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六七十岁的老人,都有过使用纸缸的经历。在上世纪末,纸缸在咱胶东农村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一些老人还保留着使用纸缸的习惯。尽管现在大都是买现成的袋装面粉,但老人们用纸缸盛一些高粱面、地瓜面、淀粉等杂粮,又卫生,又不生虫子,看着还有一种怀旧的情结。
过去胶东农村每个村都有几个糊纸缸的能手,农闲的时候就糊些纸缸,用来送人;后来也有拿到集市上去卖的。我记得岳母家有个邻居老太太直到前几年还糊纸缸卖,如今可能人已经不在了。
纸缸有大有小。一般分为盛一斗的,五升的,二升的等等。以前农村自己磨面,第一遍磨出来的面叫头麸面,第二遍的叫大麸面,用好纸缸装头麸面,次一点的装大麸面……。
糊纸缸一般分这么几个步骤:第一步是先泡纸浆。就是把一些用过的纸盒打碎,泡进水缸里。边泡纸浆,边要捣榆树皮。用榆树皮捣烂加在纸浆里,能增加纸缸的韧劲,而且还能防虫。加了榆树皮的纸浆要反复搅拌均匀方可使用。第二步是糊胎体。找一个大小相当的泥缸,反扣过来,下面用两个木棍垫着,以便将来好取下胎体。然后,均匀地将纸浆一层一层糊在泥缸上,大约厚半公分左右。第三步是糊外皮。胎体经过几个中午的晾晒就干透了,先用小木棍轻轻敲打胎体,使其松动,然后取下胎体,将事先预备好的布块糊上,外面再糊上洋灰袋纸(过去水泥是用若干层纸包装的,当地叫洋灰袋纸),纸缸就做成了。还有的糊上花花绿绿的花纸,看上去更漂亮。纸缸盖是用用过了的炕席,按照纸缸的大小做成的。
在过去,女儿出嫁,父子分家,大都要陪送一套纸缸,而且,里面不能空着,预示着晚辈们日子过得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