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视频教学 >> 教学园地 >> 从《文化偏至论》看鲁迅早期思想的矛盾
  • 从《文化偏至论》看鲁迅早期思想的矛盾
  • 来源:转载 作者: 邓晓芒 日期:2008/4/23 阅读:8005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

    现在我们可以来看看鲁迅思想矛盾的全貌了。在《文化偏至论》中,这一矛盾其实已暴露得很明显了。如他把19世纪西方文化的"偏至"归结为"物质"和"众数",但文末突然冒出一句:"夫中国在昔,本尚物质而疾天才矣",这种"偏至"又似乎是中国本土固有的了。可见他其实是以中国"在昔"对物质和众数抱有逆反心理的道家心态来看待19世纪西方的物质和众数的,却托身于19世纪末最新进的"新神思宗"作为自己理论上的依据,颇类似于今天某些"后现代"的鼓吹者(实际上不过是"前现代"的沉迷者)的做法。又如他反对立宪国会的理由本来是"众以凌寡"、多数压制少数;但在同一段中又说"为按其实,则多数常为盲子,宝赤菽以为玄珠,少数乃为巨奸,垂微饵以冀鲸鲵",似乎又是反对其"寡以愚众"、少数操纵多数了,体现出"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相互交错。又如他追述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思潮发朕,说到人们"久浴文化,则渐悟人类之尊严;既知自我,则顿识个性之价值;……自觉之精神,自一转而之极端之主我",至此全是褒扬之辞;接下来"且社会民主之倾向,势亦大张,凡个人者,即社会之一分子,夷隆实陷,是为指归,使天下人人归于一致,社会之内,荡无高卑",(着重号为引者所加。),应为贬意,中却以一"且"字相连,不显转折,似仍含褒;再接下来:"此其为理想诚美矣,顾于个人殊特之性,视之蔑如……流弊所至……"云云,此时才显明确贬意,但仍承认"为理想诚美矣",显得极为勉强。什么理想?鲁迅的美好理想是张扬个性、由个性而"立人国"的社会,而"夷隆实陷""荡无高卑"的社会则是一个丧失个性的社会,它只能是儒家"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理想(如康有为所鼓吹的),这种理想正是他通篇抨击的,怎么会"诚美矣"呢?又如"物质"一词,含义颇丰,鲁迅先肯定物质文明之兴起与"束缚弛落,思索自由"有关,"非去羁勒而纵人心,不有此也",甚至认为科学的创立者也是个性独立的天才,"大都博大渊深,勇猛坚贞,纵迕时人不惧,才士也夫!",可见物质文明实为近世精神文明之一即科学精神的体现;鲁迅对它的批判,亦只限于"崇奉逾度,倾向偏趋,外此诸端,悉弃置不顾",以及"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即一是批判它过分专权,对其他精神生活都加以排斥(唯科学主义),二是批判它本身也丧失了精神层面,成了对客观物质的片面贪求(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但照此来看,要反对的就不是物质文明本身,而只是对物质文明的态度,即物质文明的唯一霸权及对物质文明两因素(科学和技术)的肢解和偏颇了。但鲁迅的口号却是笼而统之的"非物质",而且将一切由上述偏颇所带来的社会弊病,如灵明亏蚀,旨趣平庸,物欲来蔽,进步以停等等,全数归于"物质",与中国历代儒道对利欲财货的贬抑如出一辙。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自相矛盾?可以看出,最主要的是,早期鲁迅在尚未吃透西方文化内在精神的情况下,出于儒家"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救世情怀,而"拿来"了西方当时最"先锋"的激进思潮,附会上自己骨子里的道家精神,以作"旧弊之药石,新生之津梁"。而对西方文化的误读,归根结底就在于丢失了西方思想中的超越现实的精神。例如,西方基督教的个人主义就在于个体灵魂在个人自身中造成的灵与肉的分裂以及向彼岸的超升,非基督教的个人主义则要么有一个先验的原则,如假定人虽然身为动物却具有一种超越动物的自由意志(卢梭的"人生来自由"或康德的"先验自由"),要么把超越性本身当作绝对的原则(黑格尔的"自我否定"的主体或尼采的"超人");西方基督教的人道主义就在于基于"原罪"意识之上、通过"爱你的邻人"甚至"爱你的敌人"来为自己赎罪的观念,这是不管现实中的人是否值得"爱"的一条彼岸的(上帝的)命令,非基督教的人道主义则表现在通过"自然法"和"社会契约"承认和保障每个公民的个人权利,其基础是"人所固有的我无不具有"这一"抽象人道主义"原则,包含对每个人的缺点宽容和同情的意思。

    自从中国人接触西方文化以来,对西方"抽象人性论"的抵触和批判一直是我们的一种近乎本能的倾向,我们不要抽象,只要具体。这不能不说与我们民族固有文化中的某种偏向有关。但抽象和具体的辩证法就在于,尽管抽象不能脱离具体,但只有从抽象才能上升到真正的(而不是"表象的")具体("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参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因而具体也不能脱离抽象。撇开抽象人性的那种"具体"的人性只能坠落为一大堆零星的纠缠于自然物中的现象,主要是肉体(自然养生和自然繁殖)和情感(喜怒哀乐或亲情)的现象,而无法树立起坚实的个体人格来。鲁迅的局限不是他个人的局限,而是民族文化的局限,也是时代的局限。当然,他在后来对他早年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局限也有了相当程度的觉悟和克服,但始终未能摆脱自己的根本矛盾。而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也许终于是至少在思想上首先超出这一局限的时候了。

    上一页 首页 [1] [2] [3] [4] 尾页 下一页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诗海无涯“法”作舟    1320 次 2008/5/13
 江南女子    1 次 2008/6/14
 论莎翁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0 次 2008/4/21
 古诗鉴赏训练    3 次 2008/6/4
 从头到尾都是诗的小说——铁凝的《哦,香雪》    7950 次 2008/4/23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