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分类 >> 散文原创 >> 饥荒的年代
  • 饥荒的年代
  • 来源:原创 作者: 运河散人 日期:2013/9/8 2 阅读:1430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一顿没吃早点,中午肚子会很饿,午饭就吃得特香;中午没吃上饭,晚上会吃的特多。这种偶然一次短时间的挨饿滋味儿,好多人都是领教过的。要是一周吃不饱饭,就会有些人挺不住了。要是一个月、两个月呢?可想而知,不消说的了。要是连续几年,人人挨饿的情况会出现吗?极为罕见,但是有过。那就是1959年到1961年,所谓“三年困难时期”,我虽然经受过那样的日子,也许是因为我当时年纪太小,不谙世事。因此我记忆的往事自然是支离破碎,挂一漏万。写下我的一点见闻感想,虽然真实,真切,也只是穴中望天,孤帆远影而已。

        那个饥荒的三年,人人挨饿,家家挨饿,村村挨饿,其实饥荒的日子,是从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的好年景起步的,粮食“多收了三五斗”,人们反而挨了饿,岂不怪哉?又是是“从敞开肚皮随便吃”以及“吃饭不要钱”的情况下开始的。那是在1958年8月,全通州最大的公社——永乐店人民公社成立了。不久,就成立了上百户人家一起吃大锅饭的大食堂。第一天早晨,村头大槐树上的钟声响了,几百口的大人孩子都快步走进大食堂里吃早饭。大米面的窝窝头和大米粥,随便吃,不限制,不要钱。到中午,不止米饭随便吃,还有打过的白菜汤佐餐。那是农家,多数是算计着吃饭,早晚以渣粥为主,中午才能吃上干粮。如今的大食堂可以随便吃,“天上掉下了大馅饼'”这样的天方夜谭的美梦,是农家多少年来所盼望的。共产主义的美好蓝图是多么令人向往啊!

        当年《人民日报》刊登过的一首诗,也正是表达了这种万民同欢的喜悦之情:“自从实行吃饭不要钱,农村风气大改变;男的听到吃饭不要钱,浑身干劲冲破天;女的听到吃饭不要钱,做活赶在男人前;老的听到吃饭不要钱,不服年老也争先;小的听到吃饭不要钱,勤工俭学成绩显;鳏寡听到吃饭不要钱,满面春风笑开颜;病人听到吃饭不要钱,毛病顿时轻一半;懒汉听到吃饭不要钱,连声检讨就改变;做活想到吃饭不要钱,一分一秒都争先;睡觉想到吃饭不要钱,越想心里越是甜;为什么越想心里越是甜 ? 共产主义快实现!”也许当时的村民们都会这样想:“人民公社真的好呀!”

        我在大食堂没吃几天,就随着深翻大军走向田野了。直到上了冻,这几个月,全在地里吃饭。每天三顿饭,全是由大车送到地头,大笸箩米饭,随便吃,水桶里的菜汤,随便喝。到了冰天雪地的数九寒天时,我回到家,大食堂就变成了小食堂,大约30户人家,吃饭的人,少了一大半,开始按人定量,用食堂印的餐票。着分成早、午、晚的餐票,一直沿用到1961年。记得早餐就是一人一碗稀粥,午饭两个小窝头,晚饭一个小窝头加一碗粥。这么点定量。谁能吃饱?

        1959年继续跃进,社员吃不饱饭,干活不能卖力,干多干少一个样,不肯卖力。田里收成不好,粮食就更短缺了。乡民们只是肚子饿,什么招儿也没有。我想,那些干部一定着急。要保卫食堂,又没米下锅,只好想方设法糊弄老百姓的肚子。开始是磨稻草,用稻草面掺一点棒子面蒸窝头。肚子太饿,吃起来不管不顾了。每天喝的粥,黑乎乎的,至今也说不清是什么面熬的。后来,就花样翻新了,棒子骨面,豆腐渣,树皮面,棉籽饼·····至今,我还有点感谢当时的政府,因为我们村绝对没有豆腐渣和棉籽饼,这是从哪里运来的呀?这两样在当时可是最可口的美味呀!

       到1961年的春节,村干部下决心杀了两口猪,每人分得2两猪肉,每人一斤白面。后来得知,村里一粒麦子也没有,全村大约2000口人,哪里去找着两千斤白面?有人想到,有些殷实人家,可能有存货,也许藏在柜子里,也许藏在瓮里,埋在地下。于是成立了'“搜粮队”,对当时的“上中农”人家,来个彻底首查,最后,终有所获,搜出了几石麦子,度过了这个难忘的春节!

