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随笔游记 >> 原创随笔 >> 读书的境界
  • 读书的境界
  • 来源:原创 作者: 运河散人 日期:2013/11/24 阅读:1398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谈到读书,自然想到一句流传甚广的至理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短短十个字一个短句,却包含了无法估量无比丰富的内涵。是书籍记录了人类社会不断成长发展的足迹;是书籍提供了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宝贵经验,让当今的人们抚今追昔,开拓未来。简言之,人类社会的每一点进步,似乎都离不开书籍的指引。书籍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意义,无论给予多么高的评价也不会过分。199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之举,分明凸显了书籍对于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作用,此项决定自然得到全世界人们的赞同和欢迎。今年的5月9日,《北京晚报》上刊登一篇有关读书的调查文章,题为《年轻人读书功利化》,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搞的一项调查结论写的。其调查结论是,在当今的大学生中,大多只购买专业用书,占到六成以上,仅有三成的人购买文学典籍。读后引起了我的两点思考:一是大学生不是不想读名著,而是因学业所需,考试所迫,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读专业书籍上,他们不读名著无可厚非。说他们功利化,似乎太过!二是调查只在大学校园,放眼观之,社会上还有多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工作或生计而忙碌,哪有空闲去摸书本的人呢?看来全社会的读书现状着实堪忧。尤其是青少年,如何引导他们养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是应该特别关注的切迫的话题。今年的暑假将至,我想写出我对读书的几点感悟,便写下此文,一吐为快吧!

        苏轼有诗云:“人生识字糊涂始。”联系到今日读书的现状,我也的确觉得困惑不已了。本来人生识字就是为了读书的,可是,读了书是否有用,确也几次成了争论的话题。在十年动乱时曾出现过“读书无用论”暂且不论。近几年来又有新的“读书无用论”弥漫着青少年的心灵。面对这种现实情况,我要大声疾呼,读书是有用的,读文学典籍尤其是有用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一个人要想报效祖国则必须读书,一个人要想有所发展,有所成就也必须读书,一个人要想提升自己的人格品味则必须读书。古诗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虽几经批判,但批而不倒,其道理终归是颠扑不破的。

        还有一句国外的格言:“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说的也是读书有用的道理。不过,书的营养并不在有益于身,而在有益于心。并不形之于外,而是蕴藏于内,如同想吃到核桃仁,一定先要敲掉坚硬的核桃皮儿一样。对书中的营养,只能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读,才能得到书中的营养。文学典籍中的营养丰厚而淡雅,其从中受益往往在浑然不觉之中,这也许正是当今不少人不肯下功夫读名著典籍的原因之一吧。书的香味,实在很难真的闻到,只有历经岁月的洗涤,才明白书香淡雅而绵长,只有甘于淡泊,远离功利者才能闻到。古人说:“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这副对联正好道出了读书的奥妙。可以说,只有那些眼光远大,富有远见的人,才能走进读书者的沙龙。

        作为天之骄子的年轻人,正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年龄。正是青春勃发,精力正旺的读书的绝佳时期。正如一首诗中所言:“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勤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我并不赞成读书一定要“三更眠,五更起”,也不认为读书一定要以苦作舟。但这首诗中所强调的少年应勤奋读书,确是真知灼见。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高就高在读书可以令人充实,促人上进,让人增长才干,提高人的品位,甚至改变人的命运。“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上句说的是韶光易逝,下句说的是读书苦中有乐。乐于读书,还应善于读书。为此,本文就读书的话题谈谈我的几点感悟。

        我认为读书不一定非读名著不可,博览与精读乃为读书之道。博览群书是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开阔眼界,从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更好地洞悉事物之间的异同与彼此之间的联系。有的书要浏览,观其大略即可。如同知道了地址,不必登堂入室。等须要用时再去拜访不迟。有的书必须精读。名著要精读,有关的业务书也要精读。不精读就不能曲尽其妙。精读的要领有三条。一是读时要专,二是读时要思;三是读后要记。古人说:“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读书亦如此。读书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如果读成了“书呆子”,即使读破万卷,也只能是越读越傻了。

