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小学时,听一名同学说:村西口那段小河里踩藕啦。看他高兴的样子,就问他:“什么是踩藕?”他说:“踩藕,就是在坑里种上藕,到明年开春,那坑里就长出荷花了”。我听了,特别高兴。因为在舅舅家里的大缸里早就见过荷花,有红的、粉的、白的,很好看。原来水塘里也能长出荷花来呀?我半信半疑,心里只是悄悄地盼望着。
终于等到了第二年阳春三月,果然看见池塘里长出小小的荷钱,圆圆的,浅绿色。不久,荷钱上冒出了尖尖的荷角,又渐渐长成油绿油绿的大荷叶。炎炎夏日里,塘边杨柳依依,塘里莲叶田田。怒放的荷花像刚出浴的美人,摇曳的荷叶是她们美丽的衣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每当这个时候,是我们孩童嬉闹的好时光,村里的孩子们赤着脚钻进藕花深处,每人摘一片荷叶戴在头上作帽子,在池塘里戏耍。高高低低的大荷叶铺满了整个河面,整个荷塘清香四溢,再加上树上的蝉声,水里的蛙鸣,俨然是一个天然的小公园。
一晃儿,三十多年过去了。又逢一场大雨之后,故乡村西口那片荷塘又该是什么样子呢?渐进故乡时,就感受到故乡田野已经不见昔日模样,除了成排的蔬菜大棚,随处可见的就是那一片片荷塘。从车窗随意望去,凡是有成片水面的地方,无论大一点小一点的,都布满了碧罗裙似的荷叶,簇拥着娇羞妩媚的红荷、白荷。此时正在下着小雨,车上的几个朋友都说,雨中看荷花带雨,荷叶滚珠,别有一番韵味,可遇而不可求!谁知过了一会儿,雨收云散,阳光照着绿色衣裙似的荷叶,簇拥着妩媚的红荷、白荷,不只是别样红,也有别样的白,又是一番别样的鲜美。
我们下车欣赏着雨后荷花,一位乡亲走了过来:“你们想看荷花吧,跟我走,请看看我们家的。”我仔细一端详,原来是我本家二叔,看来岁数已过六旬,身子板儿却还硬朗。我和二叔拉起家常儿,二叔说:“咱们村西口的那块荷塘,早就填平盖房子啦。如今的荷塘,比那时可强多了,挖河塘能致富呀!”
满眼望去二叔家的大荷塘,顶托荷叶的荷梗一般都出水三四尺高,而顶托荷花的莲茎则更高些。一朵朵清丽多姿的荷花,沾带着刚下过的雨滴,映衬着微风拂动的荷叶,更增添了几分令人动情的妩媚。
二叔说:“我这块荷塘,可招城里人喜欢呢。我把这大荷塘分成几个方格,每方五亩,一方一个颜色,红的我们叫‘红粉佳人’;白的就起名‘玉观音’;红中带白的我们就叫‘西施女’;白中泛紫的我们就叫‘紫玫瑰’……”我们觉得这些美丽的名字,不只显示出不同品种荷花的特点,而且还能显示今日农家人文化水平。每个名字都富有诗意,取尽其妙,凸显高雅。
我们不知不觉步入了藕花深处。二叔接着说:“村里靠种荷花致富的人家确有不少。又看花,又有收入,我还交了不少绘画的朋友呢。再过一个月来看残荷,也别有一番风味!那时候,荷残藕丰,如果亲自下去采几支玉藕带回家,不亚于抱上白胖的小娃娃啊!”
我们走在乡间的小径上,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荷塘,微风过处,绿波荡漾。夕阳西下时,我们带着满身荷香,拿着几支或红或白的大荷花,心里念叨着对家乡的祝福,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荷香四溢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