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胶东农村,正月里出门是最热闹的。
这正月出门也是有规矩的。传统习俗是:正月初一拜完了年,初二是到舅舅家;初三到老丈人家;初四是姑姑、姨妈家;初五呢,就是姐夫郎舅连襟等;初六以后,大部分是到同学、朋友家出门。
在过去,出门是很讲究的。到舅舅家,到岳父家,或是到姑姑姨妈家拿什么东西,带什么礼品,都有一定的规矩。一般是用去了皮的柳条、腊条编成的篓子,底部用花包袱铺好,放上花饽饽,大枣饽饽,桃酥,饼干,酒等,上面再用好看的鸡皮手巾盖上。到了舅舅或是姑姑姨妈家,有几家都要让人家留下饽饽,酒等礼品。回来的时候,在谁家吃饭,谁家就要包点礼品带回去,这叫“压篓”。过去有吃二顿饭的,就是在半下晌吃饺子,临走的时候主家就用玉米皮包上一碗左右的饺子给带上。如今已经没有吃二顿饭的了,也就没有压篓的规矩了。
现在虽然正月里也是按照往常的规矩出门,但已经简化了不少。首先就是出门带篓子的越来越少了,基本上都被成箱的奶啊,酒啊,保健品什么的代替了;其次就是没有吃二顿饭的了,中午喝了酒,吃了饭,坐在一起拉拉家常,叙叙旧就赶紧往回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