        有关读书要专心的道理众所周知,不必多讲。但要达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程度就更好了。所谓专心,并不是一心苦读,而是怡然自乐。真正的爱读书者,只享其乐,不知其苦。我的故乡在偏远农村,想读书可惜兜里没钱去买,那就只好去借了,可村里有书的人家甚少,十天半月,能借到一本书读,实为幸事。借不到书,就要到十里之外镇上的小书店里去读。小书店里只看不买的读者却也不少。书店的店主并不深管,我可以从上午读到下午。虽然肚子饿得咕咕叫喊。我的心里却有几分满足。那时农村还没电灯。一旦借到了书,都要计日归还。只有挑灯夜读了。一盏油灯一本书,伴我大半夜。这是那时最幸福的时光。今日想来,

        读书的第二个要点是读书要思。《论语》上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学习不思索就会糊涂,只思索不学习就更危险。读《三国演义》,就应理解天下大势。当时的“天下三分”是有很多客观条件造成的。非人力能所为。尽管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占据了很大的政治优势,尽管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尽管东吴孙权人才济济,又有长江之险。但他们中的哪一家都不能也最终没能实现统一中国的目的。这是让读者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客观条件的佐助。“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不深入思索,读了书也只是看看热闹而已。能看出一点门道来,才能达到开卷有益。

        读书的第三个要点是:读后要记。记下收获和疑点。宋代朱熹曾经说过:“读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矣。”这实在经验之谈。孟老夫子大胆的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说,书上的观点和材料不一定都是对的,读书时要善于鉴别,要养成读书见疑析疑的好习惯。比如《论语》上有一句:“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本来四季常青,如何在岁寒时凋零?只能解释为极冷的冰川时期。再如《孟子》种的一句:“人之向善,如水之向下。”此句只有结论,而没有论证。如果主张人性本恶的荀子把“向善“改成“向恶”亦无不可。可见,孟子的观点是武断地扔给读者的,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又再如《荀子》的《劝学篇》里有一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矣。”此句过分强调“学”,而忽略“思”的作用,显然也是不可取的。由此可见,读书见疑,实在是读书求知的更高境界了。

        理解读书的三个要点。还要切忌以下三点:一忌贪多求快,囫囵吞枣。书中的营养还没来得及真正消化,读的数量再多也毫无用处。书如茶,须要浅斟慢饮,品出滋味,读出真谛,才能对人格和人品有提升的作用。宋代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佳话,虽然有些夸大其词,但细品精读确是读书的要诀之一。对经典著作尤其如此。从喜欢读书到善于读书,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攀登一座高山一样,需要一步一步地往上走。才可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二忌不加选择,如今的图书市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的书读之有益,有的书读后有可能中毒。当今的有些读物,在利益的驱使下,把暴力、色情、狡诈、诡计等,展示出来当作敛钱的卖点,中学生应有所警惕,坚决拒之。除了读写名著外,还应读那些充满理想、阳光、善良和爱心的书籍。由浅入深,渐入佳境。

        三忌缺乏恒心。一卷在手,力争一次读完,因为每本书都自成系统,只有一次读完才能读出味来,读出神韵来。如果断断续续,偶然翻翻,其所得也只能是一鳞半爪,观其大略而已,恍若参观博物馆只在门外转悠,真的展品并没看到一样。读书要持之以恒,古人有副对联说的恰切:“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若一日暴,十日寒。“此联强调的就是学贵有恒也。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写过“读书三境界”的一段名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界也。”写得多好呀。第一句说的是读书人眼界要开阔;第二句,说的是,读书要下苦功夫;第三句,说得更为重要,就是不要死读书,要用心悟出数的真谛,书中所暗示的人生规律。这就是读书的真境界。懂了这些,才算是一个真的读书有益者。真正的读书人。

        青年时代是人生之春,又是人生之晨。要想在胆识、胸怀、眼界、思维等方面高人一筹,唯有读书一径。愿天下后生学子们,不负青春韶光,一面博览,一面精读。汲取书中营养,前途不可估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诗云:“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此诗浅显易懂。我就以此诗作结,与天下莘莘学子共勉之!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趣说我的“炒面情结”    1273 次 2012/9/27
 爱也!其乐融融!    1781 次 2008/7/31
 天府之国漫笔    1220 次 2014/8/11
 与鸽子结缘    1182 次 2013/10/31
 教师辛酸的理由    1428 次 2012/11/20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