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随笔游记 >> 原创随笔 >> 未识庐山真面目
  • 未识庐山真面目
  • 来源:我的博客 作者: 追云 日期:2013/9/6 9 阅读:1151 次 【 】 B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未识庐山真面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没上庐山之前,我先想起了苏轼的这首名诗,想东坡居士是何等见识,连他都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我只是坐着观光车,真可谓走马观花,所见景色,不过是浮光掠影,更难说见识庐山真面目了。

    其实,这次去庐山,所见的,真不如所闻的多。很多景点,都是在导游小姐滔滔不绝的介绍中获得的最初印象。

    在盘旋而上的大巴内,导游小姐用甜美的声音介绍着庐山的各个景点,我是一边听着,一边把摄像头对着这位导游,而眼睛却不时地透过车窗玻璃,把注意力放在了车窗外的莽莽群山。说实话,这些山,高高低低,我真的不知道哪才是庐山的主峰;更不知道,庐山究竟有多大?我此时的位置,是在庐山的什么方向?

    当年毛泽东“跃上葱茏四百旋”,真是伟人气魄,四百旋已经把我旋的晕头转向了,而伟人只用一个“跃”字,这四百旋就轻松而过了。这里,导游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说是毛主席在上庐山的时候,他的警卫员每次车子转弯的时候,就扔一根火柴,到达山顶,总共扔了四盒火柴,每盒火柴一百根,主席一路上抽了四根烟,所以一共扔了三百九十六根火柴。警卫员由此确切的证实,上庐山的路,应该是三百九十个弯道。不知却有其事,还是人们杜撰出来的八卦,但大致说明“四百旋”有一定的根据。

    虽然是坐在大巴上,但仍然觉出车子爬坡的吃力。不过路况还好,只是在山脚转弯的地方,身子随之倾斜,其他时候,还是感觉平稳的。过后,我才意识到,大巴车随时都有和悬崖亲密接触的可能,不过看着司机师傅气定神闲的样子,我当时丝毫感觉不到自身的安全有什么威胁。

    我们上庐山的第一站便是大家都熟知的牯牛岭。进入这个被称为天街的小镇,让人感觉不到这是在深山里,仿佛到了一个繁华热闹的集市中心,街两旁商铺林立,中间还有很多流动商贩。不知为什么,我并不喜欢景区过度的繁华,特别是自然景观,我主观的认为,还是幽静一些,这样才让人能看懂,甚至听懂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神奇与奥秘。

    午饭,是在庐山人民剧院左侧的一家农家饭馆解决的,很简单,竹筒里的米饭,让我想起当年《闪闪的红星》里面,潘冬子装大米的竹筒。当然,这只是一闪而过的,并没多想什么。这家小饭馆的门前,有一座小木桥,背靠小桥的栏杆,是清澈的溪水,不紧不慢的流淌着,被溪水冲刷的大小的石头,光亮,都是卵形,没有棱角。看来这是水的缘故,经年累月,再有棱角,也会被这不知疲倦的流水消磨掉的。

    而我,就想静静地听这流水的声音。由于高低的落差,水流声形成了节奏,颇似一首古琴曲,抑扬顿挫,让我在喧嚣中享受到一种静谧与安闲。

    或许这只是一种心境吧。其时,我身边就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不远处,太阳伞下的大排档,高谈阔论者有,呼亲唤友者有,若是心不静,这潺潺流水声,怕早被人疏忽了。

    我在这小桥上驻足很久,或为了聆听这小溪的水流之声,或为了想探寻这小溪的发源地,或者追寻她的归宿,当时竟然异想天开的的想:莫非这小溪一路向前,冲到悬崖峭壁,便是那著名的庐山瀑布了。

    当然,我也知道这是自己的臆断。不过,那庐山瀑布,或许就有这条溪流过去的水呢?

    此时竟对当年的郦道元和徐霞客佩服至极了,他们若不付出艰辛的攀援,如何清晰地写出那些山脉河流的走向呢?

    不是同行的郭老师提醒,恐怕我要在这里发上好一会子呆呢。

    从小桥下来,拐了几道弯,看到人们纷纷在一座建筑前拍照留念,我才仰头望去,一道红色横幅映入眼帘,原来这就是庐山会议的会址,小楼正中有毛主席的亲笔题词:庐山人民剧院。

    看到这几个字,心中不免有些凝重。几十年前,来这里开会的人,都是共和国的风云人物,掌握着这个国家的命运。当时,他们都是怀着什么心理上山的呢?有一心想筹划共和国美好没来的,有决心为民请命的,也有静观其变的,也有为自己争名夺利的。

    想到庐山会议,一定会想到两个人:毛主席,和彭老总。说心里话,这两个人都是我佩服的。从我个人的观点看,两个人都是忧国忧民的。所作所为,都有君子之风。

    看着这座再普通不过的建筑,我真的不敢相信,当年,领袖们就在这里激烈的辩论着。其实很想进去看看,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但因为大家急着去含鄱口,这个想法也就作罢了。

