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家乡,过春节贴对联,叫“封门”,又叫贴门对。
一般的是在大年三十的上午封门,也有的是在二十九日下午,或是大年三十早上的。
父亲说,过去封门是很有讲究的。比如说,旧社会只要把街门一封,当地的地主,老财不得再进门逼租、逼债,好让人家过个安稳年。
对联在过去被称作“桃符”。是用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之名,悬挂在街门两旁,就是为了辟邪。还有的在门的两边挂上两个桃符,画上二位神的画,过年啦,辟邪气。据传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桃符才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我国的第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于是过春节帖对联的风气便逐渐流传至今。对联在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意义。比如说:文化大革命时代,有一幅对联就特别流行: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还有: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等等。我记得,这几幅对联几乎全村都贴过。如今贴的对联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了。除了对联外,还有一些“小零碎”:如出门见喜,抬头见喜,满园春色,五谷丰登等等。门顶上还有横批:什么人寿年丰啦,年年有余啦,前程似锦啦等等。再就是大小不一的红福字,水缸,面缸,马厩,牛槽等地方到处贴。
封门之前,要把水缸里挑满水;因为封门之后就不能再挑水了。另外,还要把过年用的木柴准备好,把院子打扫好等等。总之,封门之后,最好是不再动任何东西。
另外还有一个讲究:就是如果家里死了人,那么三年之内过年的时候是不能封门的。这里面的说法是:人死三年内不能上族谱,如果封了门,那些逝去的先人们就被挡在门外,进不了家门,也就不能回家过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