的巧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乡政府工作,想不到的是,我居然当上了一名电影放映员,这可真把我高兴坏了,因为这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最美好的“姻缘”。所以,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三年。
我所从事的工作也曾经历过短暂的辉煌。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露天电影在我区农村红极一时,在全区400多个行政村中共建有电影队200多个,“村村挂银幕,天天看电影”已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精神追求。置身于放映员队伍中,我感到了一种自豪,走到哪里也像明星一样有人追捧——起码孩子们是这样的。
改革开放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进步迅猛,老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活开始丰富多彩了。随着电视机快速进入普通百姓家,电影再不是人们所能看到的唯一视频节目了,录像厅、台球厅、歌舞厅、网吧、卡拉OK等娱乐场所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城乡的每一个角落,百姓的文化生活追求有了更多的选择,人们正在享受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电影开始滑坡了。看着各行各业都在鼓足干劲,加快生产建设步伐,作为电影人的我们也在不懈努力着,想尽各种办法去振兴农村电影!我们曾尝试放映立体电影,开发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园电影,搞活了影企联姻的广告电影,也曾多次配合各项主题活动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放映活动。虽然工作的艰难不免让我们感到了些许失落,但同时也清晰地看到,我们的祖国正在走向繁荣富强。
做一名中国的老百姓是幸福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国家大事、世界大事,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生活。近些年,北京市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文化活动的资金支持,让广大群众享受水平更高、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如全市城乡普遍开展的农村文艺演出“星火工程”,由政府出资邀请专业文艺团体下乡,老百姓免费观看文艺节目,这是一个中国式的创举,它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做到的事情。看看如今遍及村镇社区的那些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团队和他们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就知道什么叫社会安定、国富民强。农村电影的发展更是令人惊喜,数字电影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老百姓的观看条件,政府大幅增加了对农村数字影厅建设的资金支持。用不了几年,全区的每一个村子都将告别露天观影时代,到那时再能看上一场露天电影可能就是您美好的回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