    在车内,导游说:看大家对人文景观不太感兴趣,看来只有去看自然景观了,于是她介绍着这些景点,含鄱口,仙人洞,小天池,望江亭,等等。这些景观,在导游的嘴里说出来,分外的诱人。

    车子在一个静静的湖边停下来,导游引领着大家在一个小溪旁的山间小路口上山了。

    原来,想看自然景观,靠坐观光车去,成了妄想。

    郭老师担心我的身体,执意要陪我。但我知道,这样会耽误她很多时间。在我的再三要求下,她顾虑重重地跟上了前面的人群。

    脱离了同行人,我莫名的感到了孤单。虽然我喜欢寂静,但在这茂林修竹的深处,我无法辨认方向,山路崎岖,凭空就会多出一个岔路,我真怕我找不到原路。折途而返是我极不情愿的,看不到含鄱口,也成了我的一大遗憾。

    再不想奢望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了。

    我蹒跚着,凹凸不平的石阶小路,让人的脚底生疼。

    索性停下来,恰好小径的转弯处,有一泓溪流从山上流下来,又顺着石缝不知了去向,我注目很久,背靠着修长的竹子,静静地听着水声。

    这是我第一次将自己置身竹林之中。其实没进来之前,我看到的多是松树和一些不知名的树木,走进来,才看到里面竟然这么多竹子,不禁一阵欣喜,石径旁有溪流轻缓而过,好似真的走进了王维的诗里,只不过照进来的是日光不是月光而已。但那种意境却着实的有了。

    窄窄的石径,在竹林中蜿蜒曲折着,幸亏我没走多远,否则定会迷路。

    人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虽然只是不长的一段山路,却让我感触到这句话真的不是在唬人。当我回到原地的时候,我的T恤像是刚洗过一样,早被汗水浸透了。

    在车里,特等伤残军人武连庆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坐着,我顿生惭愧。其实我应该陪在他身边的,风景看与不看,可以通过照片和画面去分享,而与战斗英雄当面交流的机会却是千载难逢。于是,我们聊起了他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经历。

    一场战争,让他成了高位截瘫。更让人敬佩的是,高位截瘫的他,竟然做出了健康人都做不出的成绩,与君一席话,我的心灵又是一次大的触动。

    当大家陆续从山上下来后,这个安静的小湖边,立刻热闹了起来。我也从他们的相机里分享他们在含鄱口的所见所闻。

    庐山的老别墅和美庐,我们都是与他们擦身而过的,只在车窗内多看了那么几眼,一闪就过了。看来,这次安排的行程确实仓促了些,不要说看全庐山的全貌,就是著名的几个景点,也没机会去游览了。

    这次,我登上的最高峰,怕是只有望江亭了。在这里放眼望去,长江如一条白练,似乎能看出她在妩媚的舞动。对面的山,峰峦叠嶂,郁郁葱葱,偶尔有几座粉红色的小楼,隐约可见,据说,那是当年蒋介石下榻的地方。导游说,当年那面不通公路,是轿夫用滑竿把他抬上去的。看来,毕竟是蒋委员长,共产党的领袖,还没听说坐滑竿上山呢。

    在望江亭的下侧,导游说可以俯瞰牯牛岭的全貌,我也就动了心。不过导游的下面一句话,又让我忐忑起来。她说,要看牯牛岭的全貌,要亲临悬崖边,让大家注意安全。此时我才注意到我所在的位置,原来我已经站在了三面是绝壁的断崖上了,再往前走,有几道木制的围栏,我突然一阵眩晕,此时才意识到自己所处位置的高度。

    近几年,我患有恐高症,看那几道木制围栏,怎么想都不安全,若是人们倚断了那木栏,粉身碎骨,该不是夸张。越这样想,头越晕,无奈,我又一次收获了遗憾。看着人们斜倚栏杆,拍照留念,只有暗自羡慕了。

    无限风光在险峰,此话真是千真万确!

    回到车上,我和大家调侃道:看来人不能追求完美,留下缺憾,何尝不是为了更加的留恋呢!

    这次来九江,虽然偿了登庐山的夙愿,但因为和许多著名的景点失之交臂,还是多了一些遗憾。比如庐山瀑布,仙人洞,等等,都无缘一见。

    如果,有人再问我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了吗?我会不迟疑的告诉他:再来一次,两次,三次,恐怕我还是无法回答他的这个问题。但是,凡是我看到了,都是大自然对我的一种赐予。这种大自然创造的美,无论是否亲眼得见,但能让这种美驻留心中,那么,还有什么遗憾呢!

     

     

     

 相关文章
 张桂玲 我的童年    1383 次 2012/7/7
 读书的境界    1491 次 2013/11/24
 北京笔记,我们必须要弄明白的问题    1220 次 2013/10/27
 温暖与感动    1724 次 2011/8/29
 江夏笔记,无 题(62)(63)    1411 次 2013/10/27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