       村里干部为保卫食堂绞尽脑汁。他们知道万一食堂散了,他们该当何罪?老百姓也为了不被饿死,也各出奇招,好多人成了“吃草根,嚼野菜”的“长征战士”,或者成了“尝白草”的“神农氏”。我发现当时村民主要吃两样“野味”:一种是树叶,一种是草根。开始吃榆树叶,后来也吃柳树叶,杨树叶,(杨树叶要泡几天才能入口)至于,槐树花,榆钱,香椿,那时佳品,那是很难找到的了。草根里,小燕芙的根儿是最好的,粉白色,像细细的粉条。生吃,甜津津的,拌上杂合面,上锅蒸。可惜大食堂成立时,铁锅就都被砸碎了,怎么办?买吧,为了吃这草根儿,家家买了铁锅。这种小燕芙根儿,那几年地里特别多,老百姓感谢这种草根,曾经叫它“救命根儿。”还有一种白毛菜,叶子可以吃,方法也是拌上面蒸。度过那样的岁月,至今我对家乡的一草一木怀有敬意,这种浓浓的草木情怀,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

        鲁迅先生有一首诗:“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首诗反映的是旧社会老百姓饥寒交迫,民不聊生的局面的,用在这里,“蒿莱”(野菜)的茂盛,实际上救了百姓,有了这些蒿莱,故乡人才能度过钠盐艰苦的岁月。这也许是鲁迅先生始料未及的吧。我们村在京郊东南一隅,那土地是出了名的薄碱沙洼。村里大多是盐碱地,春天里,太阳一出来,满地白茫茫的一片,像下了雪似的,最多的野菜是各种蒿子。蒿子耐盐耐碱,碱很重,可它还是碧绿的。只有碱太重的地方,盐蒿子长成紫色的,那种盐蒿子太老,不能吃。在那些日子,便在跑很远的地方去采。蒿头的叶子采光了,便采车前子,也就是叫做猪耳朵菜的种子,捋下来,去了皮儿,就剩下比小米还小的圆粒儿,黑黑的,用它熬粥,也粘糊糊的,有点涩,能解饿。至于那些好吃一些的野菜,荠菜、曲曲菜、马齿苋····一出头,就被人采光了,很难长大了。那时,乡民们个个饿的面黄肌瘦,甚至得了“浮肿病”是不鲜见的。那时候,我深深体会饥饿的感觉。饥饿使人心慌,腿软,冒虚汗,手脚颤抖。而长期的饥饿并没有锐利的痛感,那是种慢性的虚脱。胃里没有食物,大脑被停止了供给,麻木了。这时对外界不再感兴趣,老师教的树立远大理想,这时什么也不敢想了,只要能吃饱饭,那便是天堂,那时,经常想的是,何时能饱饱地吃一顿白米饭呀!

       直到1961年5月,党中央决定:食堂办不办由农民自行决定。很快,各村的食堂就一哄而散了。由此可见,办食堂是多么不得人心!可喜的是,这个造成多少人忍饥挨饿度岁月的畸形儿——食堂,终于寿终正寝了。50多年后回想,造成这种历史罕见的悲惨现状的原因,有天灾,也有人祸。“中国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这是我在一本书开头写的第一句话。这是我从三年自然灾害中得出来的亲身体会,也是对中国几千年历史最原始的认识。

       一个人对饥饿的态度与理解,关乎他对政治与社会的理解,甚至整个的人生哲学。在70年代末,我发自内心地拥护和报道包产到户;发自内心地赞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十几位弄明的勇气。我是农家的孩子,这个认识来自人生体验。几十户人家租场一个生产队,没有地主剥削,却又凭空出现了不干活拿工分管理者。他们是队长,副队长,记工员,会计,仓库保管,出纳,食堂工作人员,看护庄稼的人员,饲养员·····这些人不用下地劳动,一样拿报酬,干活的人少,吃饭的人多,不挨饿才怪?中国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这是我从三年自然灾害中得到的认识,也是对中国几千年历史最原始的认识。一个人对饥饿的态度与理解,就会懂得一个朴素的道理:能吃饱饭,能活下去,这是人类社会最大的道理。

       在我生活中,对农村印象最深的是两段历史,一段是1960年前后的自然灾害,一段是1980年的农村包产到户。我由衷赞叹邓小平的一句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发展,先要温饱,才有发展,时间是检验这里的唯一标准,无论是谁第一个作出“人民公社好!”的判断,无论谁坚持“保卫公共食堂”的政策,历史无情地做出了铁定的否定。实行包产到户,就是一家有一块田,人们就不会挨饿,人人有饭吃,只有坚持“发展经济,保证供给。”人民才能看到社会党进步。对于“大跃进”,“大食堂”那样的折腾。这样的历史悲剧,绝对不可以重演,对于这两个历史怪胎,用一句诗说,就是必须“纸船明烛照天烧”。1961年以后,便是漫长的票证时代,虽然生活也很拮据,但是,老百姓对付着不至于挨饿。离忍饥挨饿,1980年实行的包产到户,其效果令人称奇,三年后的1993年5月10日,北京放开了粮油及其制品供应的那一天。标志着票证时代彻底结束了,改革开放,大得人心,万民欢呼“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好日子。真的就要到来了!

 相关文章
 斗转星移话柴禾    1231 次 2013/9/13
 柴福善(北京平谷) 八里桥走笔    1706 次 2012/7/11
 郝津俐 拿什么祭拜你呢?承德(外一篇)    1686 次 2012/7/9
 伐倭论    1252 次 2013/12/2
 十年风雨<1>    1621 次 2010/9/9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