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春 不败的通州文学之花——写在《青春记忆》出版之后
2009年,通州文学再获丰收。新的一辑《运河文库》与读者见面了。我的长篇小说《青春记忆》也名列其中。
想不到我这个红旗机械厂的看门工也有了出版一部长篇小说的机会。说实话,我和《运河文库》主编杜德久领导并不相识,和具体负责编辑工作的刘祥老师也无深交。但杜主席心系基层,关爱平民,刘祥老师为通州文学默默奉献的精神令我深受感动。说实话,我并不是什么千里马,但杜主编、刘祥老师却是真正的伯乐。尤其令我难忘的是,刘祥老师还亲自为我修改作品。已经年过四十、爱好了三十年文学的我,断断续续写了二十多年,三易其稿,才弄出了这么个长篇,真是有愧于读者。我想,如果能够早一天认识杜主编、刘老师,早一点得到老师的指点,也许《青春记忆》会写得改得更像样子一些。《青春记忆》的出版,圆了我三十年的文学梦。在这里,我想请大家原谅八三年刚刚开始写这个长篇的我,仅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我的文化水平虽然号称是高中毕业,但那仅仅是“文革”刚刚结束时的高中。我上初中、高中的时候,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都是去学工、学农、学军和“批判资产阶级”去了。读者可以在这本《青春记忆》里看到我们这一代人的中学时代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度过的。不是我故作谦虚,《青春记忆》里的思想水平,也许别人二十多年前的作品中就达到了,我不过鹦鹄学舌、东施效颦而已,只不过我写的是自己的亲身体验和亲身感受。正是由于经过老师艰苦的再修改,才使得我这个实在不像样子的东西有了质的提高。修改后的《青春记忆》,情节更加紧凑,主题更加鲜明,语言更加精炼。全书层次从整体上产生了质的飞跃。仅仅两句的题记更是神奇的点睛之笔。重读粗糙的原稿与修改出版后的书稿,逐章对比,对作者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这将对作者以后的创作产生非常有益的经验积累。
《青春记忆》诉苦难童年,说生活艰辛,道沧桑巨变,作品通过我在少年时代知道的一些人,看到的一些事,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一角,表现了儿童眼里的成人世界。《青春记忆》不是儿童文学,也不是过去的“伤痕”文学,它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在给今天——二十一世纪的读者讲述自己童年时代的故事。作者相信,《青春记忆》必将引起同龄读者的共鸣,作品将带他们重温那过去的岁月;作者更希望,作品能够引起当代年轻读者的兴趣,因为他们渴望了解过去。
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通州区文化馆原副馆长、短篇小说集《七月放河灯》的作者,我的马驹桥老乡楚学晶老师。楚学晶老师也曾经像老师指导小学生写作文一样,手把手地教我如何修改这部作品,我从楚学晶老师那里受益非浅。
相信,有着杜德久主编,刘祥老师、楚学晶老师等众多辛勤园丁的耕耘,通州的文学之花必将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写于